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盤古智庫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有一個關於“洞穴觀影”的隱喻,有個解除了桎梏、走出了洞穴、發現了外面光明世界的人,反而被錯將影像當作真實東西的人們所誤解並殺害了。“你所看見的不是真相,而不過是你的影子”,兩千多年後,柏拉圖的這句話,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了現實內涵。

    因為“後真相”(post-truth)已經成為歐美最熱門也是最令人擔憂的詞彙,它的精要被定義為“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一種對真相無所關心、只要情感和願望的時代,正在大步走進人類生活,它必將改變政治的面貌,也將改變人們對政治的認知。

    我們可以從政治方面對“後真相時代”進行理解。

    01

    知識與權力機制的瓦解

    當“後真相”在去年底以來成為熱詞時,人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真相”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機制。

    與“後真相”所指向的隨意性、無確定感相比,長久以來,“現代政治”的背後哲學乃是理性主義,相信可以透過人性逐步完善達成更好的治理和社會狀態。對確定性知識和價值即“真相”的追求,是以往政治的重要特徵。

    “真相”的獲得、確認和遵從,還透過一種精英治理機制來實現。在“洞穴觀影”的隱喻中,看到了“外面光明的世界”的人具有辨別真假、美醜、善惡的能力,而後者則在矇昧中不分是非善惡。精英透過對其自身的完善而引領大眾走向良治,是古希臘政治哲學和中國原始儒家的共同理想。

    有識階層負責生產知識和提供“真相”,民眾有義務也有意願接受他人提供的“真相”,這是過往政治的基本特徵,也是形成穩定有序的政治共同體的關鍵。它在“現代世界”的表現形式,是在民族國家內部,達成了精英治理與民眾意願相平衡的政治契約。在民族國家的早期樣態,民主並不是主要內容,民眾參與政治程序的程度有限,精英階層對國家的領導,在反映自身利益、情感需求的同時,也需要照顧到民眾的意願,而民眾則尊重精英治理的現實,服從現有政治安排。

    今天一些“民主國家”所津津樂道的代議制民主,實際上仍然是精英階層透過投票選舉的方式,實現精英治理的政治安排。

    “真相”作為一種政治機制,從以往來看有賴於兩個方面:其一是上文所說的精英治理,因為一般民眾無法創造“真相”;另一個則是精英倫理,也就是透過一定的制度安排,使民眾相信精英提供的“真相”是值得信賴和遵從的。

    傳統媒體的輿論製造,就是關鍵性的“真相”載體。在以往世代,輿論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掌握在精英手中,而傳統媒體從業者大多數也是社會精英,他們以“新聞人”的職業倫理,對新聞資訊不斷進行甄別、質疑、還原,由此建立起來的新聞信譽,對虛假事實起到了很強的抑制作用,也給政客以造假、煽動的方式獲得政治資源設定了有形障礙。

    然而,“後真相”時代的到來,不僅顛覆了既往的政治契約和權力機制,也顛覆了以往的知識(或真相)生產機制。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眾多的網路平臺成為“自媒體”,都是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精英新聞”向“大眾新聞”的轉變, “真相”由精英階層獨創變成全民共創。由此導致追隨精英的權力機制和政治契約遭到顛覆。

    “後真相”背後的問題,其實不是“真相”的有或無,而是以往“真相”產生機制的衰落。

    02

    “大眾政治”開啟混亂時代?

    “後真相”時代所迎來的,乃是“大眾政治”的登場。

    在以往的技術條件和制度安排下,無論怎樣標榜“民主”,政治始終都是精英政治。但緊隨自媒體時代而來的“後真相”時代,大眾政治以前所未有的動力,以“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之勢,將可能在本質意義上顛覆精英政治。這種情景,無論在英國脫歐、美國總統大選還是今年的法國總統大選中,都已展露無遺。

    在不可預測的“大眾新聞”超越相對確定的“精英新聞”後,人們已經很難對正在發生的事件的未來場景進行準確預測。傳統媒體中的“英雄”,今天往往會成為新媒體中的“倒黴蛋”,原因就是“精英新聞”時代的單一真相,已被 “大眾新聞”時代的多種真相所取代,傳統媒體所能看到和代表的,已只是光怪陸離世界的一角。而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已從四面八方用多種多樣的感覺與意志,去反抗“精英新聞”的認知和價值,不再遵從精英的意願和安排。

    透過眾多網路個人平臺所表達的意見,是直接的、即時的而且開始有效影響政治,它使以“選票政治”為體現的代議制民主,也進入大眾民主,這將意味著什麼?

    傳統的精英治理機制顯然難以接受正在到來的現實,用“民粹主義”來指責大眾民主就是一種表現。大眾作為一個個的政治能動分子,看到的或關心的,可能僅僅是個體在某個瞬間的千差萬別的感受、願望,當大眾政治或民主以其本原面相洶湧走來、精英政治被衝擊得七零八落,無數無法預知的意志在網路上不停穿梭時,政治肯定將在一定時期內,是過度而混亂的,人們以往所以為的在“民主”“專制”概念下的確定性,都在走向終結。

    大眾政治有可能瓦解政治的兩項基本功能:一是建構和維持秩序,二是設計未來。這些主要是透過確立和遵從權威(包括法治信念和力量)形成的。大眾政治時代,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政治的參與者,任何權威存在的必要受到衝擊,法國啟蒙哲學家盧梭所說的穩定的“公意”,也就沒有了可能,對共同秩序的尊重,也非不言而喻。

    此外,在精英政治下,雖然會有不平等現象的發生,但精英階層還是能夠從共同體的長遠來考慮問題。但大眾政治如果演繹不當,法國社會學家勒龐所描述的“烏合之眾”,就可能出現,在這種政治狀態中,每個個體的即時感覺和意願,都可能透過網路被放大進而影響政治決策,結果是使能夠實現有效治理的政治成為不可能,也使政治共同體根本不再有動力著眼未來前景而進行政治謀劃。

    (本文首發於環球時報)

  • 2 # JNU粵言粵語

    情緒佔據主導,觀點積聚之下,事實顯得沒那麼重要。技術更新已經遠遠跑在前方,而關鍵事實資訊更新的速度,卻遲遲沒有跟上。資訊的碎片化與語境缺失,使得一擊即中的情緒觀點,勝過了需要自己去反覆核查、拼接、全面思考的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吃漢堡就是垃圾食品,而分開吃一份肉、蔬菜沙拉、麵包就不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