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itman1
-
2 # 梁文慶2
其實,現代人理解古文獻,並不僅僅是標點符號上的障礙,更多的是不同時代之間生存條件、環境,文化積累,知識運用方向等多方面的障礙,不同理解是必然的!但真正的出錯機率卻並不高,原因就在於今人是古人生存的時代接續,文化形態的結構累積有社會歷史接續上的自統一基礎,今人生存環境是古人生存環境條件變化的結果,自身有歷史變遷的內在沿續性,從更高發展階段回索低階階段,把住了歷史變遷的內在沿續性,現代人解讀古人生活和古人生活的記錄,其正誤之間,誤讀應是小機率事件!
-
3 # 7匪我思存
古文沒有標點符號,確實容易出現誤讀,內容錯譯,錯解。所以對讀解一篇古文,要對文章的年代,文字表達的用法,以及整篇文章要論述的內容有一定了解,同時還需要讀者有一定的文學蘊底與修養。才能正確譯讀一篇古文。
-
4 # 小樓昨夜2210502183
個人愚見:傳統古本文獻不存在標點符號,就是沒有“句豆”之意。斷句不同,含義肯定會有不同。典型的如《易經》等古本。今人在理解文字的含義時,多結合上下文及作者本人所處的歷史時代、當時心情等等。所以就可能產生不同理解,就很有可能曲解作者的本意。
-
5 # 南山劉向雄
古本文獻中並沒有標點符號,但並不意味著沒有斷句,斷句主要是根據一些特有的字來表明句子結尾。
如我們常說"之乎者也",往往當做迂腐的笑話,其實這些字能作為古文斷句依據,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此外,有些句子開頭的字也能幫助斷句,如"伊、惟、夫、蓋",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蓋有之矣"。
有的則在句尾用"焉、哉、矣、兮"來結尾,以此進行斷句,如"有民人焉,有社稷焉"、"大哉,堯之為君"。
因而,古人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會有意識地在句首、句尾新增這些特定的字,既可以增強語氣,又能方便別人的閱讀,存在曲解的情況會很少。
如果有些句子句讀不清的,"專家"有時也會畫個"⭕️"在句尾,但這圈圈並不是句號,只是表明此處應斷句。有時候看古籍,會有這樣的排版,不過還是不習慣,更喜歡透過"之乎者也"的文字來斷句,讀起來更有味道。
-
6 # 汶河放歌
傳統古本文獻沒有標點符號,閱讀斷句很重要。斷句不同,解析作者表達的內容、觀點、意圖也會不同。甚至於出現錯誤的解析,曲解文章本意,甚至南轅北轍。
看到問答,本想多一些筆墨說說體會,但看到前面的幾位師友分別作了詳盡的闡述,心得與自己等同,因而不再贅述,以免落入前轍,有拾人牙慧之嫌。
我只談談題主後半句的問題,以曲解作者的意思,來強調斷句的重要性,讓朋友們知道,一段相同的文字,斷句不同,其意與作者本意相距有多遠!
以一個小故事來說吧——
古時候,一個書生訪友談詩,打算在友家小住三天。但友很小氣,怕款客花銷多,希望書生次日返程。次日接近中午,書生絕口不提回家之事。友礙於情面又不好出口攆他。天又適逢下雨,連綿不絕,看天氣的樣子是連雨天。友心急,也是急中生智,在客廳醒目的地方題下一行文字“下雨天留人天留人不留”。友的本意是“下雨天留人,天留人不留”。可書生看到後,大聲斷句朗讀:“下雨天,留人天。留人不?留!”友聽後,叫苦不已,只得把書生招待到天晴上路。
-
7 # 長風浩蕩
你的意思是不是,“只要有標點符號就不會有曲解”了?那麼我們現在用標點符號的表述,全都沒有歧義、所有人的理解都沒有分歧麼?
語義表達是否精準,關鍵是整體意思表達(上下文),標點符號的作用本身就是輔助的。
-
8 # 趙日金141
古代有文化的人,叫讀書人。書是要大聲讀,為啥要讀出聲?沒標點符號,不僅用之乎者也等虛詞斷句,還有抑揚頓挫,小孩從小念書,搖頭晃腦,跟著節奏,時間長了,自然就會判斷哪裡該斷句。
-
9 # 芳雲間
有個句子特有說服力
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客人想問,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夲日留字詢問。而主人移表點符號則成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此例可說明斷句之重了吧!
-
10 # 打醬油磕瓜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標點符號錯誤是否給人錯誤解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如果標點是這樣標註,含義大不相同,是否更貼近闡述老子本意?
回覆列表
個人見解:
1,有些是有歷史典故的詞語,對當地當時的時代背景,要有所瞭解,要知道它是對誰說的話,他們人物的位置關係,當地的風土人情等等。《詩經》裡甚至牽扯到一些方言。
2,承前啟後。看它前面說的是什麼事,再看後面說的什麼,聯絡上下文就能知道它是說的什麼意思了。
3,音律。讀起來要朗朗上口,如果感覺彆扭,那可能就是斷錯了句。
由於對當時歷史的錯誤資訊解讀,或者沒有通讀全文,又或者對古人錯誤的認知,很有可能會造成對某些語句斷句錯誤,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