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貿易小搬家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毫無疑問,在秦末的所有農民起義及諸侯紛爭中,得到老百姓最大支援的人是劉邦。古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因為得到了老百姓支援,最終得了天下。那麼,為什麼劉邦能夠得到老百姓的支援呢?
我們這裡所說的老百姓,是一個全面的概念。我們可以換一個說法,劉邦得到了當時各個階層人的普遍支援和擁護。
(劉邦劇照)
一、劉邦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支援。劉邦得到普通老百姓的支援,是從他“約法三章”開始的。按照《史記》記載,劉邦打進咸陽的時候,曾經“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這三條法律,表面上看來是增加了約束力,但實際上恰好相反,是減少了約束力。也就說,是廢除了秦朝的一系列嚴峻刑法,重新搞的三條保護老百姓的法律。這三條法律,不僅針對普通老百姓,也針對統治者。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統治者,都不能夠隨便殺人,不能隨便傷人性命,不能隨便剝奪別人的財物。劉邦這樣做,其實就是保護了普通老百姓的尊嚴。而秦朝老百姓,最感到屈辱的就是他們覺得活著沒有尊嚴。秦朝統治者想要殺他們就殺他們,隨便一件小事就說他們犯了罪,就要把他們拉去修長城、修秦始皇陵、修阿房宮。秦朝的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一種盜竊行為。
所以,劉邦這樣做,不僅保護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對秦朝的嚴峻刑法,給予了很大的矯正,使得老百姓極為擁護他。
而且劉邦做這件事情,是在咸陽皇宮做的。由於劉邦的“新聞釋出會”的地點非常特別和重要,因此,劉邦不但得到了老百姓的極大支援,而且法令也迅速就傳遍了全國,在全國形成一種普遍性的法律效益。劉邦本人的威望和名聲,也傳得越來越遠,他得到的老百姓的尊重和擁護,也越來越大。
(項羽劇照)
二、劉邦得到了正直力量的同情。劉邦打進咸陽,相當於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也就是說,滅掉秦朝的,其實是劉邦。
既然劉邦最先滅掉了秦朝,因此劉邦就應該坐天下,這是大家的公論。再一點,楚懷王熊心最早也和諸侯們約定過,誰要是最先打進咸陽,誰就可以被封王。這裡的封王,可不是簡單的封一個諸侯王,而是成為“天下共主”的意思。
所以,劉邦既然是最先打進咸陽的,於情於理,無論從哪個角度,他都應該成為“天下共主”。
但是項羽卻憑藉自己的霸權,剝奪了劉邦的這個權力,強迫劉邦服從他。把劉邦之前推翻秦朝的功勞全部抹掉,他重新打進咸陽一次。然而項羽重新打進咸陽的時候,卻做了十分殘忍的事情。不但把秦朝的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給殺了個精光,而且還一把火燒掉了秦朝的宮殿,以及正在修建的阿房宮。
項羽的這個做法和劉邦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家一下就看出來,項羽是一個和秦朝沒有什麼區別的殘暴之人,他所執行的都是殘暴的統治。而劉邦是仁愛之人,是天下明君。
劉邦本來應該坐天下,卻被項羽暴力剝奪,再加上項羽又殘暴無比,必然引得天下正直力量的反感,正義之士都比較同情劉邦。而劉邦也因此獲得了主流民意的極大支援。
(張良劇照)
三、劉邦得到了天下豪傑的擁戴。劉邦手下的很多英雄豪傑,都是從項羽那裡投奔過來的。當他們投奔劉邦的時候,都會說一句話。劉邦不會吝嗇,會把打下的土地和財物分封給功臣們。項羽恰恰相反,雖然項羽表面上對手下噓寒問暖,但是他卻非常吝嗇,從來不願意把財物分給大家,所以大家才會追隨劉邦。
這個話,《史記》裡多次記載過。比如劉邦問韓信,為什麼跟隨自己?韓信就是這麼回答的。包括陳平、酈食其都這樣回答過。
劉邦真的願意和大家分享嗎?至少前期是這樣的。
