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煙嵐天下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
這個命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理由如下:
一、曹操父子與漢獻帝集團和平相處已是個五星級的難題。因為皇權這孩子,舅舅也疼姥姥也愛,誰掌握了皇權誰就能生殺予奪。《詩經.小雅.北山》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意思是隻要肉眼看到的所有土地都是屬於當朝皇帝的,而所有土地上的官員都是皇帝的臣子。就是這個道理。我認為“皇帝"一詞字面上看似翻譯不錯,但不準確,應改為皇權。因為皇權在誰手上,誰就是真正的皇帝!這個皇權有時不一定叫皇權,到明清叫“票擬權",皇權永遠只歸一人掌管。因為擁有了它,你就擁有了一切。正因為皇權珍貴稀有,所以歷朝歷代,有父子相爭的(如李淵李世民如朱祁鎮朱祁鈺),有兄弟相殘的(如建成世民元吉),有師徒君臣pk的(如張居正萬曆、如鰲拜康熙),有叔侄拼命的(如朱棣朱允炆、多爾袞福臨),鮮有關係善始善終的:李淵被世民被太上皇;朱祁鎮重新復位祁鈺被趕下臺不久死去;世民滅了兄、弟兩家,年輕貌美的弟媳婦除外;張居正死後,國家糧食夠吃十年,他貴為攝政首輔家中餓死多人,弄清原因既不奇也不怪;鰲拜被整得死去活來,最後死裡逃生已是萬幸;朱允炆被迫自焚或削髮為僧(表態不再上位);多爾袞死後二個月被剝奪封號掘其墓…獻帝和曹操父子非親非故,要想長久,無非兩個字“讓權"。曹操父子會讓嗎?答曰:不會。曹操在世之日,獻帝再聰明,也是擺設!曹操死前,篡位時機不成熟,把皇權交給曹丕,(如時機成熟,曹操長壽,定會皇袍加身)順帶把維護漢統的荀彧給氣死了,曹丕接過接力棒馬上換掉獻帝而加冕!還強娶了獻帝的兩個女兒!獻帝讓步的,他看清曹氏父子虎狼之心,一忍再忍,最後還是下課走人。有人怪曹氏父子蠻橫無理,但如果交出皇權,漢獻帝不對曹氏家族斬草除根,會坐立不安的!手握皇權如騎老虎背,騎虎難下!
二、君主立憲意味著皇權由皇帝(皇權掌握者)手中傳到內閣集體手中,這在封建社會不會發生。
皇帝掌控了皇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怎麼肯放下?!一旦皇權被內閣總理(丞相,當時是曹操)竊取,總理他會屁顛屁癲地交給內閣會議來約束嗎?一叫孫悟空給自己戴上緊箍咒,他不是靈猴而是石猴一腦袋石化的呆猴!只有可能首輔借皇權披龍袍!當年皇太極剛登基四人同時坐殿,後來另三個不是給逼走了嗎?鰲拜等四顧命大臣聯合執政到最後,不變成鰲拜一人獨大?中國古時候喜歡“一言堂",不要說偌大的國家,就是家族,也是族長制;小小的家庭也是家長制,說白了家、家族、國家都是首席負責制,只有他才有話語權!具體到三國時,既使曹操不上位,這樣的話首輔曹操也會自動晉升為攝政曹操一代理皇上曹操,不披龍袍的皇帝!封建皇朝遇到疑難雜症,在聽取大臣意見後只會乾坤獨斷,絕不會表決透過。當年張居正曾狂言:我非首輔,乃攝(攝政)也。他高調,向寶中國宣告啦,曹操低調,明意上他是魏王丞相,實際上是攝政也。他(包括繼承者曹丕)怎麼可能把剝奪來的獻帝權利還給內閣會議呢?曹操不加冕已是十分的禮貌,換個曹丕一用了多種手段玩廢曹植,涉嫌謀殺稱象的曹衝(吃毒餅而亡,可疑至極!)才接過皇權接力棒,對自己的弟弟們尚且如此刻薄無情,怎麼可能讓非親非故的無權傀偶獻帝供在上位,或者自己只做個名義上的皇帝,把比眼珠子甚至生命還要寶貴的皇權,交給內閣集體全權負責,集體表決呢?呸!呸!呸!我就是曹呸!我就是貨真價實的皇帝皇呸!“君主立憲制“,啥玩意了,俺不懂!懂了也裝不懂!見你的鬼去吧!
-
3 # 斷鷹攀崖愛歷史
你好,我認為不可能的。
雖然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權在握。此時,漢獻帝就像個傀儡,事實上類似於“君主立憲”,但絕非事實上的“君主立憲”。
1、經濟決定政治。當時中國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經濟,所以君主立憲制無從談起。
2、漢末,天下大亂。人民需要天下太平,我想曹丕篡漢是必然的。
3、退一步講,曹氏限制漢獻帝權力,劉備也會不同意的。
4、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強調君權神授,因此漢帝、漢臣必然不能容忍權力被限制,衣帶詔事件就是證據。
-
4 # 待我施為地煞變
絕對不可能,更重要的是就算摸索出來也沒個毛用。
就算你穿越過去,送他們一本《君主立憲好處大全》,也就跟送非洲叢林裡某原始部落一本《高等數學》、《無線電應用技術一樣》,什麼用都不會有。
不管什麼制度,首先你得讓人吃飽飯吧。那時沒有化肥,沒有農藥,沒有抽水機,甚至連高產的作物玉米、地瓜、土豆都沒有。沒有拖拉機,收割機,鐵器都很珍貴。水利修的不要說跟現在比,就是跟明朝清朝比,也是差的太遠。所以當時糧食產量很低,人均每年456斤。並且這是絕大多數人口都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就這樣不論兵民平均一斤多的糧食,哪有財力供養大量的不從事農業生產的資產管理人員,與君主立憲所需要的官僚?
