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朋悟

    這裡是指要丟掉名,丟掉身,只是要你自己思量先丟掉那個比較適合。

    因為一般人不肯丟掉名與身,所以又來讓你自身與財富的比較,你先把財富丟掉,這樣就更容易丟掉身。

    得到的財富遭別人眼紅,引來殺身的禍患,仔細想想,有沒有意義?

    想得到很多的財富與地位,需要不擇手段,剝削,欺詐,無所不用其極,如此的費盡心思,用盡力氣,專動歪腦筋,離死亡不遠了。

    人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2 # 古之善

    第四十四章 知足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 釋

    1、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句首“是故”二字,帛書甲本刪。簡本“厚”與“多”的位置互換,但不影響文義。

    2、 故知足不辱:“故”今本無,據帛書本補。

    語 譯

    身外的名聲和自己的生命相比,哪一個更親切?身外的財貨和自己的生命相比,哪一個更多的真貴?得到名譽與財貨和失去生命,哪一樣對自己有害呢?

    由此可知:過分的愛名,就必須要付出重大的損耗;過分的收藏喜愛的財貨,將來亡失的也多。只有知足知止,才可不受大辱,不遭危險,而生命也必能得以長久。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3 # 戒定慧2

    這一章講的是修道人不可有執著、貪得之心。

    名氣與身體哪一個對於自己更好呢?

    身體好富有還是財貨多富有呢?

    得到與失去究竟哪一個不好呢?

    所以越是執著就耗散得越多,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

    知足的人就不必承受失去的屈辱,懂得停止貪婪的人就不容易滅亡,可以長久生存。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求名,不求利,不貪得無厭,這些東西最終都會害了你。得到的同時,必然有所失去,還不如不執著於擁有。

  • 4 # 布衣閒人10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先看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大意):

    名聲和生命相比,哪個更可親?生命與財富相比,哪個更值得珍視?獲得好名聲和丟掉生命,哪個更有害?所以,過分的吝嗇必然招致更大的損失,過多地儲藏財富必然招致更多的耗費。知道滿足才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招惹麻煩,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長久。

    簡單解讀:

    本章老子透過名與身、身與貨、得與亡的對比,強調人一定要愛惜生命,保持尊嚴,體現了老子貴身惜命、淡泊名利、知足長樂的思想。

    開頭的“三”問,老子雖然沒有做出直接的回答,但“三問”中所表達出來的虛名、財富與人的自身價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含義,是明確的。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再次深刻地說明了物極必反的道理。告誡人們:不知足,必受辱。不知止,必麻煩。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長久地保持平安,才能長久地保持大“道”之用。

    老子的上述思想今天仍然有借鑑意義。當今社會,有些人奉行拜金主義,貪戀財富的慾望不斷膨脹,而且不知足,不知止。最後喪失的不僅是名譽、地位、財富,而且是身家性命,那些被打掉的“蒼蠅、老虎”(貪腐者)們就是典型的例證。

  • 5 # 隨便閣

    此篇老子言凡物皆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運動必然產生結果,結果必然且只能由運動產生。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行為會帶來相應的結果。

    “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乃可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結果。

    凡物皆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故物或損益。所以,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厚臧必多亡。”

    譯文:

    在名譽與生命的矛盾關係中,如何選擇親疏呢?

    在生命與富貴的矛盾關係中,如何選擇輕重呢?

    在擁有與失去的矛盾關係中,如何選擇利害呢?

    喜愛可衍生憎惡而導致身心多有損耗,

    斂藏可衍生消亡而導致財富多有流失。

    知曉運動必然產生結果而不辱於命;

    知曉結果必然且只能由運動產生而不害於身。

    這樣可以保持名譽與財富長舊不新。

  • 6 # 人性痞子

    老子懂人性。老子出了一道題,讓我們自己選。名和利得失對於自身來說哪個重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慾望也是無涯的,用有限生命追求無止境慾望,誰有病啊?你有病!但老子沒有否認名利,正常的人的需求,如果過度追求反而會失去,會造成自身危害。所以這裡強調“甚”和“多”然後“大費”和“厚亡”。怎麼辦哪?知足和知止然後可以長久。張良在劉邦登基稱帝后,不受封賞,求仙問道去了。韓信功高蓋世自以為不世之功,他和劉邦互相猜忌,最後不得善終。漢文帝母后薄姬知足保身,被封代地窮鄉僻壤,荒蕪貧瘠,還處在匈奴槍口之下,薄姬坦然接受,她口頭常念知足,不爭皇位,反而獲得繼承皇位資格。這一章老子講修身,追求名利要適度,也是講內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是否會一直對第一個愛上的男人戀戀不忘?這個男人的地位是否是無法被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