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ASTER
-
2 # 米南德王問道
阿拉伯軍事力量並不是退化成為了“戰五渣”,而是因為精英人口的分流與衰退,逐漸被征服地區所同化或被新人取代了社會最高階地位。所以,這種武力衰退在實質上是一種阿拉伯人社會地位下降,以及技術和軍事水平發展的共同結果。
早在阿拉伯人進行爆炸性擴張之前,他們已經長期活躍在西亞和兩河流域的戰爭舞臺上了。從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沙漠地區到整個阿拉伯半島內陸,再到南方的葉門沿海,都有著大同小異的阿拉伯人口族群。他們也就經常成為各大帝國招募的僱傭兵部隊。
舊時代的阿拉伯人,按照地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居於北方,在文化上靠近傳統的古典文明區域。但無論是西部的敘利亞-希臘化派系,還是東部的兩河-波斯派系,都是以輕騎兵為主的軍隊。縱然有帕爾米拉這樣發展出古典帝國軍隊的異類,也只是曇花一現。相比之下,他們在南方的親戚則更加偏向步兵作戰。雖然大部分戰士配備了乘馬或駱駝代步,依然喜歡結成步兵方陣作戰。
隨著阿拉伯人的內部統一,這兩種軍事體系被進行了結合。因此,早期的伊斯蘭軍隊往往是一支以各類步兵為主體-精銳騎兵為主要突擊力量的武裝。身披重甲的步兵居於陣線的前沿,掩護身後的輕步兵進行投射。數量有限的騎兵則在敵人疲憊時,發起決定性的反擊。或是在己方遭遇困境時,負責堵住陣線缺口,並策動大規模反擊。
但當阿拉伯帝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很多被征服民族的附庸部隊開始加入進來。尤其當阿拉伯人以部落或區域性政治團體為單位,進行四散性質的分頭攻略,原本的征服者大軍數量就被嚴重的稀釋掉了。於是,在阿拉伯人大擴張的後期,很多所謂的阿拉伯帝國軍隊已經不再由阿拉伯人擔任主力。敘利亞地區的前東羅馬軍隊、北非的柏柏爾人輕步兵和輕騎兵、東方的波斯-中亞騎兵,構成了末代征服者的軍隊主流。
所以,遠在阿拉伯帝國勢力出現衰退之前,阿拉伯傳統戰術體系就已經發生了變化。西歐的法蘭克人、愛琴海兩岸的東羅馬人、北方的大量突厥人、南方的印度人、東方的唐朝人,實際上面對的都是不一樣的阿拉伯軍隊。
這個自然發展過程,在阿拉伯帝國進入波斯化的阿巴斯時代,更是因為內部問題而加速發展。一方面是代表波斯東部地方的呼羅珊地位崛起,另一方面是阿拉伯王公內部為了內戰而招募突厥奴隸兵作戰。最後是代表傳統阿拉伯軍事體系的敘利亞派衰微。三個因素一起讓晚期阿拉伯軍隊在實際上成為了騎兵為主的中亞-波斯武裝。恰碰騎兵技術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生了一波擴張,順理成章的將步兵擠到了次要位置。那些原本的阿拉伯人,也往往隨著社會地位下降而成為軍隊裡的輔助性力量。
阿巴斯帝國的權威崩潰後,本身成為了一個蝸居巴格達及周邊區域的小國。波斯-突厥化的騎兵部隊,成為了主宰歐亞大陸中心位置的決定性力量。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阿拉伯人與他們的軍事體系就已經沒有存在意義。至少在10-12世紀的中亞,還有大量的阿拉伯社群存在。他們也往往為突厥化的統治者提供了有限的重步兵和封建騎兵部隊。
在南方的傳統阿拉伯地區,阿拉伯人因為失去了帝國而重新回到了擴張前的部落-城市割裂狀態。所以,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先祖的戰爭技藝。在周邊新穆斯林帝國不斷崛起時,他們還會持續的提供僱傭兵部隊。一直到近代,還有為馬穆魯克和奧斯曼兩大帝國作戰的記錄。但因為全世界整體軍事技藝的提升,其地位與作用也日益退居邊緣位置。
