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開山夫

    為什麼農民用扁擔挑幾百斤稻穀還能健步如飛?看了幾個回答看來都是外行,只能不請自來說下:致於幾百斤那看各人了,那應是少數,一般普通來說都是一百幾十斤。扁擔都是根據挑擔重量而設計,過硬過軟都不行,過硬過軟挑擔的人會很辛苦。為什麼挑上百斤重的擔還能健步如飛,因為挑擔必須跑,利用扁擔一跳一跌原理降低擔子對人的壓力,減少擔子壓在肩膀的時間,跑一步擔子鬆一下,人便有約一半時間不受擔子壓力,跑起來會輕鬆很多,扁擔過硬過軟都會減低彈跳力,所以扁擔要根據各人挑擔能力而設計,當然多少三幾十斤問題不大。致於肩膀那就靠練歷了,初時肯定會痛,甚至會紅腫,擔久了磨出一層厚繭便不會再痛了,我小時侯農村人都是赤腳挑擔走路的,人人腳底和肩膀都有繭。

  • 2 # 黑虎97

    健步如飛不敢當。

    我二三十歲上肩挑松樹柴一百多斤五六公里山路下坡路段確實是小跑的。來回就有十多公里,有時下雨小跑找避雨的地方。平路和爬坡的路段是不跑的,也跑不得多遠,傷腳筋,很累。上山挑柴的扁擔有很多種,有時就砍雜木樹現做扁擔,至於平時做扁擔的材料主要有這麼幾種:一,梨樹,體重,耐用不易折斷,梨樹有好幾種,紅心黃心的最好,只要不超度二百公斤是不容易折斷的。二,巖鬆。非常珍貴的扁擔材料,高山峭壁上才有,價格也較高,現在很少看得見這樣的扁擔了;三,竹子扁擔。建築工地普遍使用,現在農村人用的也較多,我們雲南常用的竹子扁擔叫野雞竹,皮厚紉性好,挑一百多斤是沒問題的,兩百斤以上則會折斷。四,其它。做扁擔的材料是很多的,如冬爪樹、松樹、莎羅樹等等都可用,只要結實有一定彈性的材料都可以用,我們當年就是就地取材,大山去挑柴從來不愁扁擔用。

    小小扁擔三尺三,挑在肩上山又山(土語,彈力好的意思)。扁擔作用很大,當年紅軍在井崗山百里挑糧,朱德的扁擔至今美名揚,挑出了光明的天下,從勝利走向勝利!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路上扁擔同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能挑千斤擔,不挑九百九。那是六七十年代的豪言壯語。真實的農村生活,每擔在一百斤左右就算正常,挑一百公斤以上對身體不利,也不能挑多挑就累了。過去生產隊挑一百伍拾公斤以上的人老了死了,活著的也不敢再挑一百公斤以上了,經常喊腰痛,不吃敢.麵條,寒!

  • 3 # 世通27

    這個問題我懂。我年輕時經常挑東西,這是一種挑東西行走時的技巧,不是每個農村人都能掌握。挑著東西行走時是要有一定的節奏感才成,這樣使肩上挑的東西隨著人們行走的節奏上下顫動。這時人會感覺到肩上的東西不是總壓在肩上,在上下跳動,會使挑東西的人感覺到輕鬆一些,而且行走的速度還快一些。

    在生產力落後的年代。人們挑東西都很正常。不論是挑稻穀,挑玉米,挑水等。和挑其它東西都一樣。最早有挑筐,有土籃,有水桶等。

    挑筐和土籃用途不一樣。挑筐可多往高處多裝一些東西。土籃大家很常見,桃糞,挑土等一些東西用。以前我們看到搞水力工程建設時,成千上萬的人們用土籃把土運走。有人管挑,有人管裝,配合工作。

    再說扁擔,有桑木的,有竹子的,等等。選一些彈性好的材料做扁擔。

    人們挑起東西行走時,是有技巧的,走起路來要有節奏感,使得肩上挑的東西跟著人們行走的節奏上下顫動。這樣會感覺到輕鬆一些。可是這只是限於走平路。比如挖河挑土時,走上坡路或下坡路時就不可以用這種方法走了。也走不出這種節奏了。

    挑東西開始時肩很痛的,時間長了鍛鍊一段時間後習慣了疼痛會減輕一些。還是有些疼。

  • 4 # 九天老嫗下凡塵

    這種事情是真實發生過的!

