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妙招來翻車
-
2 # 嶽劍
歷史上說管仲的“三歸”,有多種解釋。
“三歸“最早出自《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我們取兩種:
一種是管仲娶有三房,即三個媳婦。
一種是“三歸”,三座高臺,供遊賞之用。“反坫”,堂屋兩柱間設有土臺,供放置酒器之用。“坫”,音diàn。。
我們來分析一下,那種比較適合當時的環境,第一種是娶三個老婆,在中國古代應該沒有什麼不合適,只要有錢,取多少個都沒有問題。
第二種解釋,根據孔子語境,我們得到管仲不”儉“,說明他很奢侈,有很多超標配置,而在禮樂崩塌的時代,而周朝是孔子認為的人與社會理想的狀態,是孔子有關他自己理想社會生活圖景。所以在他看來管仲的很多做法就是大不敬,管仲只是大夫,不應該享有周禮中規定只有諸侯才享有的三歸和反坫。所以第二種更為合理一些。
-
3 # 褚伯林11布衣
歷史上對此作出了不同解釋。《論語.八佾》中有云:“管氏有三歸。”郭嵩濤《釋三歸》中說:“此蓋《管子》九府輕重之法,當就管子書求之。《山至數》篇曰:‘則民之三有歸於上矣。’三歸之名,實本於此。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除此,還有其它說法,如婦人出嫁曰歸;三歸,是說管仲娶了三姓的女子,三個家庭。說管仲三歸之臺,以傷民(越份)。
-
4 # 探尋歷史奧秘
關於“三歸”兩字,各種典藉皆有記載,比如《晏子春秋》之“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勞齊國,身老,賞之以三歸,澤及子孫”,再如《論語·八佾》之“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還有《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等等。
對於三歸的解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三姓女說
這種說法源於包鹹,包鹹說“國君取三姓女,管仲亦取三姓女”,何晏在《論語集解》中也引此說“三歸,娶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後世亦有不少人引此說,大致有宋代邢昺的《論語註疏》,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唐初顏師古注《漢書》,南宋鮑彪注《戰國策》亦用此說。皇侃又有不同意見,他認為“管仲是齊大夫,而一娶三國九人,故云有‘三歸’也”。這種說法依據今仍不詳。
二、家產、采邑說
據《晏子春秋·雜(下)》記:“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勞齊國,身老,賞之以三歸,澤及子孫。”從“澤及子孫”來看,這裡的三歸是采邑之意,而《韓非子》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載:“仲相齊,曰:‘臣貴矣,然而臣貧。’桓公曰:‘使子有三歸之家。’……”在《韓非子》中,“三歸”從齊桓公在管仲老時賞賜變為了管仲索要,但此處“三歸”意與《晏子春秋》相近,為家產之意,這也與《論語·八佾》“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的“三歸”相吻合(從語意來看,孔子認為“三歸”為管仲不儉之證據),《史記》也認為“三歸”是富貴之意。
三、市租之說
郭嵩燾的《善書屋文集·卷一·釋三歸》中,考證為三歸為“市租”,其依據為《管子·山至數》中“則民之三有歸於上矣”,但是這裡“則民之三有歸於上矣”並不是市租之意,而是管仲教齊桓公利用放貸多收糧:這從上下文就可看出:“……某縣之壤廣若干,某縣之壤狹若干,則必積委幣,於是縣州里受公錢。泰秋,國谷去參之一,君下令謂郡、縣、屬大夫裡邑皆籍粟入若干。谷重一也,以藏於上者,國谷三分則二分在上矣。泰春,國谷倍重,數也。泰夏,賦谷以市櫎,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斂谷以幣。’民曰:‘無幣以谷。’則民之三有歸於上矣。……”,所以市租與“三歸”無關,而劉向的《說苑·尊賢》又有“桓公賜之市租”,但劉向這種說法至今不知出處,也只能算作孤證。
綜上所述,我認為“三歸”的意思是齊桓公賞賜給管仲的采邑或家產。
回覆列表
“三歸”之說出處甚多,依迄今所考據的典籍問世順序,戰國《論語》《韓非子》《晏子春秋》,秦漢《戰國策》,西漢《史記》《說苑》《禮記》,東漢《論衡》《風俗通義》,武億《群經義證》則在清朝了。晏嬰卒於前500年,孔子是年52歲,為同時代之晚輩,韓非子再晚出兩百餘年,故較為可信。古時所謂國家,諸侯封疆而有國,大夫封邑而有家。三歸,當指齊桓公饋賞三處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