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古談今

    洋務運動屬於只換衣服不換“思想”的革新,自然註定失敗。跟慈禧支不支援沒關係。“洋務運動”是有前提的:“中國治國體制”也就是儒家思想不變(尊卑秩序)、宗藩體制不變、君臣觀念不變等所有思想不變的情況下,首先要保證“滿人第一”的思想下,只在軍事武器革新(引進自造西洋武器)、稅收途徑增加(厘金)、引入西方工廠商業機構形式(請注意我說的是形式)。

    1880年之前,慈禧對於中國、“洋務運動”來說,正面價值多些,例如支援建造各類企業、支援左宗棠平復西北收復新疆、支援各類海防事業(如福建馬尾船廠沒有被守舊派拆掉)等。

    但是,慈安神秘死亡前後,慈禧便開始打壓左宗棠,逐漸與李鴻章合流,以“穩定”為藉口,逐漸由“洋務運動”轉為一場由皇權、皇族、官僚、貪腐的官員主導的饕餮大餐,“洋務運動”已經失敗了。同時,慈禧對“滿人”守舊派的支援越來越強,“滿人”在中央層面已經奪回了主導權,基本實現了中央和地方“兩層皮”的穩固“滿人政權”的態度。

    同時,四大名臣只是臣,他們只能在在自己的地盤兒幹事兒,因此,不是地方性的。因此,“洋務運動”只是一場“半全國性革新”。在“洋務運動”大興的七十年代,“守舊派”勢力仍然很強大。四大名臣遭受許多批判、彈劾。

    現在我們就介紹一下四大名臣。

    曾國藩作為“四大臣”之首,由於1872年就已經去世,因此,他對於“洋務運動”基本上只具備象徵意義。

    左宗棠作為“洋務先鋒”,在創立“福建馬尾”之後還沒建好的情況下就被調往西北,因此,日後的“海軍”“海防”建設只好全給了李鴻章,左宗棠只能在一些時候對其錯誤進行糾偏。

    洋務企業在西北雖有建立,但因為所在地域其影響力有限。但左宗棠卻是“洋務運動”下的中國能夠留下的遺產中最大的一位——西北平和、新疆迴歸(包括伊犁)。這在四大臣中沒有一個人能比。

    李鴻章留下的遺產不少:北洋廢墟;人浮於事貪腐嚴重,只有現代企業名稱卻毫無近代管理方式的低效率企業,只能靠壟斷才能苟活的諸如招商局、開灤等一大堆洋務企業。

    舉個案例:美國總統胡佛(1929年任美國總統,與聯邦調查局胡佛不是一個人),在中國於1900年騙走了中國的開平礦務局,別的不說,開平從1881年投產到1900年基本都是賠錢,管理者卻全都缽滿盆肥。胡佛1900年欺騙得手後,半年就盈利。為什麼?不幹事兒拿工資的都不給錢了。

    張之洞呢,留下的遺產也不少,一些槍炮企業為日後的抗戰還曾做出過許多貢獻。贊一個,漢陽造!

  • 2 # 宋安之

    洋務運動只是晚清的一場自救運動,並非像同時期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改革運動,沒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對於腐朽的晚清王朝當然於事無補。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洋務運動的核心在於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就是說只是學習西方的長技如武器火炮什麼的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主要是引進西方軍事裝備、科學技術、機器生產等以維護清朝統治。

    而晚清最大的問題在於並非武器落後,而是內部的腐朽,整個帝國上層根子已經爛透了,多是貪生怕死之輩,雙方交戰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如果沒有血性又無能的話,給你再好的武器也白搭。

    當時最高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太后,他身為守舊派最大的利益代表,自然不可能在洋務運動中改革,所以洋務運動只能是一場運動,朝廷花錢買西方的槍支彈藥還有戰艦什麼的,反正花的是國庫的錢,守舊派自身利益沒有損失,繼續當著國家的蛀蟲。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就可以體現出明治維新改革與洋務運動的區別所在,當時剛從德川幕府泥潭中走出的日本,開始一場大改革最終破而後立,國家充滿著新興的朝氣,而清廷的洋務運動只是購買西方利器,整個帝國的官僚階層依舊貪生怕死或貪汙成風,甚至關鍵時刻朝廷內部沒有上下一心,而是互相扯皮,當時甚至有人說不是大清對戰日本,而是李鴻章對戰日本的舉國之力,最終表面上強大的清廷不堪一擊,敗的一塌糊塗。