此外,在北非地區的傳統阿拉伯勢力也堅持自己的武裝樣式。但因為十字軍、突厥化軍閥和蒙古帝國的不斷衝擊,他們也被迫招募外族部隊或索性自己也改用新來者的軍事風格。這個過程在13世紀才初露端倪。尤其是來自西亞的軍閥薩拉丁入主埃及與使用奴隸兵源的馬穆魯克王朝興起,是這個程序的關鍵性節點。
類似的情況也在北非西部與今天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地區出現。尤其是後者受到北方基督教國家的不斷衝擊,被迫招募了很多舊哥特貴族和沒有土地的基督教騎士為自己作戰。在不知不覺中,將舊阿拉伯戰術體系改為了類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軍隊風格。一直到1492年的格蘭納達陷落,都是如此。地域更加偏僻一些的北非西部,也因為15-16世紀的歐洲軍事技術進步,吸納了很多歐洲背教者士兵。在潛移默化之中,丟去了先祖的作戰體系。
但若要就此認定阿拉伯人便從了所謂的“戰五渣”,是非常不客觀的事情。因為一直到16世紀時,傳統阿拉伯戰術還會在東非的索馬利亞地區出現。只是在帝國曾經擴張過的很多地方,新的軍事技術進步與社會結構改變,讓舊阿拉伯軍隊失去了生存空間。這一切完全是一個自然發展和替代更新的過程。
-
3 # 博文觀史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在中世紀建立的伊斯蘭封建王朝,帝國建立後,皇帝哈里發了鞏固強化自己的統治,並滿足阿拉伯人對貿易商路和土地的需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對外野蠻擴張。以驚人的速度建立起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龐大超級大帝國,鼎盛時期領土達到了1339萬平方公里,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裡海,南接阿拉伯海。
阿拉伯檔案的核心是伊斯蘭教,在長達約五百年的時間裡,伊斯蘭教都扮演著推動和促進阿拉伯文明走向繁榮興盛的角色。
阿拉伯在對外擴張中,充分的發揮自己地域的優勢和善於經商的民族傳統,學習來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希臘的哲學思想、印度的數學、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及文學、還有中國的火藥、指南針、造紙術等等。
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在軍事方面所向披靡,幾乎是攻必克、戰必勝;在文化藝術方向和科學技術領域也領先世界,先後形成了亞歷山大學派、巴格達學派等著名學術流派。湧現出了一大批文化、經濟巨頭,有藝術家、工程師、軍事家、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商賈,阿拉伯帝國的統治都也對科技創新給予鼓勵和支援,使得阿拉伯帝國在各行各業等領域都全國發展。
但是,任何強盛的帝國如果不自我革新,提升帝國統治管理能力,構建適合自己的統治官僚體系,就難逃盛而衰的命運。在早期阿拉伯人所信仰的伊斯蘭教雖然提倡學習、吸取來自各方的優秀知識文化,但其內在的價值觀始終將知訓和科學當作統治的手段而非推動帝國的發展,對於阿拉伯人來說,掌握知識必須要服從宗教,最終的目的是要鞏固伊斯蘭教的統治,所以在維持了幾個世界的領先發展,最後還是走向的衰落。
自公元11世紀的外族入侵,讓阿拉伯帝國受到重創,這時的帝國開始慢慢的走向下坡路,頹廢之勢不可抵擋。從1096年開始,近二百年之久的十字軍東征,讓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尼羅河等阿拉伯經濟最為繁榮發達的地方遭了戰火塗炭。
到了13世紀中葉蒙古入侵,兩河流域、波斯受空前摧毀,歷史文化名城巴格達毀於一旦,城池到居民遭遇屠殺,阿拉伯文明的輝煌時代在1258年隨著阿拔斯王朝覆滅戛然而止,從此由盛轉衰。
