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說愛好者

    說明老朱門清,知道對中原政權最大的外部威脅永遠來只北方,而且元朝在滅完初期其政權的統一性和凝聚力並未完全渙散,仍然具備較強的軍事實力,對於新生的明政權仍然存在巨大的威脅。所以北征的目的一是消耗北元殘餘力量,二是對北元政權進行根本性的瓦解。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北征是明帝國必須而且要堅持實施的國防戰略。

  • 2 # 龍夢Oo

    老朱是位偉大的皇帝,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

    整個明朝歷史上,我覺得能稱為明君的只有兩位,一個是朱元璋,另一個就是他兒子朱棣。因為他們兩個有個共同點:意識到了北方遊牧民族對於中原大地的傷害。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之國的心腹大患,遠的如秦朝時期,即使秦朝瀕臨滅國也沒有召回20萬長城軍團。

    近的如宋代,在北方遊牧民族不斷襲擾下,北宋滅,南宋建立但也只支撐了100多年就還是滅亡了,所以上演了崖山海戰之後,十萬人慷慨赴死。

    正是因為有著這些前車之鑑,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朱棣才會不遺餘力的北征以打擊北方遊牧民族,甚至他的兒子朱棣做得更好,不但親征北境,更是遷都北京,以示自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偉大抱負。

  • 3 # 王圖霸業

    中國曆代的最大敵人,均來自北方,無論是匈奴、契丹、蒙古、金國還是女真,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秦始皇修萬里長城,勞民傷財,耗資甚巨,不也是為了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衛青霍去病如果沒有擊敗北匈奴,哪有漢朝四百年的基業?

    因此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當然知道誰才會威脅到明帝國的千秋萬代,所以蒙古一定是第一假想敵,那時北元還有相當的實力,如果不趁著明朝開國初期,兵強馬壯,名將如雲的時候最大限度的打擊、削弱蒙古 ,那麼以後朱元璋的後代一定會不斷收到蒙古的騷擾,甚至有滅國之禍,所以朱元璋北伐沒有錯,這極大的削弱了北元的國力,換來了多年的和平,但即使如此,後來的土木堡和北京保衛戰,蒙古都差一點滅了明朝,可見朱元璋的戰略眼光真的高明

  • 4 # 走街串巷看民俗

    明太祖北伐之所以能成功 其中及其關鍵的一點 就是朱元璋這個人的戰略 深謀遠慮(不愧是在軍事能力上僅次於李世民的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慶(今南京),爾後即吳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權以後,先後消滅了佔領湖廣、江西等地的陳友諒、佔據江浙一帶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為北上滅元創造了有利條件。

    對於北上作戰的戰略部署和進軍路線,朱元璋作了審慎的籌劃。他首先徵求諸將的意見。平章常遇春提出長驅直入,直搗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張。朱元璋不同意這個輕敵冒進的方案。他根據當時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間的關係和各部內部的政治傾向、軍事實力,認為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必然陷入被動之中 為此,他提出穩紮穩打,漸次推進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這個北伐的戰略 他的謹慎和預見性 及明朝第一名將 徐達 無比出色的執行能力和應變能力 決定這次北伐的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馬拉雅貓兩天不吃東西了,這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