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北伐前期打得順風順水,中期打得威震華夏,後期打得一敗塗地。箇中滋味恐怕非常人所能想象到;反差之大,也非常人能夠承受。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只要魏、吳一聯合,關羽必敗無疑。這是個前提,魏吳聯合,換了任何人統兵也無濟於事。如果不承認這個前提,那麼任何對襄樊之戰和荊州之戰的討論都毫無意義可言。但是話說回來,即使是敗也不能像關羽敗得這麼慘,連本帶利全部輸掉了,以至於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就是關羽從用人遣將,到軍事外交,到攻城略地,到最後的突圍撤退都採取的是唯我獨尊式的決策方式。關羽的任何決定都不容別人置喙,認為無論怎樣,自己的決定都是對的,也不管是否有利於大局。
如果一個統帥足智多謀而又算無遺策,施行“唯我主義”顯然有利於軍令的統一,有利於提高效率,在對短的時間內達到萬眾一心,是有利於指揮作戰的。像我們都熟悉的諸葛亮,作為他的屬下將領,只要服從命令就可以了,其他的基本不用費腦子。頂多戰役結束的時候,再對敵方來上一句:“你們中了我家軍師的計了。”
饒是如此,諸葛亮有很多時候還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關羽憑什麼這樣的自以為是?憑著經歷,憑著他三十多年未遇對手的戰場經歷。應該說,此時的關羽已經不是一個人了,而是一個“神”了。關羽的神話在華夏大地被添油加醋地廣為流傳。宣傳者不計其數,宣傳起來個個眉飛色舞。關羽的“高帽子”漫天飛舞,以至於很多誇大事實、不著邊際的傳說,在無數人的津津樂道之中,關羽本人也深信不疑了。因此,關羽就堅定不移地相信:只要是我關羽要打的仗就必勝無疑!無論任何主客觀因素存在,無論戰場態勢如何,只要關羽一亮相,敵人就會潰逃。
我們生活中其實也不乏這樣的人:他們總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對的,無論是吃穿住行,還是待人接物,還是醫療健康,還是婚嫁喪取,自己的所有決策都是對的。對於這樣的人,我真的是無話可說了。他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我最不明白的是: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呂布死後,關羽就天下無敵了。但是,有誰規定天下無敵的人就不能打敗仗?呂布曾經天下無敵,呂布不也是敗得一塌糊塗嗎?
好了,對於關羽的品格就不再過多評價了。言歸正傳,我還是總結一下他所犯的錯誤吧。
第一、嚴詞拒絕孫權的求婚,使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
關羽認為自己的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是一種恥辱。這就深深地傷害了孫權的自尊心。孫權再不濟,也是一方諸侯啊!而且是大諸侯,幾乎就相當於君王了。人家的兒子怎麼就配不上你的女兒了?拒絕也不要緊,沒有必要羞辱人家一番哪。人家來求婚,是對你的尊重和仰望。關羽連“禮尚往來”的基本處世原則都不講究了。關羽此時已經把自己當成了神,把自己的女兒視為仙女了。否則,關羽就不會說出一句什麼虎女不嫁犬子的話來。
第二、關羽用人有重大失誤,而且是一誤再誤,執迷不悟。
1、關羽用糜芳和傅士仁擔任先鋒就是用人不當。這兩個庸才立即就把自己的軍營給點著了。
2、糜芳和傅士仁被拿掉了先鋒之職,關羽又讓他們守隘口,守公安城,又為以後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也正是這兩位小人的不戰而降,使得關羽無家可歸。
3、關羽使用潘浚總督荊州,潘浚也不戰而降,使得荊州迅速丟失。
第三、關羽不聽忠言,拒絕納諫,使得自己的錯誤不能得到糾正,造成自掘墳墓。
1、關羽任用糜芳和傅士仁的時候,王甫就提醒關羽說這兩人恐怕不會盡力,關羽不聽。關羽用潘浚總督荊州,王甫再次提出潘浚多忌而好利,不可重用,關羽也不耐煩地說:“
看到了嗎?關羽就是這樣的自我,明知道潘浚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是我就是要用他。氣人不?這是戰爭啊,不是平時普通工作,用錯人了,也只是造成點失誤。可是發動一場戰爭,一旦用錯人,就可能造成戰役失敗,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啊!關羽的觀點就是:其他人不重要,怎麼用都行,只要我老關在就可以了。關某人無往不利,關某人戰無不勝,關某人心想事成!哈哈哈,關羽的狂妄自大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也正是這個潘浚把荊州拱手相讓,孫權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荊州。
2、關羽親自頡頏龐德,關平苦諫,說關羽是千金之軀,不值得冒險和龐德去單挑。關羽不聽,結果被龐德射中了左臂,差點把一世英名付之東流了。我就納悶了:你關羽單挑即使是勝了龐德,還有多大意義嗎?難道單挑的贏輸比一場戰爭的勝負還重要嗎?關羽也算是太輕重不分了。
3、關羽在麥城突圍的時候,大家都擔心小路有埋伏,勸他走大路。他卻偏要走小路,說自己不怕埋伏。結果就中了埋伏,被東吳擒拿了。這難道是怕不怕的問題嗎?突圍而出,需要確保安全第一,不是誰怕誰的問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突圍出去了,以後再東山再起不好嗎?關二爺,說你什麼好呢?順順利利地突圍總比衝破敵人的羅網突圍好得多吧?只要能安全到達目的地,何必節外生枝呢?
