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求真實的人

    六七十年代的農村人都很窮,相互借錢都沒有,向幹部家庭、工人家庭借錢又怕純屬的農民還不上不願借錢,在當時農村人向公社信用社貸款必須由生產隊、大隊、公社審批,最多隻能借貳拾元,哪裡借錢都很難,所以再窮誰有靠不住,只有獨立強忍著貧窮帶來的痛苦了,其它還有什麼辦法呢?

    當今缺乏獨立性,其原因是天大的困難也不怕,剛大學畢業才就業,就想買車又買房,銀行可以貸款,父母可以要錢,親朋好友可以借錢來滿足的願望買車買房娶老婆,確實造成了當今年青年人沒有自己獨立性去生活了!

  • 2 # 華夏梅花拳俱樂部

    時代造英雄,環境造就人,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現象。

    六七十年代的人,雖然物資有點貧乏,但精神可嘉,都在各條戰線上為新中國的建設增磚添瓦;那個時候的孩子們上小學都是自己徒步,條件好的揹著書包,差不多的提個布兜,條件差的有的手捧著書本,有的胳肢窩夾著手還摟著怕掉了,有鄰居的小孩子們仨一夥結伴同行,相互奔跑你追我趕,一路蹦蹦跳跳就到了學校。

    現在的條件好了,孩子們上幼兒園上小學,不是爺爺奶奶接,就是姥姥姥爺送,接送孩子們的時候人山人海,各種各樣的豪華車輛川流不息,孩子們都變成了小寶貝兒,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學習用品和各種各樣的玩具堆積如山,比爹的年代造就了孩子們辛勤付出的衰弱,這種情況看起來不錯,但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也有仰止阻礙,確實值得深思的問題,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啊!

    現在的年代,一結婚車房俱全,生個孩子不管養,一吃飯幾菜幾湯,吃不了就扔到垃圾桶,鋪張浪費的現在時時發生,真的是苦了老人們勤儉持家努力奮鬥的一生。

  • 3 # 吳玉寧好

    這個問題出的屬於歷史性問題,也是歷史和現實比較性問題。

    六七十年代,就是文革時期,那時因為搞無產階級文革大革命,搞階級鬥爭,人們雖然吃不飽飯,還是互相揭發窩裡鬥,一個家庭成員都可能因為立場觀點不同分成兩派或者三派,互相爭吵!如果言多語失可能被批鬥,被打成反革命牛鬼蛇神關起來的!所以人人自危,獨立性,自我保護能力比較強。

    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以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成績,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社會風清氣正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制健全。家庭恢復了穩定溫馨的氛圍,子女在父母的關懷照顧下健康成長,子女有困難自然靠父母解決,父母的財產依法由子女繼承,人們在家庭裡幸福快樂。

    不忘過去那個年代的苦日子,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快樂生活,就是要堅定不移跟黨走,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 4 # 小毛194977737

    六七十年代大家都窮,只能獨自想方設法過活。那個時代大家都是憑票供應生活必須品,別人給你了就只能自己受凍捱餓!也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會忍飢受凍為子女!這種獨立叫無可奈何的獨立……

  • 5 # 胡蘭英

    你想讀書嗎?

    那你就走路去吧。

    沒有學費怎麼辦?

    母親曾讓我自己挎個小筐,裝一些雞蛋去城裡賣,或用網兜裝一隻雞,拎去城裡賣。我記得那時的雞蛋每隻賣一毛錢左右 雞是兩三塊一斤,老母雞便宜一點。讀初中的時候,母親和我還挑米和米糠去城裡賣。

    你想吃飯洗澡嗎?

    那你自己去河邊挑水回家,自己做飯燒水吧!

    家裡沒有柴草怎麼辦,那你就去山上割山上砍啊!那時的大人都忙著掙工分呢!