  • 3 # 浪里爾

    但是,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利益,改革僅是在表面的,雖然稱作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但這些改革只是清政府在有選擇的學習外國的技術,上至官僚、下至貧民,整體的思想並未改變。

    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誌是甲午戰爭的慘敗

    巧合的是,日本與清政府幾乎在同一時期進行了改革,但日本改革極為徹底(從電影《最後的武士》中可見一斑),西方國家的文化、體制、技術等全面進行引進,甚至天皇都以身作則:

    日本人深受佛教戒殺生思想的影響,很少吃肉。西風東漸後,日本人開始轉變觀念。當時的思想家福澤諭吉就鼓吹吃肉,認為日本人之所以矮小,就是因為沒有吃肉的習慣。1872年,明治天皇試吃牛肉時,讓報紙大肆報道這一訊息,以作為“率先垂範”。一時間,民間吃肉之風盛行。

    此時,日本近代國民意識已經逐漸形成(例如十年之後的日俄戰爭中,沖繩的漁民發現疑似俄國艦隊後,幾個漁民劃了一條小舢板在大海上劃了十五個小時趕到石垣島報告)。日本已經樹立和完善了舉國體制,日本人也已經有了國家概念。雖然貧窮依舊,但日本人已經成為了現代國民。

    明治維新的成果,首先是在國民的動員體制上體現了出來,這時候日本已經能夠動員全民來進行一場戰爭了,而國民的力量和創造潛力恰恰是最強大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清政府歷史上出於對漢族人深深的不信任甚至是恐懼感,對廣大國民一直採取著愚民政策,使得滿清統治的三百年裡,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控制最嚴密的時期:文字獄頻繁、文化暗淡、與世界隔絕,工商業難以得到發展。甚至直到清政府晚期風雨飄搖,對於廣大民眾依然不信任,民眾對這個世界的發展也不瞭解,思想上並未解放,依然處於農耕文明時期,精神上可以說是麻木的。

    對比五年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但是從照片上看卻有老百姓幫助入侵者扶梯子的,有在城頭上接應的,也有觀看砍殺主戰官員的,更有親自動手砍殺義和團的,洋人付錢,百姓掙錢。

    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對國民的素質有決定性影響;在滿清封建制度沒有根本改觀的前提下,期待國民爆發強大的創造力和凝聚力是不可能的。清政府在維持舊帝國的底子的基礎上,表面的改革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國家的崛起,即使學習了西方技術,也最終無法改變清王朝的“命運”。

  • 4 # 一萬小時破解

    甲午戰爭的失敗代表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其實要早於日本的明治維新,但日本後知後覺打贏了這場戰爭。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只學其表未學其根本,你有iphonex我也要有,但我不知道喬布斯是誰,ios是啥。

    2.封建社會的權術作祟,保守派和洋務派的意見不統一使現代化程序效率極低,速度極慢,這就是為什麼被日本趕超。

    3.腐敗,這個其實是普遍現象,但清政府極其嚴重。

    不過雖然失敗了但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程序。

  • 5 # 季我努學社

    國內說洋務運動失敗了,是因為洋務運動最主要的成果北洋水師被日本擊敗。我個人認為洋務運動根本沒有失敗。因為無論是洋務運動,自強的成果,還是求富的成果,除了北洋水師之外,差不多都還在。洋務運動推動的中國社會、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的進步,仍然在。

    為什麼說洋務運動會失敗呢?是因為有對比。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差不多是同時期,中國的洋務運動開始得還稍微早一些。但是為什麼日本成功了,而中國失敗了呢?

    原因很簡單,在於中國方面的洋務運動學的只是西方列強的皮毛,是器用之術,而非根本。中國洋務運動的口號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由此可見一斑。

    在日本舉國維新,日本王室帶頭維新的情況之下,中國的情況是,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對於洋務運動認識膚淺,甚至還時不時地給推進洋務運動的恭親王及漢族大員穿穿小鞋。在朝堂之上的頑固派時不時地還要提出反對意見。

    洋務運動的深度不夠,無非在於造軍火,發展民用、軍事工業。時不時地還要官督商辦,民間企業家備受打擊。政治體制不改革,舊有思想不改革,僅僅改革一些枝節,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所以一遇到日本這個比較徹底地進行近代化的對手,表面上看來強大的、裝點了很多洋務成果的大清朝也變得不堪一擊。從這個層面,洋務運動的確是失敗的,因為不如明治維新徹底。

