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下飄火2
-
2 # 蓮子159245736
謝謝,所有的食物中我最喜歡吃魚,雞鴨豬肉我都不喜歡,特喜歡吃魚,吃邊魚,那種魚扁扁的,沒什麼翅。細嫩好吃。其它的魚我不喜歡吃,翅太多,草魚肉粗,不好吃,如果邊魚的話,斤多的,拿來清蒸,特好吃,不油膩,我一個人吃一個都能吃完。今年過春節,我家請客,請了實親,五六桌人,我特意另外蒸了過清蒸邊魚,那個菜很好吃,親人們都說好吃,吃了只剩主翅。其它的菜剩很多,他們都問是怎樣做的,他們說自己做的味道不好,沒那麼好吃。其實做麻辣魚又辣又費油,剩的丟了可惜。清蒸淋上麻辣椒料好吃看著不油,吃起香。
-
3 # 春花秋月5966
前一陣子,《舌尖上的中國3》,一播出就被大眾吐槽了,我偶爾看過一個片段,感覺確實遠不如前。 這部經典的中國美食紀錄片,我們普通老百姓看看,滿足一下審美,感受中華美食背後,深厚的精神依託、人文特色,屬於精神食糧,但是要填飽肚子,還得紮紮實實地吃東西。
至於吃什麼,老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我估計大多數人難品一二,而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粗茶淡飯。
我出生在山東泰安,出生時父母親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家裡有農田,要下地掙工分,端午割麥,夏末掰棒,這個棒子就是玉米。我猶記得秋收時,家中院子裡堆滿了新鮮的玉米棒子,把玉米晾曬好以後,就是家裡的口糧了。可以磨成細粉,做玉米麵粥;也可以開水燙了,用手壓成餅狀,煮在粥裡;但最多的是去村裡一家磨坊,把玉米磨成漿,發酵後,攤成一張張圓圓的大煎餅。
攤煎餅是一項力氣加技術的活,每次攤煎餅,媽媽會在飯屋支好鐵鏊子,下邊用玉米杆兒點上一把火,拿個浸滿了油的布餅把鏊子一抹,就開始攤煎餅了。那個年代,老百姓的吃喝都得親自動手做,比如蒸饅頭,攤煎餅,烙麵餅什麼的。每次做飯都要多做,約摸夠一家人吃三五天才行,不像現在可以隨吃隨買,手指動動,上網點個外賣就能吃飽。
那時交了公糧,家裡細糧就比較少了,平時大多數時候只能吃煎餅,而我從小卻不喜歡吃煎餅,因為它太難吃了,屬於典型的粗糧食物,不易咀嚼,所以每頓吃煎餅我都是拖拖拉拉啃半天,不願下嚥。可是要是吃饅頭,我一會兒就能消滅一大個,還不用就菜。
再到後來我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把我送到奶奶那裡,奶奶在濟南上班,廠裡有食堂,拿了飯票頓頓都能吃上大白饅頭,再也不用啃煎餅了,漸漸的我就忘了還有煎餅這種食物。
時光荏苒,我上學,待業,工作,結婚,生孩子,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吃的越來越好,而我也不吃煎餅好多年了,並且從來不會想起它,所以不明白為什麼媽媽總是隔三差五買煎餅,為什麼移居濟南的姨媽,每每總是讓媽媽給她買上十斤八斤的煎餅去,還有同學的老公,說有了煎餅就算有飯了,煎餅,真的有那麼好吃麼?
到了13年,母親生病,我為了照顧她方便,與她搬在了一起住。她病後初愈時,只能吃些細軟的食物,待到恢復後便要我去買煎餅來吃,還說弄點鹹菜小蔥當配菜就行,我買了來,陪她一起吃,一來二去的,我竟然又慢慢開始習慣了啃煎餅,兒時對它的嫌棄好像從來沒有過。
煎餅這種食物是極其包容的,你炒了菜鋪在上面,隨便一卷就可以開吃,小蔥配鹹菜,大蔥炒雞蛋,土豆絲,牛肉片,鹹鴨蛋……葷腥肉素,時令菜蔬通通來者不拒,本地的民俗學者稱之為:一張煎餅包天下!
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玉米煎餅,包裹著的是家的味道。我是這方的人,被這片土地供養,我的胃一直深藏著對它的依戀,煎餅,這種普普通通的食物,必然永遠都在我的食譜裡,越質樸越難捨!
回覆列表
對於和食物有感覺,好吃的都有感覺了。最喜歡吃自助餐的牛排了,好貴啊。一個自助餐要五十元。
好多海鮮都沒吃過,沒錢啊。深海鮑魚翅都沒看過,想吃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