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起“中國”之稱的由來,相信許多人都認為,是隨著袁世凱推翻最後一個帝制統治“清”,成立中華民國後,才簡稱出中國這個響噹噹的名字。
——畢竟各朝各代走馬燈一樣的更迭,唐宋元明清等國號過於深入人心,其中並沒有任何一個王朝稱作自己“中國”,哪怕是較為混亂的南北朝也無例外。
那麼“中國”之稱真的僅有百餘年的短暫歷史嗎?細緻地查閱史料後,發現結果令人驚歎,因為“中國”這個稱呼已經綿延了數千年,從遙遠的西周開始,就已經明確將“中國”刻印在了祭祀用的禮器上。
之後生命力頑強的歷經數朝,任再猛烈的戰火紛飛,也沒有中斷過“中國”這個稱呼,本土起家的朝代已“中國”自稱視作驕傲,外來建都的元和清,也以“中國”自詡跟華夏老百姓拉近關係,可以說“中國”一直是香餑餑一般的存在。
具體分析一下何時“中國”被稱作中國,那就不得不提於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的一級文物“何尊”。參觀過青銅器博物館的同學,應該對鎮館之寶“何尊”印象深刻,它的造型像是雕刻著繁密花紋的花器,屬於西周何氏貴族祭祀使用的禮器。
“何尊”底部鑄刻著122個字銘文,清清楚楚地寫著“餘其宅茲中國”,經過專家翻譯,全文的意思就是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打算建都在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
——相當於西周初期,中國代表洛邑一代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那個時代的人們就跟今天寫檔案留地名一樣,理所當然的認為“中國”就是洛邑。
由此推斷,“中國”之稱的起源或許會更早,最起碼整個商朝都預設“中國”的存在,乃至再往前的夏朝都有可能認可“中國”的象徵意義。畢竟雖說今天大家認為夏商周十分遙不可及,可生活於此時代下的人們即使改朝換代,也依然會記得和延續一些文化傳統。
當代只考古出了西周的“何尊”,但相信隨著更多機緣巧合的挖掘,一定會有來歷更古早的文物能重新整理“中國”之稱誕生的時間線。
不過自西周板上釘釘了“中國”開始,之後的秦漢魏晉隋唐等各個朝代,都從未拋棄過“中國”這個稱呼,並且因其富有歲月光環的加成,中後期王朝更以“中國”為榮,與四面八方他國展開外交時,時常就以“中國”給自己抬咖位。
可釐清了“中國”的時間來歷,細分其代表的含義卻各不相同。大約自西周至秦漢,“中國”的意思是說洛邑乃至都城和國土腳底下的這片土地,是“處於天地中心的國家”。
古人有這個觀點並不意外,他們可能是從地平說的角度來認知世界,不覺得人類是生活在地球上,世界是一個球狀物,而是認為天地之間有茫茫無際的一大片土地,其中心點就是洛邑,乃至範圍逐漸擴大到整個國土。
這個認知持續了成百上千年,所以各朝代起國號的同時依舊沒有忘卻“中國”之稱,是因為兩者是分開的概念,國號是自己區分於其他朝代所取的,“中國”卻是實打實佔據了這片中心土地順理成章繼承來的。
“中國”這個代表中心土地的概念直到隋唐才有了些微的改變,隋之前經歷了169年的亂世南北朝,相信大家考試背歷史時都會對南北朝這一咕嚕深感頭痛,原因就是細碎的王朝幻燈片一樣多,徹底的分裂就是南北朝的一大特點。
——但分裂時期,華夏雖迎來了眾多的戎狄王朝,他們自稱“中國”依然沒有脫離明示自己才是佔據天地中心國家的概念。直到隋朝好不容易實現了久違的大一統,它就對“中國”重新下了一個定義,將他稱作中央王朝的代稱。
接著往後的唐宋元明,自然也就延續了“中國”另有一層中央王朝的含義,直到滿清入關,順治帝是一個極其仰慕並親近漢文化的皇帝,他在給鄰國琉球寫國書時,就拿“中國”代表自己的大清,康熙也延續了這個習俗,於雍正時徹底將“中國”跟清國號對標,象徵起了自己的國家。
清以後的故事,大家就十分清楚不用贅述了,下面就來分析一下“中國”都有哪些文化方面的含義。國就是國土,數千年幾乎一直沒有改變,主要就是”中“隨著歲月的變遷,延伸出了不同的意義。
首當其衝是“天地之中”,接著還有中庸和中和,中庸自孔子的儒家思想佔據主流以後,自來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乃至貴族夫人小姐們為人做事的準則,大家都覺得過剛易折,溫軟又招人欺負,只有中庸是最妥帖的。
當然對比起元跟清兩朝來看,元對於中和的贊同程度一直呈對半開的趨勢,保守派蒙古貴族自覺武力值過人,看不上文弱的漢人,以“四等人”制度給自己的統治加大了難度,所以不足百年就退回大草原了。
但清就把中和看得很重,自順治帝開始就極力倡導滿漢一家親,因此國祚就更長久一些。但既然西周就已有了“中國”的稱號,開腦洞想一下的話,他們的都城是洛陽,說不定“中”也有今天河南話裡“好”的意思,自誇西周是一個好國家。
綜上所述,“中國”為什麼被稱為中國這個問題,脈絡已經很清晰了。
——從時間上來說,有據可考自西周起就有“中國”之稱,意思是佔據天地中心的國家,隋唐實現了大一統,給“中國”賦予了中央王朝的含義,直到清把“中國”再改成國家;從文化意義上來看,“中”這個字既有中心、也有中庸和中和這幾重深意。
