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業餘吃貨VIP

    貼春聯的習慣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據《宋史·蜀世家》證,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現在一般把它看作是中國最早的春聯。

    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寫的就是古代百姓過年換桃符的場景。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到了明代,桃符改稱“春聯”,受到朱元璋的大力推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也正是朱元璋的提倡,使得貼春聯自明代開始在民間盛行。

    「貼春聯」的講究

    一、紙張有講究。據說桃木是紅色的,紅色可以辟邪,象徵吉祥,所以後來的春聯都是用紅紙書寫。

    二、上下聯有講究。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後一個字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不能貼顛倒了。

    三、順序有講究。貼對聯時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

    四、張貼時間有講究。貼春聯最好是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這是因為民間有一種傳說:當春聯撕破後,其中的神仙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家家戶戶的情況,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這當然趕早不趕晚啦。

    五、數量有講究。在古代,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因此對聯的字數應為單數,有吉祥寓意。

    六、福字有講究。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正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應莊重和恭敬,故應正貼。箱櫃上的福字要倒貼,表示福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櫃子裡。

  • 2 # 哞哞戰牛

    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公元964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 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 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對聯。

  • 3 # 吃瓜群眾Mr康

    春聯最早的原型應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周代掛在大門兩邊的長方形桃木板,當時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王安石有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不就和現在的春聯形式差不多了麼,也是一年一換的。

    春聯流行於明朝,因為相傳朱元璋酷愛對聯,老朱曾經命令首都人民在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穿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後來就當做風俗流傳至今了。

  • 4 # 董江波

    春節貼春聯這個習慣,在奴隸制中國時期的夏商時代,已經開始流行,不過,那時候,人們貼(掛)在門前的是桃符,用桃木做的符,分別刻了“神荼”、“鬱壘”二神(這也是門神了)。當然,肯定不是像神話傳說中的,防“年獸”,而是為了祈求平安。

    但掛桃符,基本上是富裕人家的事情,普通人家,那是掛不起的。

    一直到五代十國的時候,五代後蜀國國君孟昶是一個喜歡追求新潮流的人,覺得掛桃符,很無趣。

    於是,他召集自己的一班大臣一商議,現在春聯的雛形就出現了,那時,絕大多數都五字的上下句。

    所謂上行下效,而且,這春聯的成本低啊,看著更喜慶。

    於是,就逐漸的在民間流行起來,一直髮展到今天春聯的多姿多彩了。

  • 5 # 素面朝天CSY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以前是不貼對聯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被困在一個地方,讓他的學生去借糧,那個人說我的糧食你還不起。孔子說我還不起的話,讓我的學生黎後代還,那個人說我怎麼知道哪個是你的後代及學生呢?他說你看過年的時候是貼對聯的都是,然後那個人就把糧食借給他了。後來就留下來了貼對聯的習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選擇樂器的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