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筠軒6556
-
2 # 章小飛魚
《三國演義》中,關羽張飛二將,可以說是兩顆璀璨的明珠。關羽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義薄雲天。張飛大戰長阪橋,取川義釋嚴顏,漢中大戰張郃。有這兩個人的戰場,鼓角爭鳴,煙塵蔽日,摧古拉朽,勢如破竹。
但是,關羽和張飛的死,卻有一種倉促落幕的感覺。英雄不應該大戰沙場,轟轟烈烈地死去嗎?怎麼可以死於自己的失誤,死於自己無名小輩之手?這種死法,對於一個英雄來講,簡直就是一生的敗筆。
關於和張飛,完全可以精彩落幕,卻死的這麼窩囊,究其原因,其實是咎由自取。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達到了戰力的巔峰。此時最應做的事便是韜光養晦,收斂鋒芒,需知物極必反,驕兵必敗啊!這時孫權前來提親了,這是多好的機會啊!然而,關羽說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這時的關羽,已經眼高於頂,目中無人。本來曹操已是強敵,現在又把孫權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莫說是關羽,便是韓信,處於兩面夾擊之中,也會一敗塗地。關羽這個人,從未將天下英雄放在眼中,他的失敗早已註定。
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隨劉備大興不義之師。為了私仇,置將士生死於不顧,實為英雄所不齒。酒後以鞭撻士卒為樂,不問青紅皁白,動不動皮鞭相向,不是作死是什麼?作為將領,最起碼的一條是尊重手下,敬畏生命。你的命值錢,別人的命就可以任意踐踏嗎?衝鋒陷陣,靠你自己就行的話,還要這些將士幹什麼?
如果我站在範強張達的位置,我也會為自己討會公道。大不了一死,憑什麼受你的羞辱!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恨範強張達,覺得他們玷汙了英雄張飛,現在看來,首先被同情的應該是範強張達。
關羽張飛,死於人生的巔峰時刻,完全是咎由自取,倘若能懂得收斂,收一收傲氣,斂一斂鋒芒,或許可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
3 # 孤獨守夜人
關羽、張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猛將,在蜀漢集團是排名前兩位的連敵對方曹魏集團從曹操到程昱都認為這兩人是“萬人敵”。但這兩位萬人敵的猛將卻最終都死於非命不得善終,不免令人唏噓。
《三國志》裡對於關張的取敗原因有明確的交待,“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也就是說,關羽比較體恤普通人,但是對於有權勢的士大夫之類的知識分子則比較輕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對士大夫比較剛直自傲的性格;而張飛則是對知識分子比較尊重,但對下層的普通人則比較苛刻,對下人粗暴且刻薄寡恩。兩個人最終都因為自己的性格弱點而不得善終。
關羽被東吳偷襲荊州,敗走麥城最終落得兵敗身死,正是因為性格原因造成。受三國演義影響,人們普通認為關羽是因為驕傲自大,輕視東吳而將原本防備東吳的兵力調往襄陽前線,最終導致丟失荊州。實際上,關羽把兵力調往襄陽前線也是不得已,眼見著再努把力就能拿下樊城,一般指揮員都會努力一把,如果拿下樊城,蜀漢對曹魏和東吳都將取得巨大的戰略優勢。而且關羽也並不是完全喪失了對東吳的警惕性,公安、江陵都設有烽火臺等嚴密的防範措施,從防守層面來說沒有大的問題。但正因為關羽對知識分子的粗暴態度,在調兵支援襄陽前線時,沒有考慮到團結問題,反而訓斥留守後方的糜芳、傅士仁,戰後要嚴懲二人支援不力,導致二人在第一時間投降了東吳,導致東吳輕易拿下荊州。如果關羽能夠克服自己的性格特點,安撫好留守後方的兩位要員,使內部團隊團結一心,那麼東吳即便偷襲成功,兩位守將能堅守待援,給關羽回師留一個戰略落腳點,則成敗未可知。
