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大史
-
2 # 聰聰看歷史
一個國家的富強和發展,離不開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國家要發展離不開稅收,而稅收離不開百姓的安居樂業,因為百姓有恆產了,就會有產出,從而國家才會有稅收,有了稅收國家才會有發展,這樣就要有一套建全的稅收體制和政策。說起宋朝,大家印象是個文人世界,懦弱的朝代。但就是這個懦弱的朝代創造的GDP卻是當時世界第一大的經濟體,佔了世界GDP的30%,人文科學高速發展,除了武力其他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而這些是離不稅收政策的,那麼宋朝實行的是一種什麼稅制來為財政保駕護航的呢?從《清明上河圖》中可見宋朝的經濟繁榮,畫中描繪的各行各業和當今社會已不差了。從中可見其經濟是個開放的經濟,那麼它的稅收制度是什麼,概括起來分為兩大類:①農業稅,②商業稅。農業稅~古代叫田賦稅,宋代和以前的朝代實行的均田制不同,它實行的是租田制。宋朝田地分官田和私田,按田畝大小來徵稅。無論地主或農民,都按一定比例交租,其實我們現在分田到戶後的農稅一樣的,交了公糧剩下的才是自己。而付加於田賦稅裡還有一種人頭稅,因為宋朝和現在一樣實行戶籍制度,所以全國除了士大夫外,所有人都要交人頭稅,現在叫所得稅。而人頭稅付加在農民身上名目繁多,這也是宋朝是歷代發生區域性農民起義最多的原因之一。商業稅~分為住地稅和過境稅。其實和現時稅收一樣的,過境稅就是商品在流通異地之間的稅收。住地稅就是本地買賣之間的稅收,而且還衍生出了契約稅,既田地更改,房屋買賣,商鋪交易都要按一定比例交稅,這已和現在一樣了。宋代還有當時世界最大的造船業,所以海運十分發達,和南洋和印度詳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貿易來往,而這裡的海運過境出入稅又是一筆很大收入。宋朝實行的徵收體制和我們是一樣的,從中央到地方行稅局制,從省,郡縣鎮所續級徵收,形成一套完整的稅收機關。其實宋朝的經濟發達關建還是得益於政府推行的是開放形經濟,與明清的閉關鎖國是不同的。
-
3 # 一路伴你看天下
宋代鼓勵商業發展,如何才能有效地徵稅,這個好方法為後世所沿用
近橋而徵商稅,宋代統治者想出了這個徵稅的高招,併為後世沿用
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周王室衰微以後,各大諸侯國紛爭不斷,地處西面的秦國,從商鞅變法以後,“獎耕戰”,將農業生產與對外戰爭提高到相同的重要程度,不僅鼓勵秦華人參軍征戰,同時鼓勵開墾荒山,多生產糧食,給與開荒多者獎賞。同時相應地對商人課以重稅,力圖穩定糧食生產,增加政府稅收。
漢代建立以後對商人的打擊更加嚴重。尤其是漢武帝以後,由於漢武帝北征匈奴致時國庫空虛,漢武帝將鹽鐵酒全部收歸國家經營,並且發出“遷茂令”,將當時的富商巨賈全部集中起來,便於掌控,加強對內統治。
唐朝時期的商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市場,以便於人們交易買賣。商稅的徵收,也就多集中於“關市”之中,既重要關隘或者固定市場之中。
宋代以後,由於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宋王朝一直處於被動的防守狀態,為了維持數量龐大的軍隊,以及後來的歲貢,宋王朝一改前朝中農壓商的政策,相反,鼓勵商業發展,這一時期的商業突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人們可以隨處買賣交易,這也就給宋王朝統治者的商稅徵收造成了一定的問題:商人們交易時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徵稅額難以進行評估,更為重要的是,商人並不會主動跑到官府衙門去交稅,怎樣將商稅徵收到手,成為宋王朝統治者面臨的問題。
宋王朝治下南方比較安定,土地產出比較多,商業也比較發達。同時南方雨量豐沛,水系發達,橋樑眾多。水系發達成為南方水運突出的重要條件,所謂“南船北馬”就是形容南方水運交通的普遍和發達。
