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普通人

    我覺得不太好。本來就應該做好的事就不必再次強調了。表揚鼓勵是為了孩子加深興趣,更加進步。我更傾向於恩威並施,孩子也需要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現在的社會很現實,一個只生活在表揚裡的孩子人生是不完美的,太理想化了。對他以後的生活會產生困擾,一旦受挫,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麼疏解。酸甜苦辣鹹,孩子總是都要體會的。

  • 2 # 張涵206022710

    無可厚非的是,在孩子的特定成長階段,表揚是激勵孩子進步的必要方式。但反過來講,表揚作為激勵孩子的必要方式,要用在特定的成長階段。至於這個特定的成長階段如何界定,教育學上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透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理解的:首先,我們應該知道,表揚和批評是一對辯證辯證關係,二者是同事存在的,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對的就要表揚,錯的就要批評。其次,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批評和表揚佔的比重是不同的:比如,幼兒階段,孩子對是與非的認知能力非常低,行為能力也不完善,為了鼓勵孩子對自身條件限制的突破,家長對孩子的進步,表揚就會多一些,甚至會佔有絕對比重。也就是題目所說的,大事小事都表揚。但到了小學階段,孩子對是與非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初步接受能力,但是非觀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個階段,家長就要誘導孩子明辨是非,給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對的就表揚,錯的就批評。這個階段,基本上批評和表揚要佔相同的比重。而到了初高中階段,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有了基本的是非觀念,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已不是孩子決定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全部,所以家長的批評和表揚對孩子來說也就無足輕重了。這個時候,家長也就只能對孩子的行為和思想宏觀把控了,採取循序漸進的誘導方式會成為這個階段的主旋律。因此說,批評和表揚要分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分階段的一味表揚,只會誤導孩子步入歧途。

  • 3 # 會游泳的小蝦米112

    我覺得這種要看孩子所處的成長階段。具體的階段分割要看家長的認知。我也是一個十一個月寶寶的媽媽,這個階段是探索和認識世界的階段,如果不論大事小事都對孩子進行表揚,長期以往在孩子心中不排除會產生一種我做事情就是為了得到表揚的心態。

    週歲左右的孩子能懂得很多大人的話,她搗亂的時候我一樣會兇她,她做成了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扭頭看看我,就是為了尋求一種肯定,這時候我再給她肯定和鼓勵。其實有些時候大人不必事事都要表揚孩子,孩子本身就會自我肯定。我沒學過幼兒教育,也沒學過心理學,但透過與孩子朝夕相處我發現,當孩子會自我玩耍後,會逐步探索玩具的新玩法,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是為了成長和適應,不是為了得到鼓勵和表揚。而她做成了一件事之後本身會自我滿足,會大笑。她不會說太多話,但是她高興,意思是哈哈,真好。

    我不敢說我做的多好。孩子適應社會和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表揚,但不應該大事小事都要表揚。要讓孩子養成一種有些事情做好做對是應該的,不要讓孩子養成事事都為了尋求表揚而去做。這樣也有利於孩子正確心理的養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奧會歷史上哪個國家獲得金牌數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