-
1 # 風嬙遙度天際
-
2 # 野史校尉
沒有了,六國貴族被秦始皇給霍霍的差不多了,到楚漢爭霸劉邦這個泥腿子勝出後,更是遷徙最後的六國貴族後裔到關中地區監視,並強令與本地土著通婚,所以到西漢中期,春秋戰國貴族都不存在了!
-
3 # 本昌談歷史
我認為春秋時的貴族現在還有流傳,並且只是一個唯一存在特例,就是孔子後代。
一,什麼是春秋時的貴族
春秋時期的貴族,指那些享受著世襲世祿等特權的世家。秦統一後,原來六國的貴族繼續延續下來的己經很少。自秦朝至清朝,雖然還是世襲制,但在二千多年中無數次朝代更替中,貴族世家也在隨之更換,追潮到春秋時期原來的貴族世豪早就蕩然無存了。
二,孔子後代是自春秋貴族流傳至今的一個特例。
孔子出身於春秋時期沒落貴族世家,本人擔任過魯國大司寇要職,也算貴族。孔子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自漢代孔子後代孔霸被冊封為"褒成候”,從此,孔子後代正式獲得世襲爵位,歷代至今同樣延續著孔氏一門的榮光。現在,孔子後代己傳到80代,孔垂長,1974年出生在臺灣,孔子第79代嫡孫,末代衍聖公、臺灣前“考試院長”孔德成之長孫。2009年9月28日在臺灣舉行的“中樞祭孔大典”儀式上,接替孔德成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八十代孫 孔佑仁,2006年元旦生,襲封待定。
-
4 # 裴曉鋒
一、中西方貴族的區別
1、貴族,在《辭源》(商務印書館1979年7月第一版)裡的解釋是:顯貴的家族。由此可見中國的貴族含義更接近於“統治階級享有特權的上層”這個意思。也就是說特指一個有特權的階層。
2、西方的貴族,是具有人文內涵的一種特指,作為歷史文化傳統,貴族不僅意味著地位和頭銜,也意味著社會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一種可稱之為“貴族精神”的東西。貴族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其特點一是騎士精神;二是強烈的主人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歐洲基本都是皇室內部的更替,儘管有著諸多的分支,諸多的政變與革命,每個皇室姓氏在本國的根基都非常牢靠,而且其屬下的貴族也很容易就根據家徽的特徵向上溯源,從而使得貴族一直是有根基,才得以延續,並不會因其家族沒落而被剝奪貴族身份。
二、春秋以來的中國貴族
返回來我們再看春秋時期中國的貴族,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活動,多半是貴族階層之間的活動,這是一種貴族與貴族之間道德的論戰,一定程度上算是早期的貴族精神。直至民間士人崛起,與貴族爭奪主導國家的權力,君權從中漁利,然後就是無休止的王朝更迭,很難形成相對穩定的貴族。這樣的文化形態使我們一直缺乏貴族傳統,更多的是“因富即貴”的等級意識和“及時行樂”的奢靡之風。沒有貴族,自然就沒有了貴族精神。
三、結語
綜上所見,西方的貴族之所以能夠得以流傳,主要基於其貴族實行“長子繼承製”,根基保證了貴族及其貴族精神的延續,這是一種歷史傳統、一種社會行為、一種價值標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旦作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傳承下來,就有一定的生命力。
但我們不同,自秦建立皇權制度以後,採用“諸子均分制”,使得貴族失去了延續下去的根基,而且打壓新貴族的崛起,並徹底消除貴族階級,貴族階層由此逐漸消亡,貴族精神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所以也就沒有所謂春秋貴族還在流傳的說法。
社會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順應歷史潮流和規律,並不斷完善強大自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新的時期,我們未必需要靠貴族精神去生存,去生活。但根據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創立我們自己的一種新風尚,形成我們自己的新的“貴族精神”,讓我們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續,讓我們的國家更強大,民族更自信,人們更幸福,何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時代沒有貴族這個詞
那時候把上層階級稱為‘士族”,
也就士大夫階層。戰國時候也有的稱呼“公族”。管子裡說“爵高位顯為貴”,這可能較早貴族稱呼的起源。所以他要求齊桓公把他提高到上大夫階層。以便於釋出政令讓下層人士信服。
一般中國封建古代也很少有貴族這個稱呼。中國封建社會講究“職以任能,爵以賞功”。爵位高也不一定就“貴”。沒有實際權利也就無法稱之為族。有權利的人也不一定就顯貴。
所以貴族這個詞一般是用來稱呼歐洲的上層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