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山林風

    這個有多種情況,有的是流傳過程的錯誤,比如“無毒不丈夫”,是把“度”誤傳為“毒”了。還有是後人的理解上和使用目的上的差異造成的。比如“人不為己”中的“為”,可以讀四聲,也可以讀二聲,意義就不一樣了。另外有的格言類似雞湯文,理解上的差異就更大了。

  • 2 # 門圖徒

    格言,是名人或者偉人講的經典語句。 是從他們的思考角度去想,去講的。出現截然相反的情況,那就是每個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 3 # 暱稱被佔用的橙子

    你聽過一則寓言嗎?

    大致內容是太陽和風比誰能讓行人脫衣服,風猛刮,行人裹緊了衣服,太陽溫和照耀行人自動脫了衣服,最後太陽贏了,告訴我們做事要溫和不急迫。

    但如果他們的賭是要穿上衣服呢?

    格言固然有道理,但是也需要切身處地變換策略。

    格言說,兔子不吃窩邊草,但又說近水樓臺先得月。

    格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又說狹路相逢勇者勝。

    格言說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又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哪一句沒有道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已經講清,我就不多說了。

  • 4 # 銀湖豪宅部劉強

    "二個人不看井,一個人不入廟",格言都有產生的背景,環境發生變化,當然又會有新的格言產生。原先的格言被遺忘或被賦予新的含義。

    哪一句格言"放之四海而皆準"呢?

  • 5 # 傳媒符號社

    你要知道,每句被演繹出來的話語,都有它獨特的背景和意義。你只要知道,不可偏信獨信,不可過度解讀,要有自己的見解,這樣你遇見其他權威話語權的人,才不會被搖擺利用。

  • 6 # 申愚人

    回答:格言是不會變的,是時勢發生了變化,與格言形成了相對性,也就是說格言在當時是對的,而用來印證今天的事,未必正確。 至於如何接受,那就要看格言,是不是違背時下的政策,與政策合則接受,有違於政策的則棄。——完畢!

  • 7 # 作家書法王憶唐首條

    作家王憶唐自己曾經創作過一句格言——值得別人嫉妒的人是幸福的,但如果回頭糾纏於那種嫉妒,就變為不幸了。後來改為格言詩載入詩集《歲月如歌——王憶唐詩選》。個人以為格言都有特殊的背景和語境,用於適宜的環境之中,不能鑽牛角尖,因為社會科學終究不是自然科學,時過境遷,可能格言會出現歧義甚至反義。

  • 8 # 青山v白霧

    格言之間出現矛盾並不減損格言的價值,道理有它使用的適用物件和條件。真理是相對的統一,對立不等於定會有孰是孰非,此正彼邪的問題。我們理解和運用格言不應簡單地套用,不可斷章取義,應看到各自成立的不同條件。對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過庭的《書譜》是如何“取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