劉邦奪得天下後,讓大家討論,自己為什麼得到天下,而項羽為什麼失去天下?當時大家依然說,這是因為劉邦願意把財物和大家分享。當時劉邦回答說,你們都說錯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得到了三個最重要的人才:張良、蕭何、韓信。張良出謀劃策,蕭何後勤保障,韓信帶兵打仗,他們都幫我把所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項羽呢,有一個范增,都沒能保住。所以我奪得了天下,項羽失去了天下。
劉邦這裡的回答,體現了他極高的情商。一方面,他把功勞算在別人的頭上,而不是算在自己的頭上。另一方面,他也含蓄地否定了自己很大方,願意和大家“分享天下”的這種錯誤說法。
但不管怎麼說,由於前期劉邦做得極好,確實對功臣們進行了不吝嗇的分封,因此劉邦獲得了天下豪傑的極大支援。
劉邦因為獲得了普通老百姓的極大支援,獲得了正直力量的極大支援,又獲得了天下豪傑的極大支援,因此劉邦才會獲得天下。
-
3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老百姓不會支援任何勢力。農民起義雖然可以推翻一個朝代,但並無“理論思想”指導去建設保住自己的政權,所以古代農民起義的成果往往是被地主階級所竊取,比如劉邦,朱元璋等等,他們雖然是農民出身,但在農民起義失敗後,迅速與(投靠)“貴族、地主”合作,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中國王朝的歷史就是如此往復,直到“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從傳統農民起義向前跨了一步,它有釋出《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新思想的檔案,雖然從沒施行過,但它是從“零向一”走了第一步,而這一步影響著後來的義和團,辛亥革命,至後面新中國的成立。
古代的百姓,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是天下的主人。而古代所謂的“民心”,指的是地方豪強與地主,只有取得他們的支援,天下才是你的。而這些土豪與地主會發點福利給自己“控制”的百姓,地主土豪只要不太過分,百姓是不會推翻他們的。
至於說百姓支援劉邦還是項羽,對不起,百姓可能不知道他倆是誰!
這一點與日本地方選議員一樣,議員是由家族壟斷,比如山口縣的安倍家族,這些議員會為當地人帶來好處,日本首相就由這些議員選出。
皇帝奪取天下後,與這些土豪地主合作,縣以下的控制權就交給他們。
回覆列表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天下苦秦久矣”,一直以來,公眾都有一個固有的觀念,認為只有關東六國的人討厭秦國,不過從近年來發現的竹簡來看,秦國統治下的固有疆域的民眾也很討厭秦國的嚴刑峻法,經常會有人逃亡六國。
始皇帝以來,征討六國,北驅匈奴,南征百越,修馳道、築長城、修阿房、築驪山大墓……每一件都是耗盡民力的超級工程,每一件都浸滿了民眾的血淚。百姓誰不想過上安穩的日子?因此劉邦入函谷關後“約法三章”,立刻贏得了關中民眾的支援。
二是用人得當,蕭何進入長安後,第一時間找到了秦國的圖書、戶籍資料,因此得以有效瞭解天下的人口分佈、土地肥沃貧瘠、山川地勢險要。這在資訊閉塞的古代尤其重要,因為古代人的活動範圍普遍較小,又沒有地圖,不可能瞭解天下的山川地理形勢。更重要的是,瞭解了人口分佈和土地肥沃貧瘠,就可以制定科學合理的稅收政策和抽丁參軍政策,這樣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前線籌措軍需物資和輸送軍隊,這也是漢代論功蕭何功排第一的重要原因。
三是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六國的後人如張良,地方的豪強如英布,販夫走卒如屠狗輩樊噲,三教九流的人都被劉邦納入帳下,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最終稱帝,不就是必然得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