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聰明的小龍女
-
2 # 風光藝境
晉鄙、宋義同為救趙駐軍不前而被殺,結局相同;但一冤死,一該死,性質截然不同。
前259年,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魏王派遣大將晉鄙率軍救趙。魏王畏秦,命晉鄙留駐於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持兩端而觀望。信陵君竊符救趙,使勇士朱亥擊殺晉鄙而奪其兵權。一個“竊”字,說明信陵君的行為並不光明正大,有損魏國利益,起碼違背魏王意願。而晉鄙一切均按魏王指示行事,駐留觀望是魏王的指令而非晉鄙畏秦不前;晉鄙疑信陵君有詐故未及時將兵權交付之而被殺,是忠於職守死在崗位上,是殉職,死得冤枉。
前207年,秦將章邯率軍圍攻趙邯鄲,楚懷王命宋義、項羽率軍北上救趙。宋義畏秦軍強大,率軍僅至安陽(古邑名,今山東曹縣東北)便駐軍不前,飲酒高會,且屢拒副將項羽的進兵勸諫,一滯留竟長達四十六日。項羽忍無可忍怒殺畏秦避戰的宋義,率軍破釜沉舟大破秦軍,成功救趙。
晉鄙駐軍不前是完全遵照魏王旨意行事,是忠君,責任不在晉鄙;故晉鄙之死實在冤枉,令人同情惋惜。宋義遠離前線駐軍不前是畏敵避戰,是擅作主張,有違楚懷王將令,且陰懷私心,屬瀆職不作為、坐觀逗留、貽誤戰機,應受軍法處置的;宋義之死有些“罪有應得”,實為咎由自取的因素。
-
3 # 方之城
戰國時期的魏國大將晉鄙和秦末時期楚國大將宋義都有相同的結局,都是被自己“同志”所殺,奪取了兵權,但他們之死又有著本質的不同。
竊符救趙這個成語就出自晉鄙之死,公元前257年,秦國剛剛與趙國在長平打了一場長達三年的對峙戰,後來趙國實在支撐不下去了,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接替了堅守不出的廉頗,與秦國名將白起打起了對攻野戰。
結局很明朗,秦國大敗趙軍,白起一夜之間坑殺了趙國四十萬的降卒,趙國一片哀嚎。秦國趁勢出兵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很危急,趙王立刻向盟友魏國求救,此時魏王是膽小怯弱的魏安釐王。
魏安釐王膽小怕事,但又不得不出兵救趙,秦國是虎狼之師,收拾完趙國,肯定會對南邊的魏國動手,魏安釐王雖然膽小卻不是傻子,救趙國是肯定的。魏王於是派出了魏國當時最為著名的將軍晉鄙率軍前往邯鄲救援趙國。
晉鄙大軍到達了邯鄲,卻沒有對秦軍發起攻擊,解趙國之圍,因為魏安釐王有令,不要與秦國做正面的衝突,給趙國壯壯聲勢就行了。此時的秦王給魏王捎來口信,你敢救趙,下一個就滅你魏國,魏安釐王慫了。
魏王慫了,但是魏國的信陵君卻是個深明大義的人,戰國四君子不是虛名,他非常清楚一旦秦軍滅了趙國對東方六國意味著什麼,信陵君魏無忌決定盜兵符前去領軍救趙。
信陵君透過一個魏王寵愛的妃子把兵符盜了出來,前往晉鄙的大營,要調動大軍,晉鄙作為魏國名將,當然清楚兵符意味著王權,但是對魏無忌所持兵符的來歷存疑,也就說晉鄙覺得兵符不假,但信陵君是假傳王意。
晉鄙還在質疑信陵君的同時,信陵君的隨從朱亥用隨身的鐵錘偷襲了晉鄙,砸死了他,信陵君取得了魏國大軍的指揮權,並率軍攻擊秦軍解了趙國之圍。
晉鄙之死值得同情,他只是恪守了一名將軍的職責,他是一個標準的職業軍人,嚴格執行命令,但又對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保持謹慎的態度。
破釜沉舟這個成語與秦末時期楚國大將軍宋義被殺有一定的聯絡。話說,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烽起,秦國大將章邯、王離率秦軍二十萬圍住了趙國鉅鹿(又是趙國),此時的天下共主楚懷王下令宋義為大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解圍。
宋義、項羽大軍到達了安陽後,宋義下令停滯不前,表面上是看秦、趙兩軍廝殺,楚軍撿漁翁之利,慫蛋就慫蛋嘛,還說得那麼冠冕堂皇。
楚國大軍一停就是46天,項羽看不下去了,我們是來救命的,不是來旅遊的,項羽率人衝進宋義的大帳中,殺了宋義,對將士們說是奉了楚王的密令,殺宋義,救鉅鹿。
項羽親率人馬渡過漳水,令人燒掉渡船,砸破煮飯的鍋鼎,只帶著三天的乾糧出發與章邯、王離的二十萬大軍進行決戰,楚軍在項羽的帶領下士氣高漲,一路所向披靡,殺得秦軍全線潰逃,連秦始皇時期的名將王離都被活捉了。
項羽殺宋義完全處於義憤,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宋義置楚國利益和天下諸侯利益不顧,個人主觀上違抗命令,該殺。
從以上關於晉鄙和宋義的死來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晉鄙之死是恪盡職守,忠君守責,而宋義之死卻完全是貪生怕死,枉顧王命。雖然他們都被自己人所殺,時勢不同,他們的死的意義也各有不同。
回覆列表
晉鄙春秋時魏國名將,奉魏安釐王之命奉軍援趙因觀望不前被魏安釐王之弟竊符救趙的信陵君手下門客朱亥錘殺,宋義戰國時楚國末期令尹楚義帝熊心任命的大將軍,奉命率十萬楚軍援趙,也因遲疑不前被副將項羽所殺取而代之。兩位將領結局都因觀望不救而被殺真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