張飛則又是另一種作死。鑑於張飛“暴而無恩”的性格,劉備曾經當面訓戒“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意思就是,你常常因為一點兒小過錯就對下級進行鞭打懲罰,但是懲罰過後又讓被罰的人服侍左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結果最終被其下屬張強、範達暗殺,落得個身首異處。
說到底,關張兩人都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弱點取敗身亡,由此可見,古人講的“格物致知修身齊家平天下”這一修身之道是多麼的重要,能夠自省自己的缺點,並且對這些缺點加以改正對於個人是多麼重要啊。
-
4 # 大臉面包
個人認為,對西蜀政權來說關羽之死較張飛之死的影響要大的多,前者使劉備政權陷入一個‘半身不遂’的危險狀態
(襄樊大戰前荊州勢力圖)
一、領土面積大縮水,地理優勢盡喪
要糾正一下的是,在關羽提兵發起北上戰爭時,荊州全境並非獨屬於劉備一家,最北部的南陽郡始終掌握在曹操手中,並有大將軍曹仁屯集重兵;魯肅邀請關羽‘單刀赴宴’,用自己的睿智和勇氣為東吳挽回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武陵、南郡和江夏歸屬於劉備,這也是大戰前可供關羽調譴的全部荊州土地
可即便如此,三州的領土面積仍十分可觀,且與川蜀四十一縣相接壤,這就使得劉備可以將轄下的全部土地連成一片,形成整體,在日後與曹魏的戰爭中兩路出擊,一路走漢中攻隴右,一路走荊州攻襄樊後下長安,通過左右夾擊的方式彌補雙方在國力上的較大差距
(漢中大捷後的劉備集團,不僅可以進擊長安,也可從荊州出發直取許都)
而如果與東吳產生衝突也不會陷入背動,關羽掌握的三郡牢牢控制著長江主航道的上游位置,東吳三郡不過位於湘水支流,一旦爆發衝突蜀國水師完全可以先將吳國水軍擋在主航道之外,後以荊州兵團獨戰吳國戰績不怎麼樣的陸軍,這樣勝算就很大了;但以關羽的能力與心性,他更有可能選擇第二條攻擊路線,以一部分兵力守荊州,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順流而下,直取東吳首都建業(以荊州水軍的戰力未必會輸給東吳水軍)
但是,這些優勢都隨著關羽的戰死、荊州的丟失一起灰飛煙滅了,曹魏保住襄樊的同時,也確保了許都和中原根據地的安全;孫權獲得了其餘三郡,其勢力深入荊州核心地帶,這讓他具備了北進中原的能力(合肥不再是唯一的路線)
而劉備的西蜀政權卻損失慘重,不僅丟掉了三郡領土和幾十萬的人口,只剩川蜀四十一縣的同時,北伐的路線唯有出漢中攻隴右一條路,這也是最難的一條路;對吳也不再有主動性,掌握荊州的後者隨時可以封鎖長江下游主航道,確保境內的安全
(關羽戰死後劉備的地盤幾乎縮水一半)
二、軍事實力大打折扣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經關羽調教的荊州兵團是當時天下最精銳的軍隊,他們的前身是跟隨劉備從中原南下的幾千‘老兄弟’,也是真正的嫡系部隊,入荊後關羽從本地招幕青壯,極善練兵的他逐漸將其發展為一支擁有五萬核心戰力的強悍軍隊
在之後的戰爭中荊州軍團的表現確實驚豔,在關羽的帶領下數敗曹仁,名震天下的水淹七軍,硬剛徐晃率領的十二萬曹軍精銳
(被曹操稱為‘吾之周亞夫’的徐晃)
荊州軍團的覆滅,使劉備喪失了自己最強悍的生力軍,剩下的只有入蜀的一部分隨行軍和蜀中歸降的部隊,前者在漢中戰役裡折損嚴重,後者由於缺乏訓練戰力不強,完全不能與關羽治下的荊州軍團相提並論
三、埋下了無限派系政治鬥爭的隱患
蜀漢是三國中人口最少、家底最薄、實力最弱的,但卻也是派系鬥爭最嚴重的
