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去春來146006040

    我當年在外面上班,父親總是宣告全天下,他不會用兒女一分錢,其實,我每月的工資都是弟弟妹妹和家裡用完了的,二十七歲結婚的時候一無所有,老公也跟我一樣,他也一無所有,結婚後才慢慢存錢興家,家裡很窮,什麼都沒有,孃家人看不起,婆家人也看不起,很多時候抱著孩子眼淚傷心的流。因為要掙錢,孩子也跟著吃了很多苦。

  • 2 # 擋不住的誘惑

    我是一名八零後,從結婚,生子,二胎,我都已經喘不過氣了,父母給錢他們也不要,農村目前也有好多賺錢的路子,只要勤勞,就能致富。

  • 3 # 希望的鄉村

    農業農村農業,身在異鄉的你每月給父母多少生活費?

    我想問提問者本人,你每月給父母多少生活費?

    這是很事實很現實的提問,也是內地農村很突出的矛盾。很多地方父母的確需要子女給父母一定的生活費用。

    近幾年我都在做這方面的調查,詢間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因為在我生活地區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家庭成員是利益互相依存的關係,你在外面賺錢,父母在家做好家裡的活,照顧好孩子,你才有身心投入工作。

    有些地區,有些父母,才四十幾歲就開始問兒女要生活費了,把中國孝順美德發揮的精緻至極。

    三農問題,有的地區與地方文化傳統分不開的,生命就是怎麼讓自己活著,怎麼去享受,最後變得自私而貪懶。沒有用有限生命時間去學習知識與技能,只能做點一般體力活。

    我做農業十幾年,最後的瓶頸是用工連基本農作物種植常識都不知道。

    國家大力發展三農,對貧困地區投入大量人力與財力,扶貧農民必須自己努力,以家庭最基本團隊組合致富自己,父母的生活費用不是給多少問題,是需要不需要問題。

    在外打工,也要學會努力與思考。

  • 4 # 千尋在巴黎

    其實這要看家裡老人的情況,我父母地道的農民,靠著一畝三分地過活。現在有六十來歲的年齡,我弟弟和弟媳常年在外地打工,侄子從出生一直到現在十來歲都是我父母帶大的,今年我父母挖了地養了龍蝦,這些年也就是過春節的時候我弟弟會拿個幾幹元給他們吧。農村人吃的用的都比較省,也不捨得花錢。我是遠嫁福建的,現在一家三囗在法國生活,也是難得有時間陪在他們身邊。每次說拿錢給他們的時候,都說不要,說他們現在還動得了,我們在國外也不容易,留著自己用!後來沒辦法,就跟他們說我拿一點錢放到他們那裡,讓他們給我攢著,等我需要的時候再給我。

    有的時候真是這樣,等自己有了孩子做了父母,更能理解他們的不易。拿多拿少是自己的一個心意,還希望雙方都能理解一些,子女理解父母的辛勞,父母理解子女的不易。只有雙方營造出一個幸福的家庭氛圍,彼此才可以在家庭中找到存在的位置。

    我先生是福建那邊的,家裡有四個兄弟,三個在國外只有大哥在國內,他們是三個在國外的兄弟分攤給父母生活費,每人給四個月,然後輪到下一個。我婆婆的生活費一個月差不多一千多。到過年過節的時候再加點零花錢。其實不管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只要大家可以接受就好。

  • 5 # 江西蘭姐談情感

    看到這個問題,才覺得自己真不孝,既沒多少錢給父母,也沒時間陪父母,因為有自己的小家,身不由己,我們是嫁出去的女兒又是農村人,回老家也是看看父母,買些東西給點錢,這幾年飯都沒吃就走了,因為父母跟哥嫂一起生活,雖然房子是當時做姑娘時賺錢給父母蓋的,但那裡沒有一間我們的房間,沒有一張我們睡的床,感覺回孃家也是個外人一樣,我和妹妹兩個在外回老家買東西給錢,家裡的姐姐們在老家也有自己的家,不是逢年過節也不怎麼回去,他們只給過節費父母,不會像我們兩個小的另外給錢,條件不一樣,想法不一樣,跟有錢沒錢沒有多大關係,對於公家的老人,反而相處的時間多些,感覺和他們才是真正的一家,孩子放在家,所有錢都會寄回去讓公公打理,要還賬的還賬,但是他從來沒用過我的錢,有時候還把他省吃儉用的錢拿給我兒子讀書用,因為公公就我兒子一個孫子,也沒分家,其實說來說去都沒怎麼孝敬父母,兩邊父母還心疼我養家壓力大。只有經常打電話給他們說說話而已。不過老人家們只要身體好,也讓我們漂泊在外的子女安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整合牆面真的是一種高消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