  • 6 # 磨史作鏡

    兩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開啟國門,也震驚了大清國的有識之士,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自上而下開始了自強運動,理論基礎就是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從1860年代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這三十多年裡,清朝開始發展了自己的民族工業特別是對國防急用的軍械、造船等企業,大清朝有了一抹亮色,被吹虛為“同治中興”或者“同光中興”。

    然而,甲午慘敗,馬關條約簽訂,中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為什麼會敗?筆者覺得至少有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是指導理論有誤。李鴻章等洋務派大臣認為,大清的制度是好的,就是在槍炮器械這些上面不如西方,因此我們只要學了他們的技術,就可以無敵了,根本就不需要學習西方治國的經驗和管理。而實際上正是這種專制統治影響了清王朝的發展,相比鄰國日本的明治維新,他們在制度設計改進上脫亞入歐,向歐美學了不少,直接導致了兩國差距拉大。

    第二個是清王朝的腐朽不可救藥,統治集團保守力量強大,他們對世界變化顢頇無知,對新的事物非常仇視,因此在洋務派改革中橫加掣肘,這也是一個原因。

    第三個是外部因素,也就是列強並不希望中國強大,特別是東鄰日本,一直害怕自己的鄰居強大,因此,他早就以清為假想敵,磨刀霍霍,練兵備戰,舉全國之力要打贏與清的這一關乎國運之戰。反觀清這邊,雖然有人意識到日本的威脅,但是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還悠哉悠哉逛著花了幾百萬兩銀子重修的頤和園,而北洋水師已經多年未添新艦,理由是——沒錢!!不失敗才怪!

  • 7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關於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已經探討了很多,如果拾人牙慧,未免有些無趣。今日日航君就從一些不一樣的側面來為您解答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一、區域差異

    似乎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洋務運動的都是開展在沿海、沿江地區。其實不然,在剛開始,內陸甚至邊境地區都有洋務運動的開展。如雲南的軍火局、蘭州的機器織呢局等。若是發展好,東西並舉,洋務運動將會有所成效。然而這些內陸企業多倒閉,並未做成事情。

    如雲南軍火局,生產技術低劣,並且受到地方守舊勢力風水之見的阻擾,無法使用高煙筒,導致其產品質量頗低。英華人戴維斯評價:

    他們造克虜伯槍、羅登菲爾茲槍、來復槍和子彈。機器使用蒸汽驅動,但沒有氣錘,所以產品不可能是一流的。

    另外是蘭州機器織呢局,在規劃辦廠的時候,完全是出於個人想法,以至於產生了諸多問題。先是運輸不易,

    “大小機器共有4000箱之多。船到老河口上岸後,利用千百人力、畜力和大車來抬的抬、馱的馱、裝載的裝載。大車不能容,加以改造;村落不能過,只得拆讓。”

    其次是水源問題,辦織呢工業需要大量的水,然而當地“水源不足,使得漂染很困難,結果呢布的顏色也很暗淡。”

    因為這些種種問題,在內陸地區興建的洋務企業陸續倒閉,最終歸為沉寂。這樣錯誤的示範也使得後人不敢輕易嘗試,洋務運動之中的區域差異也隨之擴大。

    蘭州機器織呢局

    二、各地督撫

    在洋務運動之中,各地督撫的思想認識也成為了影響洋務運動開展的重要因素。在思想開明的督撫手下,洋務運動往往開展得比較好,在思想保守的督撫手下,洋務運動往往寸步難行。

    洋務運動時期,各地的洋務企業的創辦,多依靠各地督撫籌辦,從經費、人才、物資等方面都需要督撫一手策劃。在經費緊張的西部省份,可以供督撫使用的金錢很少,洋務企業寥寥,部分有能力的督撫如左宗棠、丁寶楨等人尚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去操辦洋務,但是一旦他們離去,已經開辦起的企業便陷入了停產或者半停產的狀態。由此可見,地方官員的地位、能力、財力等,往往對洋務運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或者是限制作用。

