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教育界的導向,以及有識家長們是否應該考慮一下了,學習弘揚國學中的傳統美德;還是所謂的與國際接軌知識重要?中國傳統精華國學如何發揚光大,將如何傳承?歡迎討論留言。

10
回覆列表
  • 1 # 一斤三兩

    我來說一說這個問題吧!

    1、現在呢?幼兒園有很多,卻只是主張多學習英語,甚至有一些雙語幼兒園收費都非常高的,我有一個朋友吧,以前的一個同事,她小孩兒在一一個一線城市裡面上幼兒園,一年的學費就要一萬多,比我以前上大學一年還花的多呢,聽說是什麼雙語幼兒園。

    這個其實是確實是有一點,過早的讓小朋友接觸英語,學習英語確實對守住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基是不利的,為什麼呢?因為小孩子現在就學學英語,那他大部分時間用來學英語,他還怎麼去學習詩歌等國學知識呢?

    2、當然了,也有一部分幼兒園是國語幼兒園,不排除是有一些專門的幼兒園,他是專門說大部分的時間是來教習國語國文的,例如說主要是教那種國學的那種文化,文化的薰陶,給他們穿上國學的服裝,然後教給他們詩歌,給他們講國學裡面的故事等等,也是有的。

    所以說現在的話,我覺得這一塊也是受到家長們的重視了,並不是說這種雙語幼兒園就非常非常有多麼的吃香了,其實我們中中國人在中國學習和成長挺好的,又何必去國外呢?

    以前去國外市區鍍金的,現在去國外真的就是揮金的,也沒什麼用,對吧?真正要學到知識,在哪裡都可以?對吧?

    3、第三個的話,我覺得我們精華的國學傳統的國學如何傳承呢?

    (1)我認為首先是我們家長要多傳承一些國學的文化思想,給我們的小孩兒,讓他們多接觸我們國學中的一些故事,然後讓他們有所瞭解.

    (2)其次呢,是我們要身體力行,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和示範,例如說尊敬長輩,例如說勤勞,例如說樂於助人,例如說尊重他人,例如說等等等等。

    (3)第三呢,是我們可以給小孩子買一些國學的書,報一些國學的班,讓他們好好的去傳承我們的國學。

  • 2 # 不二f

    現在人們盲目的學英語,並不是說西方的文明真的優秀,而是現在這個世界是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就是以美國、英國為主導。他們的科學、經濟都比較發達。因此導致了全世界的都向美英看齊。

    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咱們中國變得非常弱小,被世界各國欺凌,當時很多人分析我們中國衰弱的原因。有人說是體制問題,有人說是中中國人的劣根性,當然更有一部分人認為是咱們中國的文化太落後了,這種看法到現在都依然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實際上在我看來,中國的弱小都是時勢使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永遠強盛,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永遠衰弱。強盛和衰弱都只不過是否極泰來、盛極而衰的一個必然走向而已。

    當時很多受西方文明影響的學者包括很多知名人士都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導致中國的落後。實際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不是中國傳統文化庇佑,中華文明不可能綿延幾千年,可能早就像其他三個文明一樣滅絕了。

    現在人們盲目的學英語,並不是說西方的文明真的優秀,而是西方現在這個世界是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就是以美國、英國為主導。他們的科學、經濟都比較發達。因此導致了全世界的都向美英看齊。

    所以說現在去提倡復興傳統文化很難。後期隨著咱們中國的崛起,西方文明現在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下降趨勢,傳統文化肯定也會慢慢的復興,西方文明也會慢慢衰落下去,只不過這需要一個時間。

  • 3 # 皓橘

    想要清楚這個問題,就兩點:

    第一,英語學習是對的。

    第二,國學也是不能丟的。

    現在大部分幼兒園開始學習英語,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的中國,今天的中國必然要走向世界,也要接納世界,開放才能共贏。我們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一個教訓,不懂的吸收他人的優點就是在自取滅亡,所以我們不能讓未來的一代重蹈覆轍。這是歷史的角度。

    還有未來的角度,國內的現代化發展才短短七十年,儘管我們已經是在飛速的發展,儘管我們從巨集觀的數字上已經超越的發達國家,但是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在一些領域依然有欠缺,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值得避諱的問題,因為人無完人,國自然也沒有完美的國家,無論對待任何事物,都應該還有一個謙卑的態度,君子自謙,所以未來一代學習英語方便他們對外溝通,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接下來我要說第二點了,國學不能丟,我們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文明古國,祖輩流傳的文獻、資料,對於後輩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記憶,還是我們的指路明燈,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無論是兵法還是文學,相較於國外的文獻資料而言,我們可以堪稱自己是擁有一座無盡的寶庫。每一代人雖然走的路是不同的,但是走路方法的本質是一樣的,無論是強己還是強國,先輩們已經給我們做出了榜樣,這些榜樣就是要我們學習之後,榮會貫通到自己目前的處境,然後再根據這個處境選擇不同的應變方式。

