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東斯坦因
印度以自身國家利益為考量:歷來都是騎牆
印度地處印度次大陸,人口13億位居世界第二;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此外,印度的戰略位置也很重要,印度東抵馬六甲海峽,西瀕阿拉伯海,扼守著東西方貿易的咽喉。眾多的人口,幅員遼闊的國土,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得印度具備了所有崛起為大國的基礎。面對這樣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廣闊的國家,使得世界很多國家都是非常的重視印度。
印度也非常會利用自身的優勢。自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外交戰略雖然在不同歷史階段有所調整,但不結盟+左右逢源的基本指導方針一直延續至今。
而印度的這種政策體現在其武器採購方面,就是印度從來不會只買西方或者只買俄羅斯的武器。例如,印度空軍既採購了大量俄製戰鬥機(米格-21、蘇-30MKI),又買了不少的法制戰機(陣風、Phantom-2000、美洲虎攻擊機),同時還從美國引進了C-17“環球霸王”大型戰略戰術運輸機。
印度的這種操作其實也很正常。既然要不結盟和左右逢源,就必須要搞好平衡,不能一邊站。不然的話,可能哪邊都不討好,並且還會受制於人。
這句名言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了印度人耳熟能詳的名句,甚至已經成為印度的基本國策。不論是國大黨政府執政,還是印度人民黨政府當權,這一主旨始終被印度政府所貫徹。
而想要成為期望中的那種“有聲有色的大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怎麼也得做到基本的自給自足,並且還得有幾樣能拿的出手的新進武器才行(縱觀全球,哪個世界強國不這樣)。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研實力。但作為曾經的英國殖民地,印度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比較薄弱。
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儘快實現“有聲有色的大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印度和大多數國家一樣,選擇了“兩條腿走路”的戰略。一方面,持續投入自主研發;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而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過程中,西方講求實利的軍工企業只熱衷推銷武器成品,不肯轉讓核心技術,而且產品要價之高又令人咋舌。到現在,西方准許印度引進技術並在國內生產的知名度最高的武器當屬M777式155毫米輕型牽引榴彈炮。
俄羅斯雖然也非常的“坑”,但在轉讓技術這方面咬的不像西方那麼死。上世紀60年代,印度就從蘇聯引進了米格-21的生產線;21世紀初,又准許印度生產蘇-30MKI戰鬥機,並與印度聯合研製了布拉莫斯反艦/巡航導彈;此外,還像印度租借了一艘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
從西方獲得技術非常困難;而俄羅斯雖然很貪,但好歹願意轉讓些技術。這種情況下,印度就算知道俄羅斯會“坑”自己,也得和俄羅斯做軍火生意。因為印度沒得選。除非印度放棄“有聲有色的大國”夢想。
此外,印度還一直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想要實現這一點,像俄羅斯這樣有實力的盟友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
而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為了維護其全球霸權,不希望出現地區霸主國家。印度這樣的國家正是美國需要壓制的物件。
為了限制印度,美國一方面“支援”巴基斯坦,使其成為印度的掣肘(美國雖然不待見巴基斯坦這個盟友,但也不會放任其淪亡。因為巴基斯坦亡了,印度就將會獨霸南亞。關鍵時刻,美國還是會拉巴基斯坦一把的);另一方面,美國對印度實行既拉又打的政策,一邊與印度加強各種合作,一邊又對印度實施制裁。
面對美國或明或暗的壓制,印度想要成功崛起,就需要有一個能幫助其牽制美國的盟友。放眼世界,能牽制美國的也就俄羅斯了。但想要俄羅斯幫襯,沒有密切的政治關係和足夠的真金白銀,單憑一張嘴是不可能的。軍火生意是一種既能加深買賣雙方政治關係和又能產生龐大經濟利益的生意。自然也就成印度拉攏俄羅斯的重要手段之一。
