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9004558910

    那就用懲戒教育法進行教育,這樣才能警醒孩子的任性,才知道自己所犯的錯已傷害的不但是自己而且還有父母以及他人。

  • 2 # 淅爸育兒記

    不吼孩子是對的,那除了發洩你的怒火外,還可能讓孩子學習多一個不好的技能:怒吼。

    既然是引導,那麼引導方式就很重要,說教≠引導。

    教育,建立在安全至上的原則

    教育,是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之下。孩子當下的行為已經傷害到媽媽,也傷害到自己,這是非常不安全的一個狀況。另外,孩子在攻擊他人的時候是不會留力的,當真使出吃奶勁。

    當務之急,是先要制止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引導。

    可以採取兩種方式:

    1. 被動式

    當孩子出現傷人行為的時候,把孩子帶到相對安全的地方,例如房間裡。相對安全,指不會傷到他人,也不會因為滿地打滾而傷到自己。

    若是孩子出現自殘的情況,則此方式無效。

    2. 主動式

    如果孩子的情況比較惡劣,例如上述的自殘行為,那麼請控制住孩子,例如按住孩子的手。注意力度,我們只是不讓他傷害自己,而不是要去傷害他。

    無論哪種方式,家長的情緒需要平和,不要隨著孩子的動作加大而情緒波幅。

    “靜靜地看他裝”,波瀾不驚,就是這樣的狀態給與孩子,並明確的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我不會妥協。

    孩子的目的

    如果要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就必須對他的行為動機進行解析。找到問題的根本,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題主給出的資訊不多,所以不敢妄下判斷,提出以下幾個個方向,題主結合實際自行分析:

    目的1:發洩情緒

    這種情況,孩子在進行兩種動作:

    發洩自己的情緒

    試探家長的底線

    有情緒需要發洩出來,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現象,也理應如此,否則情緒就會壓抑在心理,滋生很多可能的心理問題。

    但孩子主要是欠缺了發洩情緒的方式,他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而後進行判斷、模仿。

    如果家長過去有透過打的方式來教育情緒中的孩子,孩子就會習得這一技能;

    又或者孩子身邊的環境中,有人有類似行為(例如幼兒園小朋友,或者外出的過程中觀察到過這樣的行為)那麼孩子也會進行模仿;

    再者,當孩子過去使用類似的方式進行發洩情緒,表達需求未被滿足的不滿,而家長又因此而向孩子妥協,那麼孩子就會重複利用這一方式。

    目的2:威脅家長

    這是“目的1:發洩情緒”的升級動作,在目的1中,孩子會以此試探家長的底線,倘若他發現這個方式可以無限次使用,那麼他將對此深信不疑。

    目的3:爭權

    這是比較少見的一種情況,孩子和父母爭奪權力。

    說這種情況少見,是需要建立在家庭中其他人有爭權並且以此方式進行爭權的情況下。

    例如,母親常常以耍潑要挾父親,並讓父親妥協,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只要學習媽媽的方式,就能讓其他人妥協。

    解決方式

    在保證了孩子的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引導教育。

    1. 等待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

    人在情緒中的時候,聽不進任何的勸告,特別是孩子,當他在情緒中的時候,如果你與他說教,他很可能會攻擊你。所以先等待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

    2. 使孩子目標失效

    無論是試探家長、威脅家長還是與家長爭奪權力,都源自於孩子有錯誤的目標。

    讓孩子的目標失效就是最好的方式。

    例如試探、威脅家長,那麼除了口頭告訴孩子此方式不被接受之外,還要用行動來證明。

    你滿地打滾傷害他人,只為了得到你想要的玩具,不好意思,我不會因此而滿足你,你可以隨意的哭,隨意的鬧,我允許你鬧。

    3. 明確告訴孩子怎麼做

    不要和孩子講道理,一方面他聽不懂,另一方面,即便他聽懂但是他也做不到,他只是孩子。

    而且道理是很含糊的,孩子需要明確的指令。

    給孩子建議,他可以採取說話的方式來表達,例如:“我不開心,我要生氣了,我想要那個玩具。”

    讓他對他的要求,給予合理的解釋:“告訴爸爸,那個玩具有什麼地方吸引你呢?”

    4. 給予模擬實驗(人為製造合理結果)

    在給予孩子新的解決方式之後,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幾次模擬,讓孩子可以透過實踐來練習,加深印象。

    當然,我們需要人為製造合理結果,例如當他確實按部就班的做出新的解決方式時,我們滿足他的要求。

    這會加深孩子對新方法的認同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預防領子浸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