劉備身為中原地區起家的諸候,進入荊州時本就是個外來戶,只是有擅於處理地方關係且本身就在關係裡的諸葛亮運籌帷幄,藉著赤壁大勝才在這裡紮下了根,之後的人事任命上更體現了劉備要發掘荊州境內的人才,比如黃忠、魏延繼續領兵,馬良被諸葛亮留下輔助關羽
在消滅劉璋後,荊州派跟隨劉備一起進入西川,並且由於蜀地軍力不強,在之後的漢中大捷裡還會是黃忠、魏延率領的荊州軍擔當主力,李嚴、黃權等歸降的蜀地官員則負責運轉錢糧、統籌協調;本來雙方搭配的也很默契,並沒什麼衝突的地方,直到關羽戰死的訊息傳來
(出身蜀中名門的李嚴,在當時蜀中貴族中享有極高的威望)
荊州的丟失,不僅讓追隨劉備入蜀的荊州派成了真正的無根之草,徹底沒了老窩,也標誌著荊州不會再向蜀國朝堂輸送任何人才,這使得西蜀的政治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蜀地成為劉備政權唯一的土地,這使得蜀中貴族裡重新燃起了獨霸政壇的野心
劉備死後,諸葛亮與李嚴之間的爭鬥以後者被罷免而告終,看似是兩人政見的不同,實際卻是兩大派系中頂尖代表人物的巔峰對決,與諸葛亮並稱‘蜀國四相’的其餘‘三相’,費禕,蔣琬和董允也都是荊州人士,雖然他們都是賢能之臣,卻也很難保證其中沒有派系鬥爭的珠絲馬跡
(蜀國大賢諸葛亮自身也是國內荊州派的最高代表)
這些矛盾在關羽戰死後就已經註定要出現,只是礙於劉備個人的威望與能力,在他活著時還可以控制住局面,但在他死後就沒人再具備那種能力了,即便是諸葛亮在罷免李嚴的同時也要授予其子高官厚祿,這是一種停戰的訊號,藉以向其餘蜀中貴族表明‘以往之事,一筆勾銷‘
可是在諸葛亮死後,接過大旗的姜維就真的力不從心了,他不具備老師那麼高的威望與才能,且因後主的昏庸註定君臣之間要產生裂痕;八伐中原時蜀地出身參戰的將領很少,姜維軍中出場頻率很高的高階將領甚至是叛逃而來的夏候覇,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證明蜀中派系與荊州派間的不合作
所以,關羽死後留給劉備的絕對是個爛攤子,坐守最小的江山還是捨命一搏?難度都很大,但劉備選擇了後者,辦法是簡單粗暴的四六徵稅,三丁抽一,以斧底抽薪的方式迎來了一場徹底的慘敗,這也是即關羽戰敗後蜀漢政權迎來的最致命的一擊
與之相比,張飛之死只是加快了伐吳戰爭節奏,使蜀國多損失了一員大將
-
5 # 覺醒明燈deng
關羽張飛之死,是一個很好的鮮明對比。關羽的驕傲,張飛的衝動。從命運角度來講,這叫做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敗。性格決定生死。
(1)關羽張飛從他們的能力角度分析,可以說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佼佼者。但在諸葛亮的眼裡,他們只是匹夫之勇。劉備的眼裡呢,好比左手與右手。在曹操的眼裡呢,就是眼中釘,肉中刺。
(2)實際上他們的死,都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絕路。這就如易經中所講的物極必反的道理。驕傲衝動代表了刀口太利太剛容易缺口,與易經中的老陽老陰必變的道理。又如八字中口訣所言“傷官見官,為禍百端”的道理。你處處與人為敵。不為自己留後路。做人做事都做絕了。怎麼可能會有好日子過呢?如易經中說的“盜之招也”東西被偷是自己太過於張揚。而不是怪於小偷把你的東西偷掉了。是自己太炫耀自己了。讓人產生嫉妒嗔恨之心。
(2)當年諸葛亮要關羽立軍令狀差一點被斬殺了,實際上諸葛亮已經看出了關羽身上的弱點。日後必然會給劉備造成後患無窮的惡果。立軍令狀殺關羽這也是諸葛亮要提醒他的。給他打了個防預針。只可惜這個防預針藥力太小,鎮不住他。被劉備解救了。最後劉備桃園三結義的滅亡也是因關羽而起。只可惜了劉備不聽勸,諸葛亮的忠言。
(3)關羽之死,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角色,白骨精變化無窮,來無影,去無蹤。孫悟空呢,就好比東吳三翻兩次的忍痛不用絕招。白骨精就覺得啊,孫悟空也只不過如此。當白骨精最後,中招之後才幡然醒悟。原來是自己太低估別人了。太小看別人。