隨後阿拉伯帝國走向分裂,各地軍事將領紛紛獨立,建立起數十個國家,相互戰爭。一代大帝國就此消失於世界的長河之中。
-
4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阿拉伯大軍的所向無敵主要靠伊斯蘭教創立之初的組織和精神加成加上敵人的虛弱。等到保質期過去後,這個民族自然也就成為戰五渣了。
從數千年曆史來看,阿拉伯這個民族整體來說,並不是很善於戰鬥(相反倒是非常善於做生意),歷史上也長期沒什麼存在感,只能給波斯帝國或者羅馬帝國當跟班。直到5世紀,阿拉伯半島上的部族還處在氏族公社的狀態,被薩珊波斯和東羅馬帝國看作“野蠻人”。到公元6世紀,薩珊波斯和東羅馬帝國大打出手,戰火籠罩兩河流域,商人們決定把商路稍微往南邊繞個彎子,經過阿拉伯半島。商人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更先進的體制。氏族社會瓦解了,私有制出現了,麥加等地成為繁榮的城市。這時,穆罕默德出現,創立了伊斯蘭教。
由於伊斯蘭教當時比較先進的,它不像猶太教那麼排他,只要願意信仰真主,不論種族血統都可以成為兄弟手足;它不要基督教那麼多複雜的理論和禮儀流程,只要你遵守齋戒制度,每天禱告,就可以算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在教團內部,要求相互關心,富裕的信徒應該拿出一定比率的收入來幫助貧窮的信徒。再加上伊斯蘭教搞全民教育,所有人無論貧富,都到清真寺誦讀可蘭經,同時也就學習讀書寫字。因此不難理解,伊斯蘭教在廣大阿拉伯人,尤其是窮人中間廣受追捧。要是有人不肯信教,甚至來搗亂該怎麼辦?揍到他們吐血,要是戰死能上天堂享受無盡幸福!於是乎穆罕默德麾下的伊斯蘭軍團,打得阿拉伯那些舊貴族屁滾尿流,嗚嗚求饒。630年,穆罕默德率伊斯蘭大軍兵臨麥加。此後,阿拉伯各部族紛紛前往歸順,阿拉伯人靠著伊斯蘭教完成了統一。兩年後,穆罕默德含笑長逝。
這時候,依靠新興伊斯蘭教的組織性和凝聚力,阿拉伯人成為了西方的一股鐵流。正好東羅馬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打了幾十年仗,被阿拉伯人如狼似虎,猛撲過去,立刻把筋疲力盡的兩大帝國全踹翻了。638年,阿拉伯人攻克耶路撒冷,東羅馬帝國徹底退出西亞。642年,阿拉伯佔領埃及,同時擊潰波斯主力,波斯國王651年身亡,波斯滅亡。664年佔領阿富汗,698年佔領北非首府迦太基,到8世紀初,整個北非都被阿拉伯佔領,更於711年踏上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葡萄牙),滅掉了立國300年的西哥特王國。
當然,阿拉伯帝國也完全達不到“所向無敵”的地步。
他們能在很短時間內擊潰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第二帝國,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兩個帝國本身已經在長期戰爭中變得空虛,才讓阿拉伯人坐收漁利。此後在北非,因為柏柏爾人較為頑強,阿拉伯人的進展就緩慢得多,半個多世紀才佔領整個北非。東歐方向,阿拉伯遭到東羅馬軍的反擊,717、718年的君士坦丁堡大戰中,阿拉伯兩千多艘船希臘火和風暴全滅,從此再沒有力量從東歐進軍。西歐方向,阿拉伯人遭遇了法蘭克帝國,在732年的普瓦提埃戰役中被西歐騎士們殺得大敗虧輸,主帥喪命,從此西歐這一路也只能守住伊比利亞半島,不大敢再貿然東進了。亞洲一路,阿拉伯軍隊在今天哈薩克境內的怛羅斯遭遇大唐,751年農曆四月,兩軍在怛羅斯大戰,3萬唐軍和7萬阿拉伯軍各自損失近半,兩大強國默認了勢力範圍的劃分。