    學習國學和學習英語從來不矛盾,學習英語是為了方便對外溝通,但是學習國學是方便為自己人生提前謀劃。所以不必糾結於學習英語就忘記國學,因為兩者沒有衝突。

    至於文化傳承來講,我想這一點每個家長都不應該過分的去寄託於學校,有些學校為了主打一些特色,而將重點放在了其中一方,其實這沒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接受的課程只有那麼多,如果不分清主次就會很混亂。而且學校的鎖定的教程,家長也是無法干涉的。

    希望孩子不要忘記國學,不要忘記傳統文化,可以從家庭開始。我曾經有一個英語老師,他的孩子就是在英語特色學校上學,但是孩子每天都會背兩到三首古詩詞,這是我的老師交給他孩子的任務,即使她是一個教英語的老師,也從來沒有忘記過對孩子國學的培養。而是從自己開始,引導著孩子同時喜歡上兩種學科。

    想要守住傳統文化的根基從來不是忘記或是放棄另一個文化,近代中國學貫中西的文學大家數不勝數,也是他們的存在,使得中國的文化得以儲存至今。

  • 4 # 走西口西伯利亞

    我是在俄羅斯的師範大學教漢語,同時也在幼兒園,小學,中學教中國傳統文化,其實,俄羅斯也在復興傳統文化,但也避免不了和其他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世界主流文化的交流。我的情況和你的問題正好相反,但卻同理。所以,我說一些自己的感受!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瞭解其他文化肯定會先從語言入手,並且在學語言的過程中,會產生文化碰撞,文化交流,文化同化,多元文化能更好的激發孩子的思維和創造力。因為孩子不是在被動學習,而是在對比中反思!我在俄羅斯講中國傳統文化時,產生了很多趣事,尤其是給小孩子講的時候,各種天馬行空的問題,他們對其他文化的好奇心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多元文化對於孩子很重要!當然,傳統文化對於本中國人也很重要,但這不是去當做一門課程去教,而是在潛移默化中薰陶的!我們自己的漢語教會了我們思維方式,我們的傳統節日,教會我們家庭團聚的幸福感,我們的為人處世教會了我們行為舉止!這一切都是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如果刻板的當一種課程去學,我們中國的一個孝文化就需要終身去研究!總之,萬事過猶不及,如果過度的單純學習一門外語,當做一門技能去學,那就失去了學習外語的樂趣了!

  • 5 # 公考小站160

    先放一個上個世紀末期的知識分子的答案。

    節選自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我對國學的看法是:這種東西實在厲害。最可怕之處就在那個國字。頂著這個字,誰還敢有不同意見這種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來是枉然的;否則也不至於套了好幾千年。它的誘人之處也在這個國字,搶到這個制高點,就可以壓制一切不同意見;所以它對一切想在思想領域裡巧取豪奪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誘惑力。你說它是史學也好,哲學也罷,我都不反對——倘若此文對正經史學家哲學家有了得罪之處,我深表歉意——但你不該否認它有成為棍子的潛力。想當年,像姚文元之類的思想流氓拿階級鬥爭當棍子,打死打傷了無數人。現在有人又在造一根漂亮棍子。它實在太漂亮了,簡直是完美無缺。我懷疑除了落進思想流氓手中變成一種凶器之外,它還能有什麼用場。鑑於有這種危險,我建議大家都不要做上帝夢,也別做聖人夢,以免頭上鮮血淋漓。

    再說我的:關於國學,我們很難有一個定論和標準,國學班應該教些什麼?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中國古代哲學,廣大國學班真的能教嗎?這對老師的要求也太過於高了,而且國學並非全部都有定論,每個人理解看法也不同,這種過於抽象思維不利於小孩子的理解,如果教導者道行不夠,也容易誤入歧途。

  • 6 # 姐在貓本漂

    少兒強則中國強,而幼兒期除了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期,同樣也是生活習慣及人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引申為幼兒強則中國強。由此,我的觀點是,學習國學和英語並不矛盾,中西融合集眾之長,並建議在此同時,一定要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寶貝們的動手能力,不做溫室裡的花朵!這樣的後代,等他們成人後一定是國之棟樑,也就真正守住了我們的傳統文化。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中國是禮儀之邦,寶貝們從小學習國學,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讓中國文化的精髓流淌到血液裡,而英語是通往世界的鑰匙,是學習他人的橋樑,在這個世界越來越成為地球村的今天,寶貝們從小學習英語,長大後才有能力博眾家之長,避己所短,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

    在國外海漂多年,發現西方國家特別注意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爸爸在修院子花園,兩三歲的寶貝就會在旁邊為爸爸遞工具,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讀書好肯定是好事,但並不是唯一,快樂健康的人格與強大的動手能力也是分不開的。

  • 7 # 大國神器

    【一】為什麼幼兒園就開始培養學英語,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中國最開始學習英語熱潮是從改革開放開始,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與其它國家的文化交流越來越緊密,而英語是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為了與世界接軌培養國際型人才所以英語教育成了焦點。家長們為了孩子的將來發展所以對英語培養非常重視。

    【二】國學也應從幼兒開始學

    國學也稱漢學,是我們語言之根本,民族思想之根源。包括的範圍非常廣。雖然在清未民國時期有所末落,但近幾十年己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三】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國學

