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朱泣岐路

    一個連衣服上有點灰塵都要拍掉的人自然為了活命了,為了富貴。氣節在他眼裡最終還是可捨棄的。而此時大明朝已江河日下!可惜崇禎朝太複雜,那個時代的人從皇帝到百姓每個人都難啊

  • 2 # 老馬還不算老

    這個稍微瞭解一點,冒昧回答吧。有野史說當時的大玉,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看中了洪承疇降後的作用,跟皇太極談條件,如果能勸降洪承疇,自己的兒子福臨做儲君。所以不惜一切代價勸降洪承疇,又送雞湯,又送溫暖,也有說投懷送抱的,甚至有更深刻的接觸。一連串的組合拳,溫柔鄉,讓本以鐵心殉國的洪承疇果斷放棄信念。其實我一直以來也懷疑洪是如何真正改變必死之心,繼而降清的。因為這有個前提,是洪承疇為了不受清軍逼降的威脅,親自射殺了作為人質的兒子。這是何等的決心!當時的崇禎帝那也是非常看好洪老師的,立生祠祭祀他的忠烈,何等的悲壯,何等的偉大?洪承疇降清後,可以說為清軍後來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順治日後君臨天下做出了貢獻,所以我寧願相信這段野史。

  • 3 # 優秀的米老鼠96

    提到洪承疇就會使人想到“漢奸“、”叛徒”等字眼。在明朝歷史上,洪承疇可謂大明朝的忠臣,洪承疇長期馳騁西線戰場,與李自成起義軍作戰多次擊敗李自成,甚至有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幾個人的勝績。然而在東線戰場,洪承疇作為明末的薊遼總督面對氣勢洶洶的滿韃子,心中更多的是對朝廷盡忠的無奈和無力迴天的憤懣。那麼洪承疇既然如此忠於朝廷,又為什麼會叛明降清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來指正。

    首先來說,祖大壽被圍,洪承疇識破皇太極“圍城打援”之計,但遇到不懂軍事的崇禎皇帝干涉戰事。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1630年利用反間計使多疑嗜殺的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此後遼東戰事急轉直下。1638年皇太極率清軍繞開山海關,多次從喜峰口入關,襲擾內地。

    1641年,皇太極為了實現早日入關的戰略目標,以重兵包圍錦州,破壞關寧錦防線。錦州祖大壽部被圍,朝廷派遣洪承疇督率13萬軍隊援救錦州。此時,皇太極以少量軍隊圍城,主力則埋伏在松山,決定圍殲洪承疇的來援之師。洪承疇識破清軍奸計,決定步步為營,密集靠攏。不料崇禎皇帝胡亂插手軍事,催促洪承疇立刻進攻,增援錦州。洪承疇的目標是集中6萬兵力攻擊松山正面之敵,以期與祖大壽匯合。此時洪承疇只好進兵松山,與杏山的後方拉開了距離,這是洪承疇悲劇的第一步。

    第二,松山後勤補給線被切斷,王樸率先突圍全面破壞松山決戰。

    皇太極得知洪承疇孤軍冒進之後,佔領義州,據險阻援,並立即派清軍濟爾哈朗部契入松山與杏山之間,切斷了洪承疇的糧道,洪承疇退路被斷。

    此時洪承疇的戰略決策是發起松山決戰,即立刻打退當面之敵,與杏山後方匯合。然而王樸不聽將令擅自突圍,致使軍隊大部被殲。馬科、唐通和吳三桂又爭相效尤,先後突圍,致使松山守軍實力被嚴重削弱。皇太極的清軍形成了優勢兵力。王樸等人的擅自逃遁,破壞了整個松山戰役的部署。洪承疇敗局無法挽回。

    第三,夏成德降清致使松山失守,塔、杏、松防線被斷,洪承疇被清軍俘獲。

    正是由於王樸等人的擅自突圍,致使皇太極合圍松山成功。此時,祖大壽在內城,洪承疇在外城據點,被徹底隔絕。清軍圍困洪承疇達半年之久,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形勢危急。皇太極對洪承疇的勸降工作也全面展開,洪承疇嚴詞拒絕。但是,副將夏成德父子卻準備秘密投敵。

    夏成德作為清軍內應,主動開啟城門迎敵。松山陷落後,洪承疇與王廷臣、曹變蛟一起被俘。洪承疇落入敵手之後,拒絕投降,表明了自己忠於大明朝的態度。

    第四,崇禎濫殺無辜與皇太極禮賢下士的對比致使洪承疇下定決心更換門庭。

    洪承疇在被俘後,內心做著激烈的鬥爭。面對崇禎皇帝的多疑嗜殺與猜忌昏聵,洪承疇也徹底寒心,他自己也知道,松山戰役大敗,杏山和塔山也告不保。松山一戰是明清之間的一場戰略決戰,洪承疇也知道明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洪承疇之所以決定降清的最主要因素是皇太極的禮賢下士和唯才是舉。他覺得皇太極是一個明君,問鼎中原是早晚的事,特別是皇太極對自己極為重視、倍加關懷。洪承疇想到松山慘敗是由於崇禎瞎指揮、亂干涉所致,更加憤懣,對明朝朝政昏暗、濫殺大臣、叛徒如麻的局面大失所望,對皇太極禮遇漢族知識分子、重用漢族地主階級的明智之舉更加欽佩,投降清朝屬於遇明主、有用武之地。棄暗投明是大勢所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珠》裡,界王死不死對於他自己來說,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