人家之所以能君主立憲,是因為商業極其發達,資本家賺了大量的錢。有了錢就能控制大量的人口、土地,生產大量的武器。有了這些就能組織起大量的軍隊。這樣不想聽君主的了,就能跟他或文或武低對抗。就像查理一世想增加君主權力,新貴族們不同意,就能憑自己的資本支援克倫威爾組織新模範軍,跟國王對抗。三國的時候,解決人吃飯都是頭等大事,交通很不方便,大運河都沒開通,用什麼使商業極其發達起來。
你覺得君主立憲了,民主選舉,人人都能投票很爽,這樣中國會立馬興旺發達起來吧。你要一個成年人能投票,起碼得會寫個名字吧,起碼得對政策有點了解吧。到了清末,識字率還百分之十都不到。三國時期,造紙術不成熟,印刷術還沒個影。書大多都是用竹子一片片穿起來,然後再用手抄的。想想那時的識字率有多驚人吧。以他們的文化知識,還以為皇帝就住在他們縣城裡,左手一個金元寶,右手一個銀元寶,天下就比他們村大上一點。你讓他們投票,這個說他是玉皇大帝轉世你應該投他,那個說他是耶和華的次子你應該投他,這樣的選舉有什麼用?並且這選票還得是一片片竹子發下去的,想搞個競選演說,沒個電報電話的,馬匹都很少,馬車都沒個橡膠輪子,你能讓幾個人知道你?
所以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老爺子誠不我欺也。
回覆列表
我認為有一定可能,原因如下:
首先君主立憲制又稱立憲君主制,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於君主獨裁製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透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國家元首是一位君主(皇帝、國王、大公等等,教皇有時也被看做是一個君主)。與其他國家元首不同的是,一般君主是終身制的,君主的地位從定義上就已經高於國家的其他公民(這是君主與一些其他元首如獨裁者的一個區別,一般獨裁者將自己定義為公民的一員,但出於客觀需要他必須掌權為國家服務),往往君主屬於一個特別的階層(貴族),此外世襲制也往往是君主的一個特點。
其次,政治局面。曹操所面對的為正統,有一定的中樞威權在,其保護豪強的政策已經清楚,比較容易得到當時掌握實權計程車族豪強的支援。其次,對於吸引士人有比較重要的作用。所謂名不順則言不正。侍奉皇帝而不是叛逆比較符合士人好名的心理。最後,對於已經在大漢的名號下生活了將近四百年的百姓來說,興復大漢的說法比較容易理解。 簡而言之,就是,世界皇帝的名說自己的話,名正言順。
第三,曹操個人形象,不同於《三國演義》歷史上的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個政治家、詩人,他在政治上是卓有成就的,他雄才大略,統一了中國的北方,結束長期戰亂的動盪的社會局面,對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文學上,他堪稱一位很有才華的詩人,他的詩慷慨沉雄,蒼涼悲壯,氣勢非凡,並且在他及其兩個兒子(曹丕、曹植)的領導下,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中很有名的一代詩風——“建安風骨”。
第四,曹操在治世方面,十分出色。在擔任洛陽北部尉時,曹操不畏權貴豪強,對違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打死,令京城震驚,豪強斂跡,沒人敢再犯禁令。在擔任濟南相時,他罷免了八名依附權貴,貪贓枉法的縣級官吏,又下令撤毀祠堂,禁絕祭祀。一時使濟南的社會風氣改變不少。 更可貴的是曹操重視經濟。他鼓勵農耕,大興屯田,使流民生活穩定,從而收買了民心,讓百姓們都盡心盡力的耕作,盡心盡力的為他服務。此外,他還注意興修水利,保護農桑,使黃河兩岸長期無洪災現象,這是他為百姓辦的一件大好事。據史記記載,在曹操的統治下,北方出現了“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景象。 自古以來,成功的君王背後都有一位賢明的臣子。可重視人才的曹操哪隻有一位?他的手下能臣可是多不勝數,英才輩出呢。曹操曾三次釋出求賢令:不論門第高低,只要有“治國之道,用兵之術”,就可以做官。想想,有幾個君王能做到這一點呢?想當年,劉備的結拜兄弟關雲長被曹操抓獲。曹操並沒有將他殺害,而是以禮相待,想盡千方百計要留住這個人才。關雲長雖被感動卻不願為他效勞,曹操就把他放了。赤壁之戰中,關雲長為了報答曹操不殺之恩,才把他放了嗎?否則曹操早就見閻王爺了。 此外,曹操還很有文學才華。兩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寫出了他包容一切,一統天下的雄心大志。一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由此可見,曹操是很有文學天賦的。
第五,在之後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方開始均未有稱帝的舉動,作為其中實力最強的曹操陣營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曹操不稱帝勢必會有更大的政治優勢,而此時若有有能者攝政共同輔助,很有可能會保持一種長時間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