    左宗棠像

    三、輿論壓力

    洋務運動的開展,往往伴隨著言論上的詆譭與攻擊,當時興辦洋務之人,“皆以漢奸見摒於清議也”。

    隨之洋務派提出了“中體西用”的思想,然而,這種思想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但是出於輿論壓力,即使有人認為不妥,也不敢正面說出。如兩廣總督張樹聲曾說:

    “西人立國具有本末,雖禮樂教化遠遜於中華,然其馴致富強亦具有體用。……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這一奏摺是在張樹聲去世前夕才提出的,因為他懼怕輿論壓力。

    可以說,當時有人已經認識到了,近代中國只從經濟或者器物層面發展,不會獲得真正富強,唯有全面變革才是出路。但是出於輿論壓力,這種想法是難以說出的。

    張樹聲畫像

    四、總結

    可以說,洋務運動的開展,是一個從上到下的全方位的協調性工作,並且在開展之中,做好工作的前期規劃也是相當重要的,另外,官員個人的能力也是決定成敗的重要標準。綜上來看,洋務運動雖然不是全面的失敗,但是其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也是值得思考的。

  • 8 # 朱伯崗

    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都是開始於1860年代,可以比較來看

    1840年的鴉片戰爭,在1853年佩裡率領的“黑船”到達江戶灣約十年前,日本已經知悉天朝上國大清在鴉片戰爭中敗於英國的詳情. 中日兩國面對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堅船利炮的威脅, 兩國於1860年代都開始了學習西方的過程,大清稱為洋務運動,日本稱為明治維新

    咸豐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奕訢,上奏的《通籌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

    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釋出《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6月27日攻下幕府殘餘勢力盤踞的最後據點,日本全境統一. 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釋出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5月9日遷都東京6月11日公佈《政體書》並頒佈一系列改革措施,稱為明治維新.

    我們從中日兩國的政體改革比較,馬士(哈佛大學畢業生,曾經任大清國海關稅務司30多年資深老幹部)能夠深入瞭解東西方政治體制的不同,他的<中華帝國外交史>分析比較了歐亞的不同,認為” 亞洲式政府的基礎是征服,而不是被統治者的同意”西方從古希臘時代就有民主的傳統,, 被統治者可以透過公民大會,元老院會議,等等各種形式表達意見,統治者需要更多的考慮民意.所以我們看到近代許多西方統治者在國際上坑蒙拐騙,巧取豪奪像野蠻人,在國內反而關注民意考慮被統治者的利益,好像優等生.

    日本明治維新的《五條誓文》第一條就是”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明治天皇宣佈” 茲欲行中國前所未有之變革,朕當身先率眾誓於天地神明,以大定國是,立保全萬民之道。爾等亦須本斯旨趣齊心致力”宣誓進行前所未有之變革,廣泛徵求意見,附《五條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三、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歷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茲欲行中國前所未有之變革,朕當身先率眾誓於天地神明,以大定國是,立保全萬民之道。爾等亦須本斯旨趣齊心致力!

    大清國在洋務運動時代幾乎沒有政體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在社會體制方面,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皇室親緣關係者改稱為“皇族”,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門客等改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 政府透過公債補償形式,逐步收回華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祿;此外亦頒佈武士《廢刀令》,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主要是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實現了農工商的平等.

    大清國在洋務運動時代幾乎沒有社會體制改革,商仍然屬於四民的末位.

    在思想上,日本提出脫亞入歐,中國是“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堅持大清基本體制不動搖.

    具體差距表現在口號上,日本提出”文明開化, 殖產興業,富國強兵,”

    文明開化,就是學習西方文明,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殖產興業,就是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裝置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

    富國強兵,就是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國之本.

    大清國在洋務運動時代似乎只有”自強””求富”的口號.但是實際上也興辦了許多近代工業也有興辦輪船、鐵路、電報、採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江南造船廠”“輪船招商局”等等。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

    展。

    但是在大清體制下把企業作為衙門經營,不按照經濟規律辦經常虧損. 洋務企業,要想活下去,最好的辦法,是招商股,請商人來辦,能活下來的,大多成了商人主導的企業,嚴格地說,是買辦商人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其內部制度,必定是西化的。

    日本是主動把企業出售給私人19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即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為中心,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

    還有中國官學界的認識水平,

    因為西方對中國的侵略,幾場仗打下來,他們都沒有顛覆王朝的意思。儘管也膽戰心驚,但清朝統治者還是覺得,危險還遠著呢。還是堅持利益集團的利益不動搖

    即使多次打敗了,中國的精英士大夫也依然認為我天朝典章制度天下第一天朝應有盡有,只是沒有得多發揮的機會.