    我年輕的時候也挑過幾百斤的稻穀,但是因為當時並沒有過秤,所以不足為憑。

    我下面說一說我用扁擔和兩隻大筐,挑著將近三百斤的紅薯,還能健步如飛的事情:

    那還是在農村,秋天包工收紅薯的時候,實行的是多勞多得的辦法:每個社員要自己割地瓜秧,然後用鐵釵子把紅薯挖出,放進二個帶系的大抬筐中,用扁擔挑著集中到每塊田地的中央,(全部集中完以後,按照人口和工分,分配給每戶社員。)由會計用大鈎子稱,稱出紅薯的毛重量,除出筐皮,得出淨重,累計之後,用來計算每個人應得的工分,同時用於計算可以分配的紅薯總重量。

    我還很清楚地記得,我最多的一趟挑了二百八拾六斤!(淨重)

    為什麼還能夠健步如飛呢?

    關鍵是要有一條“會跳動”的桑木扁擔,你(妳)走的越快,則擔子忽閃地越快,趁著擔子彈起的瞬間,你(妳)用手(擔子在右肩的時候用右手,反之則用左手)牽著扁擔作相向的運動,趁機向前邁出一大步,你充分地利用了彈跳和手臂的力量,結果會越走越輕鬆。如果走得慢了,沉重的擔子反而會把人壓趴在地上!

    肩膀不疼嗎?因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早已經把雙肩磨出半指厚的老繭!感覺不到疼痛。

    那個時候的農村社員,即使沒有上衣穿,也必須要有一付結實厚敦的“墊肩”,因為它是人們掙工分和活下去的保障!

  • 5 # 笨笨潮爺1

    我想先問這個提問者,你親眼見過農民用扁擔挑著幾百斤稻穀健步如飛嗎?

    潮爺應該算是合格的農民了。我63年5月回鄉務農,插秧,割麥,打稻,等門門幹過。98年才徹底離開農村。此前戶口雖然轉了,但仍然在生產隊兼任會計,參加了分田到戶工作。算不算了解農村呢?

    我們這兒是湖田,像今年這樣久雨,肯定會內澇。在水淹過的水田裡打稻,稻穀全溼透了。2只絲稻籮裝滿了稻,是有兩百多斤。從水田跨上田埂,沒有一把蠻力是不行的。將溼稻挑回晒場,少則一里多路的。可是,能健步如飛嗎?潮爺可在收割稻子時,親自,經常地挑稻到晒場上去的。我是做不到健步如飛的。

    收割稻穀時,挑擔子並不多。一般都會輪換著挑的,一天一個人挑幾擔就不錯了。一般兩稻籮一百七八十斤,不是溼的。倒是挑塘泥下田,經常的,一挑幾個月。擔子並不重,因為一天挑到晩,一擔也只七八十斤,偶爾還可以健步如飛。沒必要每趟都小跑。

    以前送公糧去糧站,也是肩挑,一擔通常挑一百三四十斤。扁擔好,年輕人,挑著擔子,扁擔一閃一閃的,偶爾也可以小跑。挑擔子是要小步快走的。至於肩膀痛不痛,這個是,以前沒挑過擔子的,歇久了沒挑擔子的,肩膀是有點痛。挑擔子時間長了,磨練出來了,是一點也不痛的。幹過農活的都知道的。

  • 6 # 廣西鄉村覃斌

    種稻谷是很辛苦的,挑稻穀也很辛苦,因為疼所以健步如飛。收割:

    這個得從頭說起,我們挑稻穀的時間就是豐收的時候,因為種植太散,有的人願意機械化收割有的人不願意,所以夾在中間的我也只能人工收割,收割了之後就挑到脫粒機旁邊,這個時候一般不會挑太重,想挑重也沒辦法,因為稻穀的杆也有,裝不了多少,也就80到100斤左右,不重,所以走得快一些,脫粒結束就統一裝袋子,再裝上拖拉機拉回家。