-
3 # 紅色手電筒
印度軍隊原來是英軍的一部分,在印巴分家的時候,印軍主要是使用英制武器,包括後來在英國的幫助下在印度自己組裝了“勝利”或者叫“常勝者”坦克,還包括英國的“神祕”噴氣式戰鬥機。
印軍的武器裝備中,的確是蘇制武器佔絕大多數,但是西方國家的武器也是為數不少。而印度使用蘇/俄製武器是有一個歷史習慣問題,冷戰中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大量武器,當時的蘇聯武器援助並不是簡單的武器貿易,很多時候蘇聯人的政治賬算的比經濟帳多,印度欠下武器款也不急著要,結果印度等到蘇聯解體的時候,趁著盧布成廢紙的時候,一股腦都還了。
到了1962年之後,由於當時的國際形勢,美蘇兩國同時向印度提供武器裝備,這個時候蘇制武器由於效能好,而且便宜,開始在印軍中佔據主導地位。不過,由於印度在國際上是美蘇同時拉攏的國家,所以,印度雖然採購了大量的蘇制武器,但是並不是社會主義陣營,所以,印度還是能從西方國家進口大量武器,比如印度海軍原來的航空母艦和艦載機,都是從英國進口的。
現在印度自身也是力爭印度製造自己的武器,同時爭取武器進口國多樣化,其中俄國還是大頭,畢竟印軍中的主戰裝備都是俄國生產,但是在印度目前的進口武器中,美國、以色列、英國等國家的份額不斷增大,象2013、2014年,美國在印度銷售的武器裝備金額超過俄國成為印度的第一大武器進口國。
不過,印度畢竟還是缺錢,而且西方國家的武器裝備還是貴,印度的採購經費相對來說還是有限,同時西方國家武器維護保養要求很高,印度方面的維修保養能力太差,相對來說俄國的武器維護保養簡單一點,但是印度方面還是時不時的出點么蛾子,而對於維修保養要求更高的西方武器,印度恐怕更是難以大規模使用。
不過,在印度自制的武器中,來自西方國家的分系統出現的非常多,象義大利的艦炮、以色列的防空導彈都是經常出現的。本身選擇現成的貨架產品,能夠極大的降低武器的研製難度,但是系統整合起來就困難一點,印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整合的太好,所以印度自制的武器始終得不到本國軍方的信任。
-
4 # 優己
一個是因為上了賊船下不來,另外一個是因為西方國家同樣是個坑,而且可能比俄羅斯更坑,這就是印度不得不繼續綁在俄羅斯戰車之上的主因。
武器系統不是買一架戰機一輛坦克這麼簡單,而是有自己的全套作戰系統全套保養系統,比如各種導彈,基本上都是匹配各種戰機而存在的,像俄製戰機基本上就只能使用俄製導彈,掛載不了美國或者法國的導彈,印度的俄製武器保有量非常大,他們只能繼續配套使用俄羅斯的武器系統;
其次是武器的日常維修維護,這可不是一天一夜就可以建成的。比如以戰機為例,戰機每往返4次就得更換輪胎,每飛行兩個架次就得進行發動機冷卻保養,每起降120~150次就得更換起落架,每800小時就得對發動機進行檢修大保養。這些後勤的日常維護也是全配套的系統,不同的國家才用的方法全部不同。比如波蘭等國之前為了換裝與北約同款保障系統,不得不將所有蘇制武器棄用。
第三點,歐美國家更坑。我們一定聽說過印度用72億美元採購36架陣風的事,摺合單價是2億美元一架(法國自己採購陣風的價格則只有6000萬美元);美國出口印度130架f16更是賣出了單價1.4億美元/架f16(美國出口歐洲的價格是4000萬美元/架),這幾乎就是坑冤大頭的。同比之下,俄羅斯出口印度的米格29也不過6000萬美元/架,蘇35則是9000萬美元/架,比歐美好多了。
-
5 # 蘭亭翰墨華夏韻
印度買俄製戰機有很多年了,從蘇聯時期的米格-21就有了,這是印度從冷戰時期就奉行的所謂不結盟和做有聲有色大國的外交政策的必然產物,與各大國都保持密切的關係同時又保證自身獨立,從而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冷戰時期,美國和巴基斯坦交好,印度和蘇聯很近,所以自然買蘇聯武器較多,蘇聯武器相對簡單便宜,容易掌握也便於引進技術中國產化,從冷戰時期,印度的軍事體系基本上以蘇制武器為主。另外印度作為英國前殖民地和英聯邦國家,從英國和歐洲國家尤其法國也獲得不少武器。印度武器來源的多元化有年頭了,而且一直如此。
至於要說坑,俄羅斯還真沒坑過印度,反而是印度坑過俄羅斯很多,不要只聽說什麼俄羅斯替印度改裝航母漲價這一方面,要知道漲價的原因是印度不斷修改和提高要求導致的,而且在前蘇聯時期,印度從蘇聯弄了很多武器欠了很多錢,後來在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最困難的時期,印度趁盧布貶值到一錢不值的時候還債,通過匯差大大地賺了一筆,要說坑人印度可是坑人坑到家了,連對他有恩的俄羅斯照坑不誤。
-
6 # 英武
“三哥”自己造武器實在有點兒難,為了平衡,人家不單單購買俄式武器,還是要購買美國武器的!
