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戰王聊歷史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句話,是譚嗣同先生對那些勸他離開的人說的。

    1898年9月初,光緒下詔譚嗣同等人參與維新派變法。9月底,慈禧太后發動兵變,廢除光緒皇帝,廢除新法。譚嗣同找袁世凱出兵,挽救變法。結果袁世凱向榮祿高密。慈禧太后下令捕殺維新派。譚嗣同等人被殺,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稱“戊戌六君子”。

    生在新社會的我,雖然不理解譚嗣同先生話。但是,我很欽佩這些為了革命犧牲自我的精神!譚嗣同為革命而死,這也是對滿清封建勢力的最後反抗。

    譚嗣同先生甘願為變法流血犧牲,以此來喚起民族覺醒,這很值得。他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我輩絕對不能忘記這些為了民族而犧牲的英雄。

    像譚嗣同先生一樣,為民族復興而犧牲的人,必將青史留名!

  • 2 # 我是一個小書蟲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近代思想家,政治家,詩人。

    譚嗣同,年少時博覽群書,胸懷大志,為人慷慨仗義,甲午戰爭後,思想受到衝擊,留意“西學”,後來參與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變法以失敗告終,譚嗣同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機會譚嗣同在變法過程中,有多次機會可以保全性命。

    譚嗣同的父親作為湖北巡撫,對局勢洞若觀火,多次勸譚嗣同退出變法,譚嗣同為了強國的夢想毫無妥協,堅持變法。

    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勸譚嗣同一起去日本,譚嗣同也堅決拒絕了,他對梁啟超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詩中的“去留肝膽兩崑崙”)。

    梁啟超跑到日本後,日本使館方面表示可以為譚嗣同提供保護,也被譚嗣同拒絕了,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以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比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刑場上的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三次拒絕了逃跑求生的機會,表達了對國家變法強盛的強烈願望,希望用自己的鮮血喚醒沉睡的雄獅。

    譚嗣同大丈夫,真男兒!

  • 3 # 羽戈

    戊戌政變爆發之後,譚嗣同不走不避,泰然赴死。對此,後世多有揣測與詮釋。我以為最可信的說法,出自梁啟超的弟弟梁啟勳。據其回憶,譚嗣同在日本使館與梁啟超訣別,列舉了四點寧死不逃的理由:

    “一、大概往後十年八年,國內沒有我們的立足之地。逃亡的話,我既不會講英語,又不會講粵語,而華僑多是廣東人,我的一切活動能力都會消失,成為廢料。二、我父親在官,我跑了,一定株連家屬。三,我有肺病,壽命不會很長了。四、世界史先例,政體轉變,無不流血,讓我來做個領頭人吧。你該逃生,我則待死。”

    這番話,應是梁啟超轉述,可視為準一手史料,其價值,不僅在全面(我們論譚嗣同之死,往往糾結於某一個原因,實則完全可以有好幾個原因),而且合乎情理。

    此前我們往往忽略了譚嗣同的個人尤其身體因素。他好任俠,善劍術,不過體質不佳,幼時重病(白喉病),“短死三日,仍更蘇”,由此得字“復生”。前面提到,他應徵北上之時,曾在武漢大病一場,“晦氣滿面,又內傷症已見,乾咳不能寐,肝氣橫烈”,不得不在父親的巡撫衙門休養十餘日,後因光緒電旨催促,只能不顧病體,毅然北行。抵京之後,病情加劇,畢永年《詭謀直紀》寫八月初一日(9月16日)見譚嗣同,有“譚又病劇,不能久談而出”之語,譚嗣同致畢永年信,亦有“因病不及送,見面徒增傷感”之語。從這些細節可知戊戌政變前後,譚嗣同猶在病中。他的病,據說是肺結核,這在當時是不治之症。故而他選擇一死,應有身體考量。

    梁啟勳說的第二點,可謂家庭考量。譚嗣同死後,其師劉人熙曾有哀詩云:“譚生意氣橫天下,不忍逋逃累老親。他日千秋傳世筆,董狐良史要分明。”意在提醒後人,譚嗣同之所以不逃,原因是不願連累其父譚繼洵。其實哪怕譚嗣同不逃,依然可能危及老父及家族,謀反畢竟是古代第一大罪,株連甚廣。是以譚嗣同在被捕之前,曾特地偽造家書,一說他模仿譚繼洵筆跡,趕製了七封父親痛斥兒子大逆不道的書信,一說“被捕時,正在作家書答其父譚繼洵,蓋為開脫其父罪責……”,竊以為後者更可信。另據劉善涵《譚壯飛獄中題壁詩》,譚嗣同在被捕前夕,把友朋書札統統焚燒,只留下譚繼洵督責一書,置於箱篋,被逮捕他的人搜走,呈給慈禧太后,慈禧讀後,怒氣稍平,對大臣們說:“湖北巡撫譚繼洵,原非平日不訓飭兒子者。”——這正是譚嗣同追求的效果。

