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迪68933759
-
2 # 孔祥發7
不僅現在有意義,將來也不會失去意義,這是由於教育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教育是喚醒,教育是引導,教育是糾錯。喚醒最好的方式就是啟發,讓學生自己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引導更需要啟發,道而弗牽,要有定論。糾錯也不例外,透過啟發讓學生自己認識是非對錯,很有利於學生棄惡從善。
-
3 # 隴山樵1
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怎麼能實現啟發式教育?古代考時務策,所以中進士的人大多會做官。現代的大多數大學生連作文都得抄。可悲呀!
-
4 # 陳廣逵
這個問題問得莫名其妙,“現代價值”是什麼意思?
孔子善運用啟發式教學。他善於調動人的智慧,因勢利導。
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第8章)孔子就是從不同角度引導發問者自己思考。
孔子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第8章)孔子的啟發教學也因人而異,對啟而不發的至少要暫時放棄。
啟發式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教學的目的之一,不論孔子那個時代還是現代,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啟發式教學不可或缺。
孔子是中國教育的實際祖師爺,他發現的啟發式教學,後人也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並運用它,這一點毋庸置疑。
意義就是啟發式教學好使管用,而且是必須用。不會用啟發式教學的人不配做教師。
當然,運用啟發式教學也有技巧,不是“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這樣的提問那麼簡單,虛要施教者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不同的教育物件,不同的教育環境等等精心設計,會“啟”才能“發”,要透過精準的“啟”,換來充分的“發”。
-
5 # Sunny校長
不應說有現代價值,而是現代的教育也應當遵循這個規律。這是教育心理學的規律,是不要滿堂灌的提醒,是處於學生立場看問題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
不憤不啟,現在的課改理念就是洋思教學法的”先學後教”,就是杜郎囗的”導學案”。學生沒有學過,沒有努力嘗試體驗,沒有疑惑,老師講也白講,效率太低。體驗有時比知識更重要。自己能學會的不教,自主探究,試驗推理,遇到難點和疑惑,都是”憤”。教師少講、精講,順著學生思路講,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去講,問題式導引,這些是”啟”。
不悱不發,強調的是追問知其所以然,是知識加工後的輸出,是洋思的當堂檢測和兵教兵,是杜郎口的課堂展示。
-
6 # 嘎爾江南書院
啟發教育與現行的的知識技能教育方法的本質區別在於,一個是外求一個是內在的開啟,也就是人生智慧本自具足,就是不斷開啟,智慧滋養我們的心靈,外求的服務我們的軀體而已。
-
7 # 黃河入海魚
《論語》不讀個幾遍,沒有深刻解讀,沒有資格談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個專業課題,沒有經歷,沒有總結研究就是不知。
只浮於表面的理解,也不能靜心,古籍經典入門都難。
不敢談孔子,只能分享一些讀書心得體會。
聖賢很多都只是告訴我們答案,如同空中樓閣。如果沒有志學自立、誠意正心的過程,很難推匯出知行合一的實踐步驟。
我就說幾個我讀聖賢經典的心得:
1.不要貪多,《四書》就夠了。大體上讀個一兩遍,選十幾篇有感的背誦,一篇太長可以一段,甚至一句話,或者自己把這一段總結成一句話背誦。
2.我們的時間有限,如果不能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書讀再多也沒用。一定要量力而行,對一個字詞有深刻的解讀都是賺的,刻在心裡,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3.讀書不要三心二意,如果沒有其他問題需要解答,我建議只有認準唯一問題【認識自己】【成長自己】,也是終極問題。
4.學習過程千萬摒棄反駁。不持主觀意識,所以沒有對立,這才是學習態度。辯論不是智慧。但我們可以質疑一切,因為把所有經典只當做參考書。
5.做一些補充,讀經典一定要學會摳字詞,比如“勢”“利”“度”“靜”“誠意”“正心”“智慧”“教育”等等,都能解讀擴充套件寫一篇文章,一本書。
外在的教育歸根到底還是自我成長的過程,反饋、總結、協調,往復迴圈,這是一個大迴圈。小迴圈是自我教育,試探、總結、調整。
回覆列表
沒任何意,因為啟發示教育大早有之,動物都是如此,並不因為孔子說就怎樣,當然這是華人的毛病,從日常生活到工作動不動都是誰誰說,這是一種沒有能力,沒有信心,不負責任的最佳表現。啟發教育早已被大眾認可,根本沒必要提出孔子說二字,而且應該對現有教育模式提出強列批評,誤民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