第四、關羽不應該斬殺龐德。
龐德既然已經被俘虜,關羽就沒有任何必要去殺死他。龐德投降也好,不投降也罷,對戰局已經絲毫沒有影響了。殺了龐德,只能發洩一時的私憤,還有什麼其它意義嗎?
第五、關羽太過輕敵,又一次驗證了“驕兵必敗”的軍事常識。
關羽輕視孫權,似乎對整個戰爭影響不是太大。但是他輕視陸遜,就容易折戟沉沙。陸遜也正是抓住了他這一點,騙得關羽放鬆了警惕,調走了荊州的大部分守軍,使得荊州空虛。孫權、呂蒙乘虛而入,輕易地就奪取了荊州。
關羽還輕視徐晃,在自己右臂有傷的情況下,還要去單挑徐晃,認為自己能夠斬了徐晃。關羽即使自己沒有受傷,也不見得就能斬了徐晃啊!關羽似乎總是覺得自己想殺誰就殺誰,別人都是泥塑木雕的,任他去取項上人頭。
第六、關羽沒有見好就收。
關羽如果在水淹七軍的時候,乘勝收兵,那麼荊州就不會丟失。關羽威震華夏,應該就此打住吧。為什麼呢?關羽的實力,能夠消滅曹魏嗎?這不是笑話嗎?曹魏多年的根基,地大物博、兵多將廣,豈是關羽一支部隊所能消滅得了的。
關羽對自己軍事力量的極限缺乏正確的評估和判斷。以他當時的力量,打贏一場戰役或者是打贏一場戰爭,還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消滅一個實力遠遠大於自己的國家,就是痴心妄想了。另外,關羽對於這場戰爭的底線也心中沒數。一旦被打敗怎麼辦?他沒有考慮。像諸葛亮,多次失敗,但是都做到了全師而退,並沒有傷筋動骨。
關羽打贏了襄樊之戰後,或者是水淹七軍後,勝利班師,然後挾大勝之勢,攫取戰利品,擴充軍力,整頓好荊州的防務。關羽就完全是另外一種結局,歷史也可能改寫。
關羽不見好就收,最後的失敗是必然的。他不可能同時打敗曹魏和孫吳兩個實力強大的集團。但是,關羽如果少犯點錯誤,安全撤退到西川還是大有希望的。
關羽犯的錯誤不少,但是這些錯誤其實都有一條主線把它們串連在一起。這條主線就是:
關羽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戰爭的成敗利鈍不是靠發揮大家群策群力,而是一切都自以為是、自作主張。這種做法成功了,就可以說成是勇於擔當,失敗了就是剛愎自用。俗話說得好:
關羽的“唯我主義”使他喪失了群眾基礎,陷入個人英雄主義的泥潭不能自拔。他總以為自己的一切都是對的;別人,無論是將領還是謀士還是士兵都必須唯命是從,所以他的失敗不可避免了。
我們一定要牢記:
所以,我們平時說話辦事,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都要充分考慮別人的存在,謙虛接受別人的批評,這樣才能少犯錯誤。如果我們可以不犯錯誤就更好,不是嗎?
