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
關注
王羲之的《蘭亭序》大家都熟悉,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史上對顏真卿《祭侄稿》、蘇東坡《寒食詩帖》的真偽沒有異議,但對《蘭亭序》是否是書聖所書,卻一直爭議不斷。有人甚至懷疑《蘭亭序》文章本身,都是後人偽作。如果連文章都是偽作,那我們所見《蘭亭序》的摹本,自然就是偽作了!
所以,關於《蘭亭序》真偽的論辯,估計將成為一個永久話題,時常被人提起。
《蘭亭序》區域性
永和九年,也就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51歲。他與孫綽、謝安、郗曇等41人雅集,喝酒賦詩。按照雅集遊戲規矩,誰在遊戲中作不出詩來,罰酒三杯。活動下來,有11人各成詩兩首,15人各成詩一首,另外15人交了白卷。如此下來,遊戲時間蠻長,詩作了37首,酒自然也喝了不少。之後,大家還不盡興,作了詩的吵鬧著要出個詩集,就請王羲之為這個詩集作個序。於是乘著酒興,王羲之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一揮而就,洋洋灑灑324字的《蘭亭序》橫空出世!其文、書俱佳。文,收入《古文觀止》;書,號稱天下第一!
那有何遺憾呢?
第一個,是他為《蘭亭詩集》作序,最後大家關心的是他的序,對他及同行者的詩作,倒沒有幾個人去注意。就如我們寫文章,出場的是一個虎頭,接下來的沒有豬肚,更沒有豹子尾。這個虎頭只是做個樣子罷了,白費功夫不討好。我想,這不能不算一個大大的遺憾吧。
還有第二個遺憾。說是王羲之寫完《蘭亭序》之後,回家酒醒,多次書寫同一內容,卻沒有一件能令自己滿意。目前所見的《蘭亭序》,王羲之本人並不滿意,這也不能不算一個大大的遺憾吧?
有句對聯很有名氣:“春雨夏雲秋夜月,唐詩晉字漢文章。”前者是自然奇觀,後者是人文大美。
晉代大詩人排第一的,是與王羲之同時代稍晚的陶淵明。陶淵明沒有做過大官,與王羲之、謝安等人不是同一類人。獨自埋頭在廬山腳下耕讀為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事沒事還把自己的生活圈子,比喻為桃花源。陶詩朗朗上口,廣為流傳,開啟田園詩的序幕。並不以詩人名世的王羲之等人的詩編個集子,沒有多少幹活,既不是陽春白雪,也非下里巴人,被陶淵明輕輕鬆鬆比下去了。更何況後來的唐詩宋詞,更加吸引眼球,《蘭亭集序》只見序,不見詩,留下一個大大遺憾,也情有可原吧。
而晉字是人間大美,《蘭亭序》又是其中佼佼者。王羲之對自己臨時揮灑的草稿不滿意,卯足力氣寫了多次,有心寫好,卻越寫越不滿意。以至於流傳於世的,僅僅是他在蘭亭雅集時的那件草稿,連修修改改的痕跡都保留在那裡。至於這幅傳世之作,是不是他酒醒後反覆書寫的諸多作品中的一幅,沒有誰去追究過。
我們學寫作文,老師反覆告誡,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詩文不厭千回改,賈島成名“推”與“敲”。連詩聖杜甫也說“吟得一字安、捻斷數莖須。”《蘭亭序》的文字,王羲之字斟句酌,用心良苦,只是想為雅集者的詩集,留下一篇好序文而已,所以留下多處修改痕跡。當時他在書寫時,並沒有考慮到書法如何求工,如何求好,一切如流水般自然而然,率性書寫。所以就第一個遺憾而言,如此好的序文學沒有好的詩文相映襯,是這幫子人詩不如人,沒有辦法,的確遺憾!而這不經意間的書寫,一篇塗塗改改的草稿,卻成為天下第一的行書。
是草稿,而不是自己反覆書寫同一內容的其他書跡,成為代表作,這個大大的遺憾,可能就是書法魅力所在吧:書,無意於佳乃佳。
王羲之的《蘭亭序》不是創作,《十七帖》也不是創作,只是文人墨客的率性書寫。王羲之用他的作品實實在在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書法創作”,是個偽命題!
假如,王羲之也如今天書法家入國展那般,趕場子參加入展培訓班,費盡心思揣摩評委意圖,躲在家裡反覆書寫,廢紙三千,不斷消除可能的遺憾。其結果,遺憾是少了,但留下的,是經營,是做作,是缺乏靈性的工藝品而已,離書法就遠了。
歷代文人墨客沒有不臨寫《蘭亭序》的,但都無法超越,甚至無法接近。公認的大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的《蘭亭序》摹本俱在,可謂下真跡一等。不是書聖真跡,一幅破草稿,他們這些大腕還會正眼相看,反覆臨習傳之後世?無法超越的,當然是書聖之作。除了王羲之,那個坦腹東床、為嫗書扇、書經換鵝的王羲之,誰還能寫出天下無雙的《蘭亭序》?
《蘭亭序》其書是真的,其文自然也是真的!“蘭亭三百廿四字,二十個之無一似。”《蘭亭序》就這樣遺憾地留在了人間。這個遺憾,可能是最有價值的遺憾!書法本身,就是遺憾!