要說印度被俄羅斯最坑的,算是現在還在趴窩的航母了。當初,印度本來是雄心壯志,要在我們之前下水航母的,於是就遭到俄羅斯要求造航母。而俄羅斯也有自己的想法:乘機練手,將之前流失的技術骨幹再次培養起來。於是,就有了從最初的13億美金(具體記不太清楚了)到現在連續追加投資好多好多,到現在——印度的航母依然在趴窩,為了儘早形成“戰鬥力”,就讓飛行員駕駛戰鬥機就在航母靠岸的情況下,進行訓練,但依然時不時發生“摔機”事件,到現在:航母甲板上的戰鬥機,印度還在用拖拉機進行拖拽.......
2015年5月28日,外形基本成型的維克蘭特號航母在科欽船廠第三次下水,有軍事專家估計等到第十次的時候就該服役了。而此時中國在大連建造的首艘中國產航母剛剛開始鋪設龍骨不足兩個月......
當然印度的IT、印度的藥業領域,確實是神一樣的存在!
-
7 # 不正經的軍棍
之前三個因為研製核武器被制裁了,所以很無奈的只買俄羅斯武器。事呢,就是這麼個事,他不是不想買西方國家武器,是人家不賣。
很多人總喜歡嚷嚷是美國暗中支援讓印度擁有了核武器,實際上不是,就是印度人自己弄的。早年間,印度突然弄出核武器,全世界都蒙了,緊隨其後的就是制裁,這個制裁是多方面的,就包括了武器禁運,西方武器,印度很難買到。那麼他想更新武器咋辦?買俄羅斯的。
你看這些年戰機坦克都是俄羅斯的,俄羅斯雖然沒少坑印度錢,但是印度不買也得買。
他大量購入俄羅斯武器,也是無奈之舉,畢竟被制裁,他買不到。對於印度自己來說,全盤採購俄羅斯武器,對於印度來說非常不好,他將國防基本都交給俄羅斯了。他萬一有什麼戰端,他的國防有祕密了麼?而且,他非常想擺脫俄羅斯在這方面對他的束縛。
這些年,對印度的制裁放開了,印度開始盯上西方武器了。
-
8 # 翊煊之始
因為俄式軍火和美式軍火有一個最大區別,俄式軍火印度想用就用,後門簡單。美式軍火美國允許用才能用,美國可以讓印度戰場上的武器失靈。
-
9 # asd1555282
印度原是英國征服了全境的殖民地,後來在甘地領導下獨立,獨立初期奉行不結盟主義,實際跟西方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現在的所謂成為西方香勃勃,跟西方國家關係融洽,那都是表面的。歷史上印度由於自身殖民地出身的特殊地位,比較傾向於社會主義陣營,跟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前蘇聯關係比較密切,自然跟前蘇聯的繼承人俄羅斯關係也較融洽,因而買俄羅斯的武器較多。致於是否被坑,不好一概而論。買美國的武器也不一定不被坑。總之二戰以來,從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基礎上獨立起來的國家,普遍發展比較艱難,面對西方列強,無所適從,經常被打壓,被欺騙,被坑。縱觀印度近70年發展史,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中國和印度實屬同一命運,夲應相互同情,攜手發展,無奈遭到西方列強,以及前蘇聯的種種阻撓,無法攜手共同發展,實屬遺憾。
-
10 # 浴火
印度與西方關係是不錯,但是關鍵西方不是啥武器都賣!