    收晒乾的稻穀:

    如果在二樓晒還好,可是沒有二樓,我們家都是三樓四樓,像十年前還是沒起房子,只有一層樓的,可以直接用繩子從二樓吊下來,現在不行了,得挑下來,因為太高了,挑下來會比挑上樓辛苦很多,因為下樓梯我們又不敢走太快,都是很小心的,一般往下挑都不會一次挑超過一百斤,但由於稻穀擔子在肩膀上太久也是很疼的。

    以上是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而論,非代表所有農民兄弟。

  • 7 # 小龍蝦晒太陽

    一句話,這是練出來的,一個常年挑擔子的人,只有90斤,挑的多了,也能健步如飛。一個非常強壯的男人,有180斤的體重,以前沒有挑過擔子,面對100斤一袋的稻穀,也依然挑不起,即使挑得起,也是步履蹣跚,滿臉通紅。

    我很少挑擔子,記得還是學生時代,有一次回家幫父母做農活,正好那次還是在栽秧,我打著赤腳肩膀上挑著秧苗,覺得肩膀很痛,兩邊各20斤的秧苗,一起40斤,感覺用盡全力才挑到秧田裡。

    晚上回家以後,發現挑擔的那個肩膀那塊地方已經紅腫了,用手一摸很痛。不過後來看見父輩們那些大人們,挑擔子隨便幾十100多斤健步如飛好像不費吹灰之力。

    後來我就這個問題專門問了一些長輩,這些長輩說,挑擔子都是自己練出來的。他們剛開始挑的時候都是和我們一樣,天天挑都會破幾層皮,然後破的地方起繭,然後又開始破皮,又開始起繭,最後反覆幾次,最終再挑擔子的時候就不感到疼痛了,當然這個過程還是比較疼痛的,挑出來之後就不怎麼樣了。最後還告訴我,新挑擔子的人最好是在受力的肩膀那塊位置墊一塊厚布或者洗臉的毛巾,一般就不會破皮了,而且還可以減輕疼痛感。

    記得以前我們這裡湖裡面有很多人挖藕,然後請小工專門挑藕和抬藕,一挑就是200多斤,當然都是兩個人一邊一個挑的,一跳就是大半天,說實話也挺佩服他們的。

    沃夫法則:

    是挑擔子感覺很輕鬆是因為這些農戶練出來的緣故,好像只是表面的意思,其實如果用科學理論來解釋的話,也是可以說得通的。其實這叫沃夫法則。就是人的骨骼在長期的磨損和擠壓之下,受傷的部分骨骼會鈣化,骨骼會變硬變粗,因此對磨損和持續的繼續越來越不敏感,也能夠承受更大的擠壓和磨損,所以長期挑擔子的人,肩膀那裡的骨骼承壓力也就比普通人強很多。

    如果還是不太明白,最後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長期練拳擊散打的人,手背都會出現一層厚厚的老繭,他們打人手不會痛,而你打人的話手關節會很痛,再比如那些練手刀,用手掌來劈磚和玻璃瓶的人,手掌明顯會比普通人要肥大,這也就是沃夫法則的具體體現。

  • 8 # 秋荷219470831

    挑幾百斤的人有,我們村就有,能挑400多斤,走30里路不成問題。但這樣神力者很少,一千農民中選不出一個人。

    一般長途挑擔子,在200斤以下,120斤左右最佳。我是江蘇人,我們這裡世代相傳喜歡種菜。黃河奪淮入海帶來大量泥沙,摻和我們本地黑土地,非常適合種菜。

    我很小就隨著大人去市場賣菜,那個時候賣菜幾乎每家都帶個孩子,大人把蔬菜挑子送到街上,連夜就得回去參加生產隊勞動。還有一個原因:那個時候做生意叫做“投機倒把”,沒有“革委會”批挑子,上市場就得被沒收,還得“站會場”,接受批鬥。

    雖然那個時候城管這物種還沒誕生,但有“市管會”,胳膊上套著紅袖章,收“管理費”,開罰款票據。雖然“市管會”“執法”嚴厲,但對孩子比較“寬大”,要幾毛錢就行了,不會沒收。別小看那幾毛錢,那可是一挑菜價值的三分之一。換句話說,儘管對孩子“寬大”,但累死累活的一挑菜,首先得孝敬三分之一給他。

    菜賣完了,我們作為孩子要把空擔子挑回家。雖說是空的,最多連扁擔也就十多斤 但路遠,我們家到縣城30里路呢!