關羽北伐前期打得順風順水,中期打得威震華夏,後期打得一敗塗地。箇中滋味恐怕非常人所能想象到;反差之大,也非常人能夠承受。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只要魏、吳一聯合,關羽必敗無疑。這是個前提,魏吳聯合,換了任何人統兵也無濟於事。如果不承認這個前提,那麼任何對襄樊之戰和荊州之戰的討論都毫無意義可言。但是話說回來,即使是敗也不能像關羽敗得這麼慘,連本帶利全部輸掉了,以至於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關羽犯了嚴重的“唯我主義”的錯誤。就是關羽從用人遣將,到軍事外交,到攻城略地,到最後的突圍撤退都採取的是唯我獨尊式的決策方式。關羽的任何決定都不容別人置喙,認為無論怎樣,自己的決定都是對的,也不管是否有利於大局。
如果一個統帥足智多謀而又算無遺策,施行“唯我主義”顯然有利於軍令的統一,有利於提高效率,在對短的時間內達到萬眾一心,是有利於指揮作戰的。像我們都熟悉的諸葛亮,作為他的屬下將領,只要服從命令就可以了,其他的基本不用費腦子。頂多戰役結束的時候,再對敵方來上一句:“你們中了我家軍師的計了。”
饒是如此,諸葛亮有很多時候還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關羽憑什麼這樣的自以為是?憑著經歷,憑著他三十多年未遇對手的戰場經歷。應該說,此時的關羽已經不是一個人了,而是一個“神”了。關羽的神話在華夏大地被添油加醋地廣為流傳。宣傳者不計其數,宣傳起來個個眉飛色舞。關羽的“高帽子”漫天飛舞,以至於很多誇大事實、不著邊際的傳說,在無數人的津津樂道之中,關羽本人也深信不疑了。因此,關羽就堅定不移地相信:只要是我關羽要打的仗就必勝無疑!無論任何主客觀因素存在,無論戰場態勢如何,只要關羽一亮相,敵人就會潰逃。
我們生活中其實也不乏這樣的人:他們總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對的,無論是吃穿住行,還是待人接物,還是醫療健康,還是婚嫁喪取,自己的所有決策都是對的。對於這樣的人,我真的是無話可說了。他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我最不明白的是: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呂布死後,關羽就天下無敵了。但是,有誰規定天下無敵的人就不能打敗仗?呂布曾經天下無敵,呂布不也是敗得一塌糊塗嗎?
好了,對於關羽的品格就不再過多評價了。言歸正傳,我還是總結一下他所犯的錯誤吧。
第一、嚴詞拒絕孫權的求婚,使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
關羽認為自己的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是一種恥辱。這就深深地傷害了孫權的自尊心。孫權再不濟,也是一方諸侯啊!而且是大諸侯,幾乎就相當於君王了。人家的兒子怎麼就配不上你的女兒了?拒絕也不要緊,沒有必要羞辱人家一番哪。人家來求婚,是對你的尊重和仰望。關羽連“禮尚往來”的基本處世原則都不講究了。關羽此時已經把自己當成了神,把自己的女兒視為仙女了。否則,關羽就不會說出一句什麼虎女不嫁犬子的話來。
第二、關羽用人有重大失誤,而且是一誤再誤,執迷不悟。
1、關羽用糜芳和傅士仁擔任先鋒就是用人不當。這兩個庸才立即就把自己的軍營給點著了。
2、糜芳和傅士仁被拿掉了先鋒之職,關羽又讓他們守隘口,守公安城,又為以後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也正是這兩位小人的不戰而降,使得關羽無家可歸。
3、關羽使用潘浚總督荊州,潘浚也不戰而降,使得荊州迅速丟失。
第三、關羽不聽忠言,拒絕納諫,使得自己的錯誤不能得到糾正,造成自掘墳墓。
1、關羽任用糜芳和傅士仁的時候,王甫就提醒關羽說這兩人恐怕不會盡力,關羽不聽。關羽用潘浚總督荊州,王甫再次提出潘浚多忌而好利,不可重用,關羽也不耐煩地說:“
吾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看到了嗎?關羽就是這樣的自我,明知道潘浚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是我就是要用他。氣人不?這是戰爭啊,不是平時普通工作,用錯人了,也只是造成點失誤。可是發動一場戰爭,一旦用錯人,就可能造成戰役失敗,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啊!關羽的觀點就是:其他人不重要,怎麼用都行,只要我老關在就可以了。關某人無往不利,關某人戰無不勝,關某人心想事成!哈哈哈,關羽的狂妄自大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也正是這個潘浚把荊州拱手相讓,孫權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荊州。
2、關羽親自頡頏龐德,關平苦諫,說關羽是千金之軀,不值得冒險和龐德去單挑。關羽不聽,結果被龐德射中了左臂,差點把一世英名付之東流了。我就納悶了:你關羽單挑即使是勝了龐德,還有多大意義嗎?難道單挑的贏輸比一場戰爭的勝負還重要嗎?關羽也算是太輕重不分了。
3、關羽在麥城突圍的時候,大家都擔心小路有埋伏,勸他走大路。他卻偏要走小路,說自己不怕埋伏。結果就中了埋伏,被東吳擒拿了。這難道是怕不怕的問題嗎?突圍而出,需要確保安全第一,不是誰怕誰的問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突圍出去了,以後再東山再起不好嗎?關二爺,說你什麼好呢?順順利利地突圍總比衝破敵人的羅網突圍好得多吧?只要能安全到達目的地,何必節外生枝呢?