若提起“中國”之稱的由來,相信許多人都認為,是隨著袁世凱推翻最後一個帝制統治“清”,成立中華民國後,才簡稱出中國這個響噹噹的名字。
——畢竟各朝各代走馬燈一樣的更迭,唐宋元明清等國號過於深入人心,其中並沒有任何一個王朝稱作自己“中國”,哪怕是較為混亂的南北朝也無例外。
那麼“中國”之稱真的僅有百餘年的短暫歷史嗎?細緻地查閱史料後,發現結果令人驚歎,因為“中國”這個稱呼已經綿延了數千年,從遙遠的西周開始,就已經明確將“中國”刻印在了祭祀用的禮器上。
之後生命力頑強的歷經數朝,任再猛烈的戰火紛飛,也沒有中斷過“中國”這個稱呼,本土起家的朝代已“中國”自稱視作驕傲,外來建都的元和清,也以“中國”自詡跟華夏老百姓拉近關係,可以說“中國”一直是香餑餑一般的存在。
具體分析一下何時“中國”被稱作中國,那就不得不提於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的一級文物“何尊”。參觀過青銅器博物館的同學,應該對鎮館之寶“何尊”印象深刻,它的造型像是雕刻著繁密花紋的花器,屬於西周何氏貴族祭祀使用的禮器。
“何尊”底部鑄刻著122個字銘文,清清楚楚地寫著“餘其宅茲中國”,經過專家翻譯,全文的意思就是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打算建都在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
——相當於西周初期,中國代表洛邑一代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那個時代的人們就跟今天寫檔案留地名一樣,理所當然的認為“中國”就是洛邑。
由此推斷,“中國”之稱的起源或許會更早,最起碼整個商朝都預設“中國”的存在,乃至再往前的夏朝都有可能認可“中國”的象徵意義。畢竟雖說今天大家認為夏商周十分遙不可及,可生活於此時代下的人們即使改朝換代,也依然會記得和延續一些文化傳統。
當代只考古出了西周的“何尊”,但相信隨著更多機緣巧合的挖掘,一定會有來歷更古早的文物能重新整理“中國”之稱誕生的時間線。
不過自西周板上釘釘了“中國”開始,之後的秦漢魏晉隋唐等各個朝代,都從未拋棄過“中國”這個稱呼,並且因其富有歲月光環的加成,中後期王朝更以“中國”為榮,與四面八方他國展開外交時,時常就以“中國”給自己抬咖位。
可釐清了“中國”的時間來歷,細分其代表的含義卻各不相同。大約自西周至秦漢,“中國”的意思是說洛邑乃至都城和國土腳底下的這片土地,是“處於天地中心的國家”。
古人有這個觀點並不意外,他們可能是從地平說的角度來認知世界,不覺得人類是生活在地球上,世界是一個球狀物,而是認為天地之間有茫茫無際的一大片土地,其中心點就是洛邑,乃至範圍逐漸擴大到整個國土。
這個認知持續了成百上千年,所以各朝代起國號的同時依舊沒有忘卻“中國”之稱,是因為兩者是分開的概念,國號是自己區分於其他朝代所取的,“中國”卻是實打實佔據了這片中心土地順理成章繼承來的。
“中國”這個代表中心土地的概念直到隋唐才有了些微的改變,隋之前經歷了169年的亂世南北朝,相信大家考試背歷史時都會對南北朝這一咕嚕深感頭痛,原因就是細碎的王朝幻燈片一樣多,徹底的分裂就是南北朝的一大特點。
——但分裂時期,華夏雖迎來了眾多的戎狄王朝,他們自稱“中國”依然沒有脫離明示自己才是佔據天地中心國家的概念。直到隋朝好不容易實現了久違的大一統,它就對“中國”重新下了一個定義,將他稱作中央王朝的代稱。
接著往後的唐宋元明,自然也就延續了“中國”另有一層中央王朝的含義,直到滿清入關,順治帝是一個極其仰慕並親近漢文化的皇帝,他在給鄰國琉球寫國書時,就拿“中國”代表自己的大清,康熙也延續了這個習俗,於雍正時徹底將“中國”跟清國號對標,象徵起了自己的國家。
清以後的故事,大家就十分清楚不用贅述了,下面就來分析一下“中國”都有哪些文化方面的含義。國就是國土,數千年幾乎一直沒有改變,主要就是”中“隨著歲月的變遷,延伸出了不同的意義。
首當其衝是“天地之中”,接著還有中庸和中和,中庸自孔子的儒家思想佔據主流以後,自來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乃至貴族夫人小姐們為人做事的準則,大家都覺得過剛易折,溫軟又招人欺負,只有中庸是最妥帖的。
當然對比起元跟清兩朝來看,元對於中和的贊同程度一直呈對半開的趨勢,保守派蒙古貴族自覺武力值過人,看不上文弱的漢人,以“四等人”制度給自己的統治加大了難度,所以不足百年就退回大草原了。
但清就把中和看得很重,自順治帝開始就極力倡導滿漢一家親,因此國祚就更長久一些。但既然西周就已有了“中國”的稱號,開腦洞想一下的話,他們的都城是洛陽,說不定“中”也有今天河南話裡“好”的意思,自誇西周是一個好國家。
綜上所述,“中國”為什麼被稱為中國這個問題,脈絡已經很清晰了。
——從時間上來說,有據可考自西周起就有“中國”之稱,意思是佔據天地中心的國家,隋唐實現了大一統,給“中國”賦予了中央王朝的含義,直到清把“中國”再改成國家;從文化意義上來看,“中”這個字既有中心、也有中庸和中和這幾重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