    一開始也累,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到14歲,開始獨立賣菜,我第一次挑60多斤,然後每一趟加點,16歲時候,我就能挑200進了。

    長途挑擔子,沒挑過的根本體會不到那個滋味,一步一步的捱幾十里路,半夜出發,黑燈瞎火的,想想,那活真特麼不是人乾的。

  • 9 # 剛哥56674

    看來你是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人是有耐性的動物,從猿到人,不斷進化在逆境中奮鬥,在吃苦中求變,為了生存,有在戰爭超能力的發揮,有勞作中拼搏,身體的抗摔打和承受力不斷提高。69年未滿17歲,初中剛畢業從城裡的省公安大院到隆安縣叮噹公社(鄉)叮噹大隊(村)農村插隊成為知青,每天和農民一起幹農活,掙工分。一開始挑30斤肩膀都痛,第一天雙肩打滿水泡,堅持一週,水泡破了型成繭子,在以後的一個多月,挑擔重量從30多斤到80斤左右,半年後經多方鍛鍊,挑到100斤左右也能不怎麼費勁。有一個月到糧站搬運糧包,每包240多斤,兩人抬上糧庫內高處堆積,跳扳10多米長,真的很累。那時才18歲,身體免強撐住,和我們一起去幹活的農民,在抬包時總是在前,為的是少受點力,一個月多月下來,還是沒頂住,尿血啦。19歲時因在農村表現好,第一批迴城,到鐵路工程部門當橋、隧工,有了農村的經厲,運土石,扛風鎬、打混凝土都不是事。後又去上大學,在企業裡搞安全管理工作,事事都覺得輕鬆。

  • 10 # 殘陽餘暉3

    見系統通知說有人回答了、我收藏的這問題,我就來順便答一答。說“為什麼農民用扁擔挑幾百斤的稻穀還能健步如飛呢?肩膀不痛嗎?”題主說的這個說法,是有點帶文學的誇張意味的,當然也能做到、但這樣得有前題。

    挑稻穀者應是位健碩的體力勞動者:他得有根結實的桑木或柏木扁擔,還需要條結實的石板路或者公路,這樣他才能健步如飛的挑擔行走。但也走不了長路,走長路幾百斤要分成兩擔以上。

    當知青兩週年的隆冬我二十週歲。公司拉來車石灰,需挑回茶場,公社距茶場八華里每挑百斤掙八分。那天早晨我走了兩趟,挑回來五百餘斤石灰掙了四十分,第一趟挑的兩擔。

    我們下鄉後樵坪公社才有了公路。以前的生產生活資料都是靠人力從山下挑到山上,最近的山路有十五華里。這樣的上山擔子,人最多挑一百一二,再多就難以勝任了。

    說健步如飛,實屬文學的誇張。

    只是重擔在肩,你還不能慢慢的走,越慢越惱火。除非你是挑擔子在上坡。不然一般打空手走路的,走不贏挑擔者,他需要速度步頻來配合扁擔的起伏。

    老挑擔者都有自己的步頻。步頻要合著扁擔上下晃悠的節奏,才能有力又省勁。挑重擔,肩膀當然要痛,挑習慣了肩上的肉壓出來了,自然就不痛了。這個過程大約要兩三個月。

    我當知青時挑百十斤走長路,可從山下一氣挑到山頂,肩膀不大痛痛的是腿胯和脊樑。那時夏天常用背心墊在肩頭,走一段路換一下肩;堅持再堅持,高高的樵坪山就踏在腳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中關羽和張飛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