    所以,洋人無論怎樣跋扈,怎樣見了皇帝不下跪,在租界裡隨意鞭打華人,中國士大夫加上太后和皇帝依然視而不見心中的天朝上國都還在。

    日本明治維新除了官方的三傑,還有民間的福澤諭吉等等明確提出”天不生人下之人”的民主思想”脫亞入歐”激進做法. 對於改革,提出先從比較困難的典章制度開始.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

    中國的封建勢力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極力避免觸及政治改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則是全盤西化,並且相當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與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革。

    中國的洋務運動確實取得前所未有的的成績,尤其是和自己的過去比較,但是和日本比較,差距就明顯了,甲午戰爭證明了這種差距,

  • 9 # 舊時樓臺月

    不可否認洋務運動的開展的確讓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延續了數十年的國齡。但是大清的滅亡並不是單純的列強入侵和農民運動所致,而是封建專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侷限性,即不可調和的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問題使得國家機器的運轉達到幾近崩潰的邊緣。

    我們先來看看洋務運動所開展的背景:

    洋務運動開展於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90年代,此時的大清已經引以自豪的天朝上國之夢已經在英法列強的大炮轟擊之下而破碎,大清由此國門洞開,迎來了一段恥辱史。所謂禍不單行,在列強入侵大清之後不久,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在大清國土上進展的如火如荼,規模之大,史無前例,曾一度攻下大清的半壁江山並發動了數次北伐、東征軍事活動,這也是大清數百年來所面臨的最危機時刻。最終,在西方列強的幫助和曾國藩所領導的湘軍鎮壓之下,這場農民運動得以平息。

    在經歷了這兩起“禍亂”之後,大清統治者也就開始痛定思痛,認真反省問題出在哪裡了。最終,他們一致得出結論:改革!對,改革,翻開史書,歷朝歷代在王朝沒落時都會進行一系列改革以達到“中興”的目的,如大明王朝後期的張居正改革,就使得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明王朝煥發新光,史稱萬曆中興。

    那麼大清是進行了一場怎樣的改革呢?從他們的改革目標即可以看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選擇的方式為“中體西用”,即在封建政治制度不變的基礎上,學習西方列強先進的軍事技術,以抵抗列強入侵、鎮壓農民起義運動,達到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一根本目的。

    如此一來,我們不難看出,洋務運動起初就是打著“自強”和“求富”的口號,以提升軍事實力為主要內容,這當中最大的成果便是北洋水師。

    然而,這場改革運動最終在與日本甲午海戰中宣告失敗。這也證明了大清的根結在於政治體制的腐敗而非單單的軍事器物落後。洋務運動無法根本上拯救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

  • 10 # 迷萌樂

    清王朝的滅亡,在於兩大原因:一是西方國家正在實行的工業革命,讓他們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不得不向外輸出,亞洲國家就是他們的首選,亞洲的兩大國家之一印度被佔領後,就馬上朝向中國,鴉片就是英國用來對付中國的利器,用它來掠奪中國的財富,搞垮中國公民的精神和身體素質。第二個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長期的閉關自守政策,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力衰弱。從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政府已經衰敗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了。此時已是國將不國,民不聊生了,老百姓都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於是各地就暴發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就產生了。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一些清朝官員開始認識到西方軍事、工業等技術的好處,於是一場“洋務運動”就在大清帝國開始了。

    這場洋務運動先後持續了30年,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如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等,還辦了一批軍事學堂,確實為清朝培養了一批國防人才,還成立了北洋水師,有了實力、規模最大的海軍艦隊,可謂中興了一時期。可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讓清朝海軍的實力完全喪失,30年的洋務運動成為泡影,讓清王朝走向了滅亡。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改革力度造成的。當時,清王朝有兩股勢力在較量著,一股是開放的洋務派,一股是封建的晚固派,天天內部打得不可開交。而晚清政府的掌舵人慈禧太后,又是一個腐敗無能的人,她表面支援洋務派,暗中由慫恿玩固派搗亂,所以導致洋務運動一開始就是一個折中政策,就不會有好的結果。總之,清朝封建制度的弊端,官場風氣的腐敗,導致了洋務運動的流產,從而也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會介意女朋友有紋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