第四、關羽不應該斬殺龐德。
龐德既然已經被俘虜,關羽就沒有任何必要去殺死他。龐德投降也好,不投降也罷,對戰局已經絲毫沒有影響了。殺了龐德,只能發洩一時的私憤,還有什麼其它意義嗎?
第五、關羽太過輕敵,又一次驗證了“驕兵必敗”的軍事常識。
關羽輕視孫權,似乎對整個戰爭影響不是太大。但是他輕視陸遜,就容易折戟沉沙。陸遜也正是抓住了他這一點,騙得關羽放鬆了警惕,調走了荊州的大部分守軍,使得荊州空虛。孫權、呂蒙乘虛而入,輕易地就奪取了荊州。
關羽還輕視徐晃,在自己右臂有傷的情況下,還要去單挑徐晃,認為自己能夠斬了徐晃。關羽即使自己沒有受傷,也不見得就能斬了徐晃啊!關羽似乎總是覺得自己想殺誰就殺誰,別人都是泥塑木雕的,任他去取項上人頭。
第六、關羽沒有見好就收。
關羽如果在水淹七軍的時候,乘勝收兵,那麼荊州就不會丟失。關羽威震華夏,應該就此打住吧。為什麼呢?關羽的實力,能夠消滅曹魏嗎?這不是笑話嗎?曹魏多年的根基,地大物博、兵多將廣,豈是關羽一支部隊所能消滅得了的。
關羽對自己軍事力量的極限缺乏正確的評估和判斷。以他當時的力量,打贏一場戰役或者是打贏一場戰爭,還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消滅一個實力遠遠大於自己的國家,就是痴心妄想了。另外,關羽對於這場戰爭的底線也心中沒數。一旦被打敗怎麼辦?他沒有考慮。像諸葛亮,多次失敗,但是都做到了全師而退,並沒有傷筋動骨。
關羽打贏了襄樊之戰後,或者是水淹七軍後,勝利班師,然後挾大勝之勢,攫取戰利品,擴充軍力,整頓好荊州的防務。關羽就完全是另外一種結局,歷史也可能改寫。
關羽不見好就收,最後的失敗是必然的。他不可能同時打敗曹魏和孫吳兩個實力強大的集團。但是,關羽如果少犯點錯誤,安全撤退到西川還是大有希望的。
關羽犯的錯誤不少,但是這些錯誤其實都有一條主線把它們串連在一起。這條主線就是:
關羽的“唯我主義”。關羽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戰爭的成敗利鈍不是靠發揮大家群策群力,而是一切都自以為是、自作主張。這種做法成功了,就可以說成是勇於擔當,失敗了就是剛愎自用。俗話說得好:
“滿招損,謙受益。”關羽的“唯我主義”使他喪失了群眾基礎,陷入個人英雄主義的泥潭不能自拔。他總以為自己的一切都是對的;別人,無論是將領還是謀士還是士兵都必須唯命是從,所以他的失敗不可避免了。
我們一定要牢記:
人民群眾是汪洋大海;個人力量再大,也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所以,我們平時說話辦事,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都要充分考慮別人的存在,謙虛接受別人的批評,這樣才能少犯錯誤。如果我們可以不犯錯誤就更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