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油管工匠影片分享

    如果看見有喪事辦成了喜喪,不要驚訝或者辱罵,而應該尊敬這件事。《清稗類鈔》“喪祭類”載:“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意思就是說,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八九十歲,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

    老北京人謂“喜喪”是“福壽全歸”(“全”字應作“圓滿”解)。即全福,全壽、全終。此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一)全福。

    生前自家門內確係“螽斯衍慶”,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

    (二)全壽。

    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

    (三)全終。

    亦稱“善終”,意為圓滿地結束了一生。民間以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則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自然老死。此即被視為“喜喪”的根本條件。如果只具備上述第一、二兩項條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災人禍致死,則不能算作“老喜喪”。

    這也算是我們的大眾文化,我想可以得到我們的認同。

  • 2 # 白雪姐姐

    不贊成,很不贊成。人無論是多大歲數,生就是生死就是死。

    [生]與[死]必定是有區別的。即便是歲數在大,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不復存在了,馬上就會在這個世界上消失的無影無蹤,留給活人的只有深深的懷念。為什麼死了反而變成好事了呢?這對去世之人來講是很不公平的。有句話說的好: 死了死了,一死百了。生前無論你多[愛]這個人,這個人也去了,留給你的是深深的痛。生前不論你多[恨]這個人這個人也去了。那麼我就真的想不明白了,有什麼理由一個走了的人會讓活著的人們這麼的興高采烈?像辦喜事一樣辦他的喪事呢?這是不是未免有些太不道德了。既便是一個地方一個風俗,其它的風俗習慣還好理解,但此風俗我實在不敢恭維。這個一[喜]一[喪]放在一起的〝喜喪〞二字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讓人很不舒服。哪怕它是加了一個[老]字,[喪事]變為[喜事]也是混蛋邏輯。

  • 3 # 使用者情感導師zmj

    好多農村辦喪事愛辦成喜喪。我是贊同這種做法的。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敢說對農村是比較瞭解的。

    農村的喪事愛辦成喜喪,是因為老人活得年齡大所致。叫“壽終正寢”

    在農村老年人有73,84這兩個年齡段叫“坎”。

    老人一旦活過這兩個年齡段,就是老死,就是喜喪。

    親朋好友歡聚一起,為老人送葬,並表示祝賀,祝老人“壽終正寢”。

  • 4 # 新洲新聞哥

    所謂的紅白喜事,指男女結婚是喜事,高壽人離世的喪事叫喜喪。喜喪是由來已久的民間風俗,在古人看來,生是一種生命狀態,死亦是一種生命狀態,大概是受莊子生死觀的影響。

    中國民間對生死向來有一種流傳廣泛的曠達觀念,認為人出自黃土又歸於黃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是盡壽而終,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傷的事情,而老人的高壽而亡是一件喜事,即「白喜事」。《清稗類鈔》「喪祭類」載「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生與死從來是人世間最大的事,西方國家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按照他們的死亡觀,相信人死後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獄。在中國古代,民間普遍相信死亡輪迴學說,認為人死後生命還繼續存在,莊子的「死生一如,惜生安死」是諸子百家中最深刻也影響最為深遠的生死觀。

    莊子對生死的達觀態度,為常人不解。在《莊子外篇·知北遊》裡,談論到了莊子的生死觀念,在他看來,生與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自然變化一樣,生命本來只是是氣的聚散,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他不怕死,視死如歸,順天安命,同時主張「亡後不厚葬,以天地為棺槨」,在他快死的時候,他的弟子準備厚葬他。他說,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為我陪葬的玉石珠寶。

  • 5 # 長江三農

    我贊成喪事從簡。老人去世,只要滿了花甲子,就可視為“喜事”,這是農村流傳的習俗。當喜事辦,並不是表明親屬們不傷心,不悲痛,不哭泣,而是為了死者最後的尊嚴!老人去世,兒女及親屬都會悲哀而泣,我們這一要請樂隊,二是請道士超度,一般在發喪的前天晚上,吹吹打打,鞭炮煙花徹夜燃放!孝子賢孫們被道士折騰一整夜,膝蓋都要跪破,嗓子要哭啞!

    對親戚前來弔唁的,孝子賢孫要行跪拜大禮叩謝,直系親屬,還必須披麻戴考,跪在路邊塵埃上迎接!老人去世,做為親屬,都想熱鬧,風光地把喪事辦完,既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為自己的面子。

    出殯之後,要不答謝宴。對前來弔唁的和燒香的親朋故舊要辦宴席,答謝一下,孝子賢孫們下跪敬酒,每桌必到。在我們這兒喪宴可以吃“流水席”,但紅喜事不能辦“流水席”,象婚宴必須客人到齊,才能開席。

    老人去世,被視為一種歸宿。農村人視死如歸,視死如解脫,視死去西方極樂世界,老人去世,壽終王寢,福壽全歸,正常現象。人都要面對死亡的降臨,將死者逝世看作去“享福”了,是對生者的心理慰藉。農村辦喪事,大操大辦,一個禮拜村子裡都不得安寧,噪音擾民,老人去世,整個村子每家每戶都要派人幫忙,伸出援手,至少,熬夜三天。不僅親屬們精疲力盡的,整個村子,都不開火做飯,都去喪家去吃。非常鋪張浪費和勞民傷財!

  • 6 # 文筆緣

    從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上講,喜衷還是有區分的,幼兒滿月,兒女成婚,老人過壽等,正規為喜事,對老人離世辦喜喪有點理由不足,辦喜喪認為老人老了,行動不便,活著是白受罪,甚至連累晚輩,去世後少受活罪,兒孫們也都方便工作,生活了,再不操老人受罪看起而可憐了,兒孫的這種想法也是對的,但把喪事看作喜事來辦,總讓人觸解別扭,老人再老,活著在陽世,出現在兒孫眼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去世是難免的,當去世後,總算是少了一個人,無法再看到,心裡很悲衷,沒有歡喜熱鬧的心思,不是搞熱鬧的場合,因而喜喪操辦不太適應,死與生混淆一樣對待是違背生與死兩者不同規律的,應當按不同規律辦事,適應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符合人生喜哀有別的規律o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出二本線六分,怎麼報外省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