(4)張飛之死。如電動機短路,功率太用的太大了。好比八字中庚金劈甲引丁的原理,甲木代表大的木頭,庚為斧頭。斧頭把木頭劈成碎片來燒火。正常來講沒有過錯,但斧頭長期用來劈大的木頭。也會有自己的耗損,就會變木旺金缺的道理。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娛樂交流!
-
6 # 九漏魚
性格決定命運
關羽是一個關愛下屬的人,但關羽尤其看不起讀書人,尤其是認為讀書人特別的迂腐,所以導致了關羽的性格,看起來剛愎自用,關於最後的死也是不聽從幕僚的建議,一意孤行而死。但是關於是一個非常體貼下屬的人。
而張飛恰恰是一個相反的人,張飛是特別崇拜和喜歡讀書人,張飛,雖然是一個粗人,但是毛筆字寫的很不錯,但是張飛最大的缺點就是看不起下屬,尤其是一些大字不識的人,輕則痛苦,重則打罵,這也導致了張飛在下屬面前形象特別的不好,也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
7 # 隱逸在山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後漢三國,英雄輩出。關羽乃市井小販,張飛乃粗鄙屠戶,二人出身微末,在東漢末年這個講究出身與世家的年代,基本沒有發跡的可能。桃園結義後追隨沒落皇族劉備,歷經坎坷,才得以功成名就。
關羽,字雲長,幽州涿郡人士,封漢壽亭侯,官拜前將軍、襄陽太守,死後諡號“壯繆”。
演義中成名於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陣前“溫酒斬華雄”;隨後劉備兵敗徐州後“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古城相會;赤壁之戰堅守夏口,華容道義釋曹操;三分天下鎮守荊州,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迫得曹操商議遷都,何其壯烈!建安二十四年,關羽久攻樊城不下,已有回撤之心。糜芳、傅士仁供應糧草不力,懼怕關羽責問,值呂蒙白衣過江偷襲之際,率部不戰而降。關羽推至麥城求援劉封、孟達遭拒,率十餘騎突圍被馬忠所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以上是關羽之死的直接原因,而從其本身來說,造成身首異處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字:傲!關羽之傲,書中多出盡顯,溫酒且待斬了華雄之後再飲不遲,語顏良不過插標賣首之徒,言黃忠“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對孫權求親更是辱罵來使。關羽睥睨天下,能讓他側目之人估計當世寥寥無幾。正因為如此,關羽人際關係並不好,雖然能體恤士卒,卻往往交惡與士大夫階層,所以糜芳、傅士仁反叛,劉封、孟達冷眼旁觀,更嚴重的是造成“孫劉聯盟”的裂隙。“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毛主席的評價,最能說清楚關羽之死的根本所在。
關羽之死,對蜀漢政權造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荊州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之處,北拒曹操,南聯孫權,屬於蜀漢政權最重要的一塊戰略要地。劉備入蜀後,曾經留下孔明、關羽共守荊州,一智、一勇,儘可抵禦孫曹來犯。可惜龐統不幸戰死,無奈召回諸葛,命關羽獨自承擔荊州防務。巴蜀之地易守難攻,這是從防禦角度來考慮的,而蜀漢政權的政治宗旨是要北伐曹操光復漢室,是一個進攻的戰略規劃。在劉備等人先後佔領益州、奪取漢中、平定南中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出川奪取天下。當時的“孫劉聯盟”的政治背景下,蜀漢的敵人就是曹魏,最直接的進攻前線就是荊州,既是部署攻勢的前沿戰地,也是據守來犯的戰略防線。可是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致使蜀漢失去了這一入主中原的戰略要地,無論諸葛還是姜維,北伐都只能取道漢中,難以直接進入曹魏政治中心許昌。
