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雜家史論

    使君的含義

    首先,使君這個詞最早應出自漢樂府《陌上桑》“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在漢代時,常常用作稱呼太守刺史,漢以後成為對州郡長官的尊稱。你題目說將太守叫做使君,細考究的是不準確的,因為到三國時期不僅僅對太守稱為使君,對州牧等長官也稱為“使君”,這一點中從《三國志 蜀志 先主傳》:“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中可以看出,按劉備當時為豫州牧,也被稱作“使君”

    太守、刺史、牧

    太守,原為戰國時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歷代沿置不改。南北時期,新增州漸多。郡之轄境縮小,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刺史,漢武帝廢除了沿秦而置的監御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又稱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時的刺史為監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轄,以六條詔書監察本州郡縣官,秩八百石,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為低。漢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漢哀帝初,改歸舊制,不久複稱為州牧。東漢初又複稱刺史。漢靈帝時,改刺史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軍政大權,成為一級地方行政長官。魏晉南北朝,以刺史領州,多帶使持節、持節、假節、都督諸軍事銜。隋文帝廢郡,以州領縣,則刺史與前代太守無異。隋唐時期,煬帝、玄宗、武則天都曾經廢州改郡,不久仍其舊。晚唐五代時,節度使、觀察使所領諸州不得徑自奏事上計,節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導致刺史職任漸輕。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為專供武臣遷轉的虛銜。

    牧,牧與刺史這兩個官職由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兩者職能基本相同,有時候容易引起混淆。牧之一職,起源極早。傳說舜時置天下為十二州,設立州牧,一稱州伯,牧在這裡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個州的行政長官。夏代天下為九州,也有州牧,職能同舜時。到了商周兩代,牧也還是地方長官,季就曾擔任牧師。應該說明的是,這時的牧,並不任職於地方,《禮記。曲禮下》記載: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八命之類的人物,出於地方,入朝輔佐天子。負責監察、監督諸侯。同時,在夏代到周朝還有牧人、牧正等官掌畜牧,和牧或者牧師不是一回事。

    漢朝一開始的時候沒有設立這一職務,漢成帝時將刺史改稱州牧。到漢靈帝中平五年,由於黃巾起義等動亂的打擊,迫切需要加強地方統治,於是選朝廷重臣出任州牧,像劉焉、劉虞等都是在此時由朝廷九卿之位出任州牧,位在郡守之上,掌管一州軍政大權,州也是在此時變成了行政區。東漢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任職者資望輕重來定。

    所以,確切的說三國時並不僅僅將太守稱為“使君”,整個州郡一級的長官都可以被稱為“使君”。

  • 2 # 該死的風

    我個人覺的是因為這個人以前當過太守,而後來地盤丟了。這樣叫他太守不太合適,叫什麼那就叫噬菌斑。反正也有這個先例,叫太守是有先例的。但又不是非常的合適,最起碼我沒看過三國裡有人管還有地盤的人叫使君的,都是叫太守。而沒有地盤了,那就沒有人叫太守了。都是叫使君,這樣又給了對方面子。還不會顯的在刺激別人,但很奇怪。好像呂布一開始去投奔劉備的時候,叫的就是使君。有可能是呂布看相很準吧,我是有兩年沒看三國了。應該好好去看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生活中,怎樣的行為算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