    我們還應加大國學文化傳播力度,增加各類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比如《中國詩詞會》《經典詠流傳》等型別。鼓勵民辦國學學習機構,素質教育中增加國學課程,到大中型企業進行國學演講。在弘楊國學的同時我們也應嚴厲打擊哪些騙錢的偽國學者。讓我們的國學繼續健康的發楊光大。

  • 8 # 行者無疆1108

    傳統文化真心是個好東西,至少我是一直在學,雖然學的也不咋滴,至少對著本子還是能夠念念的,糊弄下小朋友也還湊合(僅限於教自家孩子,擴大範圍一是沒有這個想法,二也怕誤人子弟)

    為啥不從幼兒園學習國學?為啥從幼兒園開英語?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理解的:一是英語學習相對簡單。幼兒園階段對語言(英語)的學習,首先是沒有太高的標準的,比如說達到多少單詞量,口語達到什麼階段。二是幼兒園階段英語教學對師資力量的配備要求沒有太高的標準,比如說要達到多少等級證書,拿到專業標準。三是雙語教學的時代性,沒有雙語教學,很可能會被認為是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能力不夠,學校沒有名氣。所以幼兒園階段熱衷於開英語也是社會風氣使然。

    那國學呢?說實在的,國學就更沒有什麼標準了?按說,沒有標準的事應該更好做啊,為什麼幼兒園階段輕易不敢開國學課?首先,我們來看看國學到底是什麼?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從這個概念上就可以看出,國學如海,遠遠不是一門語言學能夠比肩的。退一步,我們把範圍按階段劃到蒙學。蒙學之蒙,出自《周易·蒙》: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卦亨通,是通順地行進在時序和中道上。相關教材有《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等。把這幾本書搞清楚說透徹,恐怕沒有一點苦功夫也是不可能的。幼兒園階段不開國學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當然,幾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還是有的。

    國學如海,傳統文化的根基靠守是守不住的!要想把國學發揚廣大,一是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要學而致用,學而無用就學成了屠龍之術了,學成了也是無用武之地;二是要有交流推廣。文化的東西似死實活,不用則僵。古人學習有個非常好的方法叫遊學,也就是要交流推廣,孔子學院就是很好的交流推廣。我們自己自學也可以組織交流推廣,範圍不一定要多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是要有專攻。不要什麼都去點一下,淺嘗輒止。這樣沒有什麼效果,術業有專攻,只有這樣,才能掀起國學的熱度和深度,更加有力地推動國學的發展。

  • 9 # 斜槓宅媽

    當下部分人從幼兒園開始趨之若鶩的學習英語,為啥不學國學?我認為英語和國學都要學,原因如下:

    1、幼兒園的小朋友如白紙一張,進入人生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無論是語言的形成,亦或是人格的塑造也都是至關重要的階段,當然前提是要培養小朋友“愛上”才是最重要,因此,這個階段接觸的也是些入門的中英文兒歌,繪本之類,培養興趣為主;

    2、英語是一門國際化語言,是建立中國人與國際社會相處的橋樑,是溝通的工具。現代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國家,也是一個相容幷包的國家,相容幷包同樣是國際社會的相處準則,通俗點說,學一門外語,多一條出路!

    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國學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所謂人不能忘本,無論長多大,飛多高,都要牢記根之所在!

    守住傳統文化根基,我個人認為幼兒園開始要一點一點向小朋友貫輸,細水長流。國家也要積極營造國學氛圍,如這段時間的“中國詩詞大會”,小朋友課本里的詩詞歌賦,家庭教育裡積極融入傳統禮儀的培養等等

  • 10 # 眾生皆可成肥

    為什麼學英語?因為1840年,中國被講英語的人打趴下了!到1949年,中中國人站起來了,可是那時我們一窮二白,美中國人根本看都不看中國,直接對北韓發動戰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中中國人第一次站起來正面硬剛世界第一強國!因為站起來,所以中中國人看見了,講英語的人掌握了先進的技術,中國只能被迫學習英語!

    2020中國強大了,可是世界的舞臺還是沒有平靜下來,美中國人還是世界最強。

    今後的幾十年,中中國人與一眾講英語的人將在各個領域激烈交鋒!當中國完成衝鋒,自然英語的需求就成小眾需求。

    也許又要追問了,英語只是一個工具,何苦全民學習?援引阪田聯隊指揮官的話,連正面之敵的番號都不知道,那還打個屁。學還是有必要學一些的。不過個人覺得,就目前而言,各個領域中,會講英語的人才已經挺多的,可以適當調低英語在學業中的佔比了。

    至於國學,那可是終身學習的東西,光三字經裡一句,子不孝,父之過,都要到當了父親才能明白,到底這說的什麼,才能真是體會到經典中說的道理。國學,要靠人一輩子去學,去體悟。讓一個二十歲不到的人深刻,那是不講理,自然就不能在高考裡把國學過多的列入進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作霖作為民國軍閥首富,死後他的鉅額財產去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