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了不迪
-
2 # 賴寶的朋友
因為兩岸的人對那段歷史的看法真的不一樣,這部電影是導演用自己的角度解讀那段歷史,在電影裡,原住民是原始的,野蠻的,殘忍的,不可理喻的。日本人是現代的,文明的,彬彬有禮的,那段歷史在導演的解讀下變成了兩種文明的衝突,是現代文明和原始社會的衝突,在臺灣人眼裡,那段歷史是日治時代,而不是日據時代,你懂我意思嗎?如果有個導演告訴你侵華戰爭只是日本人想創造大東亞共榮圈,你怎麼想?
電影是電影,真相是真相。我覺得對電影的惡評談不上,主要是扒那段歷史,和對那段歷史的認識。
《賽德克·巴萊》那麼大場面,對應的是臺灣歷史上的霧社事件。但事實上,根據日方的霧社事件戰報顯示:陸軍亡22人,傷25人;警察亡6人,傷4人,跟電影看上去的出入有點大。
當然,電影說的是賽德克勇士的成長史,其間夾雜著各種複雜的族群衝突。
當時的臺灣原住民,各個族群之間積怨很深。主角,勇士莫那魯道,解決問題的最直接手段,就是砍頭,在電影裡叫出草。
出草,在人類學上有個名詞 ,叫MGAGA,說的是原住民從樹林和草叢出突然跳出來,砍下別人的腦袋。在臺灣原著民泰雅族的信仰裡,是用出草的結果來判定對錯了,砍不了別人,那就服唄。
當然,出草這樣的事,事先是要經過慎重思考和周密計劃的。一言不合就拔刀,不是血性,而是魯莽和教化未開。也就是說,出草在後世更像是一個儀式,不是輕易採取的行動。日本佔據臺灣後,高壓統治,原住民也不得不收斂。出草這個舉動就更少了。
這個時候的莫那魯道已經「成熟」,學會隱忍,他的計劃,是聯合各個部族,對日本人出草,透過這個儀式,洗刷被佔的恥辱。所以說,電影不是要講一個血腥的故事,而是想要承載一部自覺的反抗史。當然,他們是反抗日本,其實也反抗一切異族統治。
如果說出草更偏重為一種儀式,那電影裡殘殺日本的平民就是矇昧的表現了。電影裡有個巴萬,覺得日本老師偏心,所以要殺老師。對婦女和小孩,他要趕盡殺絕。這些,都不是反抗所能承載的了。
導演高明的地方,就是認識到這種人性的惡。
電影沒有刻畫日本人有多殘暴。有個橋段是,小島源治因為妻子在被殺,就利用原住民間的仇恨來複仇。面對仇恨,原著人和日本人其實沒有區別。
在結尾的字幕裡,電影說到小島源治煽動其他原住民殺了賽德克生還者,這在歷史上叫第二次霧社事件。這個細節,說明的是,仇恨藉助扭曲的人心呈現,電影的打打殺殺絕不是所謂的抗日那麼簡單。而這才是導演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