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賴仲達

    很無語,說真的,很無語!

    作為一個科幻作家,寫了本小說,結果被批成兒童文學,真的是很無語。

    科幻現在被一些人有意破壞了,感覺上是。

  • 2 # 季濤談收藏與投資

    後來的“五四運動”宣揚“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文化思潮,客觀上為科幻文學在中國的發展和普及作出了貢獻。新文化運動為科幻在中國的萌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當時,許多著名的文學名家都曾翻譯或寫作過科幻小說。

    從第一篇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開始,救國就成為了與中國科幻文學伴生的內容。典型的作品是清風在1923年創作的《10年後的中國》。小說中的主人公發明了一種光,在這種光的引導下,中國戰勝腐敗,同時也戰勝了世界列強。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科幻文學迎來了一段新高潮。1955年,《人民日報》發表了《大量創作、出版、發行少年兒童讀物》的社論,同時,政府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一批從事少兒讀物、科普讀物出版的編輯響應中央的號召,將一些科普文章作者和兒童文學作者,拉入“科學幻想小說”的創作陣營,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第一代科幻創作隊伍。這一時期的科幻文學體裁更接近科普小說,大多是向低年齡段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和預構社會主義國家的美好未來。

    由於長期以來,國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情勢下,科幻文學不得不被當作始終未完成的“啟蒙”事業的一部分,被寄予普及科學、傳播知識的重任。

    隨著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中國的科幻創作重新啟動,並延續了五六十年代那種“少兒化”和“科普化”的寫作模式。科幻文學因而也繼續歸類於兒童文學的項下。

    此時,科幻文學界對於“科普化”傾向的反思也開始出現。1979年,科幻作家童恩正在《人民文學》上發表《談談我對科學文藝的認識》,使用“科學文藝”這一相對籠統的概念,提出“科學文藝”應當與“科普作品”相區分,它並不以介紹科學知識為目的,在這裡,科學內容是作為展開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的需要而充當背景的。童恩正的觀點立刻引起了廣泛反響,許多知名科幻作家都先後撰文表示支援。

    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一批科幻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的科幻文學創作逐漸迎來了又一輪的新高潮。這批作家都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和科學訓練,與此同時,他們又普遍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並不把科幻文學的主要社會功能簡單視為對少兒的科學普及。

    科幻文學侷限於少兒科普,自然會束縛住作家想象力的飛揚,桎梏著科幻美學的創造。隨著基礎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隨著網際網路新媒體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應用越來越便捷,隨著泛科學的知識聚集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活躍的網路化使用者,中國的年青一代擁有了更多更自由的獲取知識與資訊的渠道,因而也就不再需要由科幻文學來充當尚未健全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替代和補充,不再需要科幻來行使科普的職能。只有在科幻超越了對少兒科普的範疇,才有可能由少兒圈子走向相對大眾的流行,才會從科普目標走向娛樂大眾的方向。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語境下,歐美和日本的科幻文學,以及科幻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動漫、遊戲等多種媒介產品,透過各種渠道大規模地傳入中國,共同培育了一批新生代的“科幻迷”。科幻作品娛樂大眾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不僅僅青少年喜歡看,許多成年人,甚至知識界人士都對科幻類作品趨之若鶩,樂此不疲。

    因此,如今,再將科幻文學歸類於兒童文學已經不合時宜了,再把科幻文學僅侷限於科學普及作用也已經屬於是鼠目寸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水上樂園加盟品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