水運需要停船的碼頭,商品在碼頭上岸,分散,於是靠近碼頭的地方就容易形成村落或者市鎮,同時,橋樑也是人流聚集的地方,一些商販就將商品擺攤在橋樑處,久而久之,橋樑兩端就出現了“橋市”,於是宋朝就出現了近橋而徵商稅的辦法,市鎮中心的商販可以上門收稅,但是流動小商販,或者是帶著商品路過的客商,就可以在橋樑處將其攔停並加徵商稅,同時還可以稽查行旅,維護治安,搜查可能的外國細作或者是逃犯。
進橋徵稅當然也有問題,問題出現在商稅徵收時的具體操作中,對於水面上的行船,要想徵稅,只有先讓船停下來,然後公務人員上船核對貨物,確定具體份額才能徵稅。於是宋代的官吏們用巨大的鐵索,橫隔江面,將來往的船隻,悉數逼停,然後進行核驗徵稅。
宋代商業發達,出現了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杭州,幾十萬人口的小城市也有許多,這些城市難以自給自足,必須依靠外部鄉村的糧食、能源供給才能生存和發展,因此對快速通行的交通有了較高的要求。而在江面上設定攔江索徵稅的方法,則會嚴重阻礙水執行船的速度,加徵商稅同時也意味著商品成本的增加,這些無疑必然會轉嫁到平民百姓頭上。宋王朝並非沒有人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天聖三年(1025年)朝廷曾就這個問題,展開過一次爭論,具體問題,便是朝廷在在惠民河上置上、下鎖徵稅,導致阻礙並減緩舟船航行速度,致使“擁並般運,阻滯物貨,最終導致在京薪炭湧貴”。
當時的宋仁宗下令,讓有關部門商議是否取消。有關部門則提出,相同的蔡河,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置鎖以來,每年徵收的稅收高達六千餘緡,所徵利不可謂不多,因此認定惠民河的上、下鎖不可廢,轉而建議派“提點倉場官員常鈐轄監典,毋令阻滯”過往船隻。宋仁宗也只的同意這個建議。
總的來說,橋門市井是宋代徵收商稅的主要地點。從陸路通行的貨物,透過設定攔鎖在城門、橋頭或場務納稅;從水路通行的貨物,則多在靠近橋樑的水面攔鎖處納稅。宋代近橋徵稅的方法,解決了商業突破時空限制後徵稅的難題,正是新的徵稅方法的使用,將宋代的商業發展推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但時同時也帶了新的問題,阻礙交通和導致物價上漲都是相應的弊端,但是面對鉅額的稅收利潤,沒有人甘願放手,只能讓相應的官員加快操作的速度。
宋代近橋而徵商稅的方法為後世所繼承,到了蒙元時代,還出現了橋樑稅,是貨物(有時也包括人)從橋上橋下透過時所需繳納的稅種。到了明代,橋稅更成為一項專門稅收,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都是從宋代設在橋邊的場務及其徵稅功能中衍生出來的。
參考文獻:《宋代的橋與場務》 彭麗華
回覆列表
宋朝的稅收制度是建立在兩稅制度的框架上,但在一些細節上做了改進。
兩稅法主要在夏秋兩個季節徵收,這也是它的名字的由來。兩稅法主要以財產的多少來徵稅,基本上統一了各類雜稅,然後統一徵收。
總體而言,宋代的稅收制度更為合理。
田稅宋代的田稅為了避免出現豪門大戶偷稅漏稅的情況,因此是按照土地面積徵稅,主要對農戶的田產和財產進行統計,並把應該繳納的稅收登記到甲貼和戶貼上,這樣農戶也明白自己應該繳納多少稅收。
縣和州要核查農戶實際擁有的田產,並制定合理的賦稅政策。這一點主要由鄉一級和裡一級對農戶的田地繪製成圖冊,標明大小和形狀,以方便定稅。
而且宋朝還統一了徵稅使用的度量衡,全國上下統一標準,防止出現貪官汙吏藉此貪腐的情況。
商稅宋代的商業十分繁華,而且商業稅佔據國家稅收的九成以上。宋朝並不抑制商業的發展,反而鼓勵商品經濟的執行,其商稅稅率大概在百分之三以內。
不但如此宋朝嚴厲打擊官員敲詐商人的行為,一切商稅必須寫成條文對外公示,一旦商人遇到多收的專案,可以直接去檢舉。
這類稅收大體包括房屋稅,就是居住的房屋需要按照尺寸繳稅,其餘的但凡是需要交易的,朝廷都要從中收稅。
而且海外貿易的稅收也是宋朝商稅中的大頭,宋朝對前來貿易的國外貨船徵收船舶稅,國內出海貿易的同樣也要徵稅。
宋朝的稅收制度算是中國封建王朝時期最為合理的,其中各類監管制度也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