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近高樓1
-
2 # 小瑪看福州
1、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今意:氣量狹小的人不是君子,心腸不狠毒的人做不了丈夫。
古意:氣量狹小的人不是君子,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
古時原句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度的意思為度量、氣度。這兩句話運用了對仗的手法,後人口口相傳時經常將度說成毒慢慢的以訛傳訛的流傳了下來,導致了語句和意義完全背道而馳。
2、難兄難弟
今意:指共患難或者彼此處於同樣困境的人。
古意:形容兩兄弟都非常好 難分伯仲。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潁川人陳宴的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都有很高的德行聲望極高。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他們都認為自己的父親德行更高便爭論起來,無果便去找祖父陳宴裁決。陳宴思考片刻後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難以分出高下”這便是難兄難弟的由來。
3、衣冠禽獸
今意:貶義詞,穿著衣服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像禽獸一樣的人。
古意:褒義詞,指文武官員的官服上所繡的圖案表示地位高貴。
明代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文官一品繡仙鶴;武官一品繡麒麟,以此類推表示官階的不同。所以當時是褒義詞。到了明代中後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官員欺壓百姓,老百姓又害怕又厭惡這些魚肉百姓的官員,所以衣冠禽獸漸漸的成了貶義詞。
-
3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前兩天剛好在改作文,學校新來一批學生,讓我感到了成語有些人用著用著,意思就莫名其妙的變了。
這批學生剛住進分配好的宿舍,在寫到近期的感受時,由於宿舍環境非常簡陋,只有床,有個學生就說宿舍“家徒四壁”,後面還有多個成語錯用,真是快樂的源泉。
下面說說我印象裡的變了意思的成語:
呆若木雞現在形容人有些痴傻發愣,或因恐懼驚異發愣的樣子。
本來的意思是鋒芒內斂、勢如沉淵一般不可測,是個褒義詞,現在變成了貶義詞。
愚不可及現在形容人愚蠢無比,讓人沒有辦法指點。
小王認為有些正話反說的意味,後來大家從字面理解使用,變成了貶義詞。
曳尾塗中現在形容在汙濁的環境裡苟且偷生。
其實原意有些類似後世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在田園生活的狀態,後來大家從字面運用,在汙泥裡搖尾巴,不是苟且是什麼?
空穴來風現在形容流言蜚語四起,謠言毫無根據。
意思就是有洞穴導致氣壓差,才會產生風,流言的興起自然有根據。現在正好相反,成無中生有的近義詞了。
閉門造車現在形容脫離實踐,只憑主觀思想辦事。
現在又相反,形容人不做基礎工作、脫離實踐,而造成了不符合實際的結果。
語言的作用是被使用,列出的這五個原本褒義、後來變貶義,這主要是被絕大多數人誤用的結果,既然誤用乾脆就改變用法原意。
而且不僅僅是這五個,得意忘形、勾心鬥角、差強人意、美輪美奐、日久生情等等都在誤用過程中,小王相信後面會有越來越多的成語因誤用而改變,還有汙用的,這需要媒體多多普及、學校抓好教育啊。
-
4 # 彩霞對聯詩詞集
舉例一.
成語:見異思遷
哈哈,我遇到一個男人,他告訴我,自己呀是一個寬巨集大量的男人,碰上了一個心胸狹窄的女子,更想不到的是,這女子小氣呀,挺喜歡撒嬌的,哄又哄不好!沒多久就見異思遷了。這男人想啊!原來兩個人好好的,怎麼一下子說變就變了呢?真的是莫名其妙啊!
成語:一葉障目
-
5 # 先生佚名
有一個叫“難兄難弟”的成語。
最早出自於《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陳元方子長文 ,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諮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大意就是陳元方的兒子長文有出眾的才能,與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執自己父親的功業道德,爭執未果,現去請教祖父陳寔。陳寔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二人功德不分高低。”
“難兄難弟”一詞原本用來稱讚兄弟的才能與德行不分高低,現在大多用來形容因某種原因而陷入同樣困境的人,有貶斥的意味。
-
6 # 蕭叟
“每下愈況”現在成了“每況愈下”;
“差強人意″本來是勉強可以的意思,現在卻成了一無是處了。“時不我待”也有人莫名其妙地錯成“時不待我”。
-
7 # 馬火蟻
馬後炮:象棋中,馬後炮是很歷害的一個招數,而成語馬後炮比喻不及時的舉動,即無用的(東西)。
空穴來風:指有了洞穴才有風即這風是有原由的。現在是說沒有根據的事情。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其實是三個臭裨將,裨將就是副將。原意是說三個不太稱職的副職的智謀頂個正職。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其實是嫁乞隨乞,嫁叟隨叟。被訛傳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其實是苟要(yao一聲)呂洞賓都是好人心。苟要是人名,被呂洞賓資助過。
回覆列表
丁公鑿井: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有個叫姓丁的農民,家裡沒有水井,吃水都要到很遠處鄰居家去汲水。
因為汲水是個體力活,丁公家裡專門安排了一個人,常年負責汲水工作。
後來,丁公在自家鑿成一眼井,不但再也不用麻煩鄰居了,還節省了一個壯勞力。
丁公欣喜之餘,對鄰居言道:我家鑿成了一口井,等於是挖出一個人來。鄰居會錯了意,以為丁公挖井時挖出一個壯小夥來,逢人便講。
以訛傳訛,久而久之,這件事就連宋國的國君都聽說了。
國君感到十分好奇,專門派了一個官員,找到丁公進行調查。
面對官員的盤問。丁公認真的回答道:我說的是我家裡挖了一口井,等於是節省下一個能夠勞動的人,而不是真的在井中挖到一個人。
官員回去把真實的情況彙報給宋國國君,國君笑道:原來如此,我一直都疑惑,井中怎麼會挖出人來。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比喻言語輾轉相傳,傳說與事實真相相去甚遠。
類似的成語還有“還君明珠”,成語典故出自於唐代張籍《節婦吟》中: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的原意,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弟子張籍,韓愈著名的詩篇《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中的張十八員外就是張籍。
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中落,藩鎮割據,擁兵自重,對抗朝廷,張籍忠心於大唐,委婉拒絕接受藩鎮割據勢力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拉攏收買的決心。
後來因為詞句優美,被人誤認為是一首反應愛情的詩歌。已經完全偏離了“還君明珠”這個成語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