    我在六七歲的時候,母親就讓我跟她去山上割柴草,捆的小樹枝比狗頸大一點,母親說,我跳的一小擔柴草,也夠煮一天的米飯了。

    那時的大人一去幹活,就會交代自己孩子,洗衣做飯餵雞等家務,那些沒有爺爺奶奶的孩子,或者爺爺奶奶在叔伯家住的,都要比同齡孩子多幹一些活。

    那時的禮拜或放寒暑假,家長就會讓自己幹什麼家務或農活,大一點的孩子在暑假的時候,還要去生產隊幹雙搶的活,就是搶收早稻,搶種晚稻。因為我們那是廣西的 ,可以種雙季稻。

    放假的時候,我的父母從來沒有關心過我,你去看書吧,你去寫作業吧!我們那時也有假期作業的,那時的語文要默寫課文,寫日記週記等,算術題就是用作業本抄題,再做題。

    那時放寒假期間,我的母親總是對我和弟妹說,放假了,去山裡割柴草吧!或者跟她在菜地裡面種菜淋菜除草等活。

    六七十年代的農村人,出行靠走路,用水靠肩膀挑,做飯,用熱水,熬豬食要燒柴草。那時的燃料就是燒柴草,城裡有個別燒煤的,還有許多人買劈柴,粗樹枝的。七十年代我們那裡也有電,就是不正常,沒有一家買電飯鍋做飯的,不知那時有電飯鍋嗎?

    以前交通不發達,物資缺乏,什麼都要靠自己,所以那時的人獨立性很強。

    現在交通這麼發達,物資充足。許多孩子可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學有家長接送。結婚的小年輕人,有的在經濟上生活上也有雙方父母幫忙。這樣的孩子就有條件靠雙方父母,他們的獨立能力就弱點。

  • 6 # 阿祺

    時代在變,人也在變。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有好幾個兄弟姐妹,他們在計劃經濟的年代成長,家境普遍比較貧寒,擔水,劈柴,帶弟妹,拔豬草等,很小就要為父母減輕負擔,上學帶點米,帶點鹹菜,蘿蔔乾一吃一星期。

    長大了,到了結婚的年齡,父母沒錢,還得自己籌錢完成終身大事,欠上幾年債是常有的事。

    如今的八零九零後,普遍是獨生子女,真的是長在改革開放的紅旗下,過著新生活。從小就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精心呵護下成長,有的甚至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優越生活,什麼事情都是父母包辦,從買車,買房,結婚生子,那能離開家裡的幫助。能獨立的是少數,可能有的離開了父母的幫助還會活不下去的。

  • 7 # 步步為營

    六尺六七十年代的人獨立強勢人類。那個時候,家庭情況和現在的生活水平是不一樣的,現在時代在進步,生活水平提高,人的慾望各方面都要求高,懶惰思想也跟隨著出現,奮鬥的人就少,所以現在年輕人都依賴性很強

  • 8 # 郭老兄

    六七十年代人的獨立性很強嗎?所謂獨立,就是被困住了,動彈不得,那時沒有戶口,沒有糧本,沒有糧票外出就要捱餓。也沒有外出打工,更沒有錢,交通不便,除了公幹,大部分人只能困在一個小地方,不知外面的世界,少交流,同發一種聲,同唱一個調,你能說這叫獨立嗎?這是被孤立。

  • 9 # 崇文重教

    只知道六七十年代,城市幾乎大部分家庭都有知青,而且都靠家裡接濟,他們在農村掙的工分不夠養活自己。

    知青獨自在外,只能自力更生,戶口,糧食計劃都遷到農村,回城就沒有糧食吃,只能守在農村。家長捨不得孩子,自己省下吃的帶給孩子。

    那時跑一躺不容易,買車票的錢也沒有,一年能回來一次就好,家人望眼欲穿,小小年紀孤身在外吃苦受累,無人照顧,家人捨不得,都盼著孩子早點回家團聚。

    苦難的生活,也鍛鍊了他們的獨立性,但在經濟上有的還依賴父母的接濟。

    現在的孩子是蜜糖里長大,百般寵愛集一身,獨立性,耐苦性,相對差點。

    但受到高等教育的比較多,學習時間長了十年左右,這個需要依靠家中培養,一旦學成,他們的能量還是蠻大的,比前幾代人都能力強,並不依賴家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證明光速不變的事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