在公元8世紀中葉阿拉伯擴張到達巔峰時,其領土面積高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3500萬。但隨著繁榮富強,原本阿拉伯人那種玩命的精神也漸漸消散了。一方面內部出現了教派矛盾,另一方面伊斯蘭教不光是阿拉伯人信奉,還有不少其他民族,比如西邊的柏柏爾人和東邊的突厥人也信仰了,這些新的教友可比逐漸腐化的阿拉伯人更猛。在公元9世紀,突厥奴隸集團——馬木留克騎兵控制了阿拉伯帝國,連哈里發都成為這些彪悍勇猛戰士的傀儡,不聽話就會遭到廢黜、拷打、殺害。945年,波斯軍閥布韋希家族帶兵打進巴格達,於是哈里發又落到了布韋希家族的手中。
由此可見,阿拉伯其實也就在穆罕默德剛開始傳教的兩三百年比較生猛,之後就淪落了。雖然阿拉伯帝國這個名號還是被維持了好幾百年,但裡面的阿拉伯人其實基本只負責賺錢和傳教、搞科研。真正打仗的,無論是西邊的柏柏爾人,本地的庫爾德人,東邊的突厥人、花拉子模人、阿富汗人,都比阿拉伯人要能打。西邊的十字軍騎士和東邊的蒙古大軍,也都不是阿拉伯人敢仰望的。阿拉伯大帝國的政權也是被突厥人、花拉子模人、庫爾德人爭來奪去。等到奧斯曼土耳其崛起之後,正式廢黜阿拉伯帝國的末代哈里發,阿拉伯國家則淪為奧斯曼屬下的臣民。
時至今日,阿拉伯雖然在20世紀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和英法的殖民奴役,但他們不善戰的天性繼續保持著。宗教勢力過於深入,以及教派矛盾,反而阻礙他們進一步發展,削弱他們實力。這種情況下,戰五渣也就是很正常的格局了。
回覆列表
大家好。首先我先解釋一下標題,戰五渣意思是戰鬥力只有五的渣。
話不多說,步入正題。阿拉伯帝國即伊斯蘭帝國。由伊斯蘭教的創始人默罕默德於公元632年建立。伊斯蘭帝國曾經是7大帝國之一。(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中華帝國,蒙古帝國,大英帝國。)阿拉伯帝國是為數不多的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鼎盛時期,東到印度河蔥嶺,西至大西洋,北達大高加索山脈裡海法國南部,南通阿拉伯海,撒哈拉沙漠。總面積達1340萬平方千米。(接近於今天的俄羅斯。)
其戰略地位也是十分的重要。阿拉伯帝國所處的西亞地區,是陸路連通歐洲和亞洲的重要路線,也是亞洲和非洲聯絡的必經之路。可以說是歐洲,亞洲,非洲連線的紐帶。雖然歐洲人到亞洲的路並不只有這一條,但是無疑都處在高偉度地區,氣候寒冷。這裡便成了歐亞交流的必經之路。
大量的歐洲商人和亞洲商人交匯於此。促進了本地的經濟繁榮發展。並且在短時間內接收了歐亞不同的先進文化。不同方面的思想成果大量湧入,使得阿拉伯帝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了僅次於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又一位地中海霸主,這同時也使得阿拉伯帝國的領導人野心迅速膨脹,他決定向東擴張。
公元710年,阿拉伯帝國的大體實力已和吐蕃不相上下,又面臨和大唐帝國的“軍備競賽”1.阿拉伯帝國大舉發展軍工業,從而忽視了經濟方面的發展,農業也相應的產生了衰落。
2.這時的阿拉伯帝國只是一個剛成立不久的政權。經濟制度等方面發展並不成熟,且統治也沒有深入民心。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並不僅僅只是伊斯蘭教的功勞,阿拉伯還有很多地區都是靠武力掠奪來的,不同地區人民的思想、宗教、文化總有些隔閡,人心並不團結。
但是阿拉伯帝國的領導人已經來不得顧及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大舉進攻,結果自然是遭到了重創,在怛羅斯戰後再無能力東進。此時阿拉伯帝國看似是一個帝國其實已經一分為三,只得苟延殘喘。終於在公元1258年首都麥地那被蒙古國旭烈兀攻下亡國。歷時626年的阿拉伯帝國統治宣佈結束。(默罕默德知道後會很傷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