王羲之的第一個遺憾,詩序赫赫有名而詩卻默默無聞——提醒作詩者水平不夠,別亂輯集。
王羲之的第二個遺憾,恰恰是書法傳統的真諦之所在——提醒作書者一動機心,遠離大道。
達人
關注
王羲之的《蘭亭序》大家都熟悉,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史上對顏真卿《祭侄稿》、蘇東坡《寒食詩帖》的真偽沒有異議,但對《蘭亭序》是否是書聖所書,卻一直爭議不斷。有人甚至懷疑《蘭亭序》文章本身,都是後人偽作。如果連文章都是偽作,那我們所見《蘭亭序》的摹本,自然就是偽作了!
所以,關於《蘭亭序》真偽的論辯,估計將成為一個永久話題,時常被人提起。
《蘭亭序》區域性
永和九年,也就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51歲。他與孫綽、謝安、郗曇等41人雅集,喝酒賦詩。按照雅集遊戲規矩,誰在遊戲中作不出詩來,罰酒三杯。活動下來,有11人各成詩兩首,15人各成詩一首,另外15人交了白卷。如此下來,遊戲時間蠻長,詩作了37首,酒自然也喝了不少。之後,大家還不盡興,作了詩的吵鬧著要出個詩集,就請王羲之為這個詩集作個序。於是乘著酒興,王羲之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一揮而就,洋洋灑灑324字的《蘭亭序》橫空出世!其文、書俱佳。文,收入《古文觀止》;書,號稱天下第一!
《蘭亭序》區域性
那有何遺憾呢?
第一個,是他為《蘭亭詩集》作序,最後大家關心的是他的序,對他及同行者的詩作,倒沒有幾個人去注意。就如我們寫文章,出場的是一個虎頭,接下來的沒有豬肚,更沒有豹子尾。這個虎頭只是做個樣子罷了,白費功夫不討好。我想,這不能不算一個大大的遺憾吧。
還有第二個遺憾。說是王羲之寫完《蘭亭序》之後,回家酒醒,多次書寫同一內容,卻沒有一件能令自己滿意。目前所見的《蘭亭序》,王羲之本人並不滿意,這也不能不算一個大大的遺憾吧?
有句對聯很有名氣:“春雨夏雲秋夜月,唐詩晉字漢文章。”前者是自然奇觀,後者是人文大美。
晉代大詩人排第一的,是與王羲之同時代稍晚的陶淵明。陶淵明沒有做過大官,與王羲之、謝安等人不是同一類人。獨自埋頭在廬山腳下耕讀為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事沒事還把自己的生活圈子,比喻為桃花源。陶詩朗朗上口,廣為流傳,開啟田園詩的序幕。並不以詩人名世的王羲之等人的詩編個集子,沒有多少幹活,既不是陽春白雪,也非下里巴人,被陶淵明輕輕鬆鬆比下去了。更何況後來的唐詩宋詞,更加吸引眼球,《蘭亭集序》只見序,不見詩,留下一個大大遺憾,也情有可原吧。
《蘭亭序》區域性
而晉字是人間大美,《蘭亭序》又是其中佼佼者。王羲之對自己臨時揮灑的草稿不滿意,卯足力氣寫了多次,有心寫好,卻越寫越不滿意。以至於流傳於世的,僅僅是他在蘭亭雅集時的那件草稿,連修修改改的痕跡都保留在那裡。至於這幅傳世之作,是不是他酒醒後反覆書寫的諸多作品中的一幅,沒有誰去追究過。
我們學寫作文,老師反覆告誡,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詩文不厭千回改,賈島成名“推”與“敲”。連詩聖杜甫也說“吟得一字安、捻斷數莖須。”《蘭亭序》的文字,王羲之字斟句酌,用心良苦,只是想為雅集者的詩集,留下一篇好序文而已,所以留下多處修改痕跡。當時他在書寫時,並沒有考慮到書法如何求工,如何求好,一切如流水般自然而然,率性書寫。所以就第一個遺憾而言,如此好的序文學沒有好的詩文相映襯,是這幫子人詩不如人,沒有辦法,的確遺憾!而這不經意間的書寫,一篇塗塗改改的草稿,卻成為天下第一的行書。
是草稿,而不是自己反覆書寫同一內容的其他書跡,成為代表作,這個大大的遺憾,可能就是書法魅力所在吧:書,無意於佳乃佳。
王羲之的《蘭亭序》不是創作,《十七帖》也不是創作,只是文人墨客的率性書寫。王羲之用他的作品實實在在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書法創作”,是個偽命題!
《蘭亭序》區域性
假如,王羲之也如今天書法家入國展那般,趕場子參加入展培訓班,費盡心思揣摩評委意圖,躲在家裡反覆書寫,廢紙三千,不斷消除可能的遺憾。其結果,遺憾是少了,但留下的,是經營,是做作,是缺乏靈性的工藝品而已,離書法就遠了。
歷代文人墨客沒有不臨寫《蘭亭序》的,但都無法超越,甚至無法接近。公認的大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的《蘭亭序》摹本俱在,可謂下真跡一等。不是書聖真跡,一幅破草稿,他們這些大腕還會正眼相看,反覆臨習傳之後世?無法超越的,當然是書聖之作。除了王羲之,那個坦腹東床、為嫗書扇、書經換鵝的王羲之,誰還能寫出天下無雙的《蘭亭序》?
《蘭亭序》其書是真的,其文自然也是真的!“蘭亭三百廿四字,二十個之無一似。”《蘭亭序》就這樣遺憾地留在了人間。這個遺憾,可能是最有價值的遺憾!書法本身,就是遺憾!
王羲之的第一個遺憾,詩序赫赫有名而詩卻默默無聞——提醒作詩者水平不夠,別亂輯集。
王羲之的第二個遺憾,恰恰是書法傳統的真諦之所在——提醒作書者一動機心,遠離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