張飛,字益德,幽州涿郡人士,封西鄉侯,官拜右將軍、車騎將軍,死後諡號“桓”。
演義中張飛成名於三英戰呂布;後長阪坡喝斷當陽橋,勇阻曹軍數十萬;戰江州,義釋嚴顏;守巴西,大破張合。觀其一生,胯下馬,掌中矛,有萬夫不當之力,號“萬人敵”。可惜,在出兵伐吳之際,被其麾下將領張達﹑範疆謀殺,可悲可嘆!
書中張飛,性烈如火,好飲酒,不體恤士卒,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因鞭打曹豹致使徐州落入呂布之手,因鞭打士卒致使身首異處。究其死因,可落在另一個字:嗔。“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張飛剋制不了自己情緒,於小處,常因瑣事遷怒周圍,於大處,因兄弟情而忘卻“孫劉同盟”政治格局,不能保持清醒頭腦,慫恿劉備伐吳,致使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八百里聯營,蜀漢精英軍隊損失大半,實力大損。
關羽忠義,張飛勇猛,兩人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都入祀武廟七十二將。但是因為性格的缺陷,導致了一生事業功敗垂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程序。如果沒有荊州失守,如果沒有夷陵大敗,後漢三國的格局也許會朝著不一樣方向發展,整個歷史也會重新敘述。
-
8 # 一葉浮沉歸大海2020
一方面是他們倆沒找到靠譜的主子,劉備非天下雄主,從他們在開始選擇跟著劉備似乎結局就註定了。另一方面兩人是將才,不是帥才,武力大於謀略。
-
9 # 彤彤要暴富呀
我覺得兩句話就可以總結了。
張飛對下手不尊敬,手下門不服氣。在光飛的睡夢中,讓小人砍下了頭顱。
關於是他太自傲了,明知道肯定會輸,但他還是會去讓一些人在樹林中被亂劍射死
-
10 # 有道廣成
關羽之死在於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講策略 ,不講團結 最後孤身慘死。張飛死於性情暴烈,不體恤兵士,為了報仇,忘了國家大業。
回覆列表
先從大局上來看。
按照《三國演義》的思路來看,關羽張飛的死決定了三國的格局,甚至是為最後三家歸晉埋下了伏筆。
關羽的死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曹操、劉備、張飛、黃忠、馬良、呂蒙、甘寧等人的死亡。三國前期的英雄人物在這次動盪中幾乎消亡殆盡。這為曹丕篡漢、司馬懿父子得勢、諸葛亮主政創造了極佳的條件。
可以說,關羽不死,荊州不丟,三國格局未可知,三國後的歷史格局未可知。
再從個人來看。人們都說關羽與張飛死於自己的性格缺陷,誠然,這是一方面。深層次的原因今天也不探究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便他們不死於敵人或小人之手,他兩人還能再活幾年?關羽死時60歲,張飛也小不了幾歲。歷史人物都有其侷限性,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且由後人說去。
最後從讀者的角度來看。筆者讀《三國演義》不下50遍,但一般情況是,每次到了七十多回關羽張飛劉備先後故去後,我便對接下來的內容不大感興趣了,草草讀完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