印度作為世界軍火武器購買大國,基本上啥武器都願意買一遍,特別是重要的大型武器,比如戰鬥機、坦克、核潛艇、航母,而印度提出這些購買需求,西方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國也願意向印度出售,但西方國家對印度出口武器除了能在戰鬥機,比如陣風戰鬥機印度空軍採購36架之外,印度對西方並不放心。
印度與俄羅斯軍事合作處於願打願挨的狀態,畢竟跑遍全世界,只有俄羅斯願意賣給印度人。
回覆列表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印度與前蘇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關係非常好,俄羅斯對外軍售過程中唯獨對印度是“毫無保留”,不像對我們這樣總愛留一手。印度與前蘇聯/俄羅斯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俄羅斯在前蘇聯時期長期援助印度長達三十年,比前蘇聯對我們的援助時間還要長。
冷戰時期,由於獨特的地緣戰略環境,南亞地區成為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爭奪的重要目標。南亞地區一直是美國和蘇聯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雙方激烈爭奪的地區之一。美國和蘇聯兩國從政治和意識形態出發,無視南亞地區地緣政治的現實,著眼於兩大陣營的戰略爭奪,從冷戰的角度考慮南亞地區的國際關係。
由於印度與巴基斯坦等鄰國之間所存在的邊界問題,為了尋找“靠山”和支援,印度一直視蘇聯為其戰略上的親密盟友。
而且,前蘇聯與印度沒有共同邊界,不存在邊界爭端等糾纏不清的問題。相對而言,前蘇聯的南亞政策和戰略目標因蘇聯與印度彼此的地緣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異同,而呈現出一種相對簡單化的態勢。因此,前蘇聯也把印度作為其在亞洲地區頭號戰略盟友,與印度長期修好。
在前蘇聯的全球戰略支配下,蘇聯領導人採用“拉印抗(衡)美(國)牽(制)華”的戰略,幫助印度建立和發展了現代國防工業體系。
印度與蘇聯兩國應“就涉及雙方利益的重大國際問題彼此保持經常的聯絡”,條約規定:“在任何一方遭到進攻或受到進攻威脅時,締約雙方應立即共同協商,以便消除這種威脅,並採取適當的有效措施保證兩國的和平與安全”。
也就是說:印度、蘇聯兩國中的任何一方在受到攻擊的情況下,另一方有義務與組織磋商並採取相應的有效行動。很明顯,該條約具有軍事聯盟的性質,該條約的簽署,標誌著印度與蘇聯走上了軍事結盟的道路,標誌著印度與蘇聯正式結成了盟友關係。
而前蘇聯解體以後,印度對繼承前蘇聯的俄羅斯也相當不錯,總所周知,在前蘇聯援助了很多國家,而這些援助基本都是有償援助,而在前蘇聯解體後,即使是以前同一陣營的越南、北韓紛紛對俄羅斯“落井下石”,要求俄羅斯減免債務,或者不承認俄羅斯公佈的盧布與美元的兌換比例。
以越南為例,越南欠前蘇聯105億盧布,但是堅決不按照前蘇聯官方匯率計算(1美元兌換0.73盧布),要求按照1美元=5.5—6盧布的匯率償還債務,只要有小學數學水平就能知道,這兩者中間差距有多大。
1996年俄羅斯提出了一個方案,說還是按照俄方匯率計算債務,但是可以減少一半,就算是這樣,越南方面依然沒有同意,2000年,俄羅斯減免了越南86%的債務,但是越南依然沒打算按照俄方匯率還錢。
至於另一個,就更奇葩了,根本不願意還錢,就連普京都拿他們沒辦法,最後還是隻能完全減免了事。
而印度在俄羅斯這個“黃世仁”看來,簡直就是“楊白勞們”裡的一股清流,印度在債務問題上,是唯一老老實實和俄羅斯談判,並且老老實實還錢的國家。
印俄兩國,在1993年就債務問題達成協議,雙方並非按蘇聯解體後的“實時”盧布匯率結算債務,而是按蘇聯解體前1990年1月1日的匯率結算債務(蘇聯解體時間為1991年12月25日)。而雙方結算債務時用的盧布、美元比基本是1:1。
根據1990年匯率結算,印度從賬面上看債務減少了30%,只需要還100億美元。這麼看,似乎印度還是佔了俄羅斯一個很大的便宜。
這也就難怪後911時代,俄羅斯與印度越走越近。
比如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在克里米亞事件剛發生時,印度總理辛格的國家安全顧問梅農(Shivshankar Menon)在接受採訪時就直言,俄羅斯在烏克蘭擁有一定的“合法利益”,這是非常接近俄羅斯官方立場的。在合併克里米亞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很快給辛格打了電話。後來印度政府釋出的官方立場是支援各方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危機,但這種“和稀泥”式的中立其實是傾向俄羅斯的,因為俄羅斯在這個問題上是違反國際法和挑戰歐洲既定秩序的一方,不公開指責就暗示著某種偏袒。
也就難怪普京以及俄羅斯多次表態,對俄印關係表示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