    梁啟勳說的第四點,則是核心。這裡需要引出梁啟超《譚嗣同傳》中的兩個經典論斷。一是譚嗣同向梁啟超解釋何以寧死不逃:“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二是譚嗣同向日本志士解釋何以流血犧牲:“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必須指出,梁啟超所記載的譚嗣同之言,有傳聞和想象的成分,反映的是他的價值觀,未必是譚嗣同的價值觀。他說“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聖主即光緒,暗示譚嗣同為報答光緒的知遇之恩而死,從而為保皇大業加持。這則引起極大爭議。因為譚嗣同《仁學》曾談及古代的死節,言之鑿鑿:“止有死事的道理,決無死君的道理。”一個激烈反對君主專制的人,一個吶喊“一姓之興亡,渺渺乎小哉”的人,怎麼會為聖主效死呢?

    相比梁啟超的記載,還有一種修正的聲音。民國初年,黃鴻壽編《清史紀事本末》,寫譚嗣同寧死不逃一節,大抵襲自梁啟超,不過那句話被記作“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譚嗣同的孫女譚吟瑞《記祖父嗣同公二三事》一文記作“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啟”。“後起”與“後啟”,似可通假,替代“酬聖主”,立意則為之一變,更契合譚嗣同的思想與情懷。而且要注意,這句話講究對仗,與“圖將來”相對,“召後起”明顯勝於“酬聖主”。

    再說梁啟超的第二個論斷,強調譚嗣同為變法流血。這也未必是譚嗣同的本意。據《許姬傳七十年聞見錄》(許姬傳是徐致靖的外孫),譚嗣同被捕前一天,到徐致靖家吃飯,徐致靖問他作何打算,他用筷子在頭上敲了一下道:“小侄已經預備好這個了。變法、革命,都要流血,中國就從譚某開始。”如其所述,譚嗣同的流血,不僅為變法,還可能為革命。另如梁啟超的弟弟梁啟勳記載,譚嗣同說“世界史先例,政體轉變,無不流血……”所謂政體轉變的方式,亦非變法一種。

    由此再說譚嗣同死事。這個事,到底是什麼事業,什麼理念,什麼信仰?此刻我們反觀那句“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他期望的後起,指向改革還是革命呢?我傾向於後者。可以說他為改革而死,這是對失敗的一個總結,對過往的一個交代;然而他所試圖召喚的東西,則是革命。須知他的內心,本來嚮往革命,只是出於權變與妥協,並未把這條路堅持到底,因此他的一死,正有些懺悔與自證的意思。關於這段心史,最精彩的發掘,應是李敖小說《北京法源寺》,在書中,譚嗣同告誡從南方而來勸他逃亡的革命黨人,他願用一死提醒後人,改革當死,革命當生。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要說譚嗣同的死既是葬禮,也是生機,既是終結,也是開端。在他求仁得仁、快哉快哉的那一刻,改革的時代結束了,革命的時代開始了。

  • 4 # 籬譜齋滿覺隴桂花香

    譚嗣同是主謀,他也是六君子中家境最好的。他走掉朝廷就可能殺他全家。他沒走,朝廷敬他孝義,放過了他做巡撫的老父親。大孝子,雖然太激進了。袁世凱會聽他的主張麼?政變殺西太后,天下大亂。不是袁世凱背叛,袁世凱壓根就不同意他們這麼做。同朝為官,共同參與改革就是朋友,輕舉妄動,謀殺君長就是亂臣大逆。戊戌六君子害了光緒,掐滅了光緒中興的一絲火苗。康譚等人就象文革時的四人幫,皇帝身邊的紅人,其實毫無軍政根基,紙上談兵而已。慈禧太后沒有株連九族,也算大慈大悲了!同時也說明,她對所謂的戊戌變法很輕視,看做是小孩子淘氣的把戲,有什麼好株連的呢?

  • 5 # 荊州紅星

    譚當時說過,歷來變法總有人為之付出生命,,但清未變法之舉,,康有為先逃遁避禍,,,這場變法一場過場而己,,,譚對鴉片戰爭以來,凊每戰必輸,割地賠款越來越大,國運衰至己被各國分解,譚之死,告訴當局/,此次變法是認真的,想效法當年日本明治維新,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變化,,,既變化被阻,失敗。。把自己生命血祭刑場。喚醒全國。。不當逃兵,,,

  • 6 # 歷史吐槽機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深想起來可能牽扯很多,老朽一家之見是我們先得搞清楚譚嗣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維新派,這是他決定赴死是否有意義的關鍵所在。如果他如當時康梁一般的純粹維新派,個人覺得他的死毫無意義,因為確實只有儲存有用之身,才能有繼續變法的希望。而且他們在逃亡在外,光緒皇帝反而可能更安全,迫於外部壓力,保守派未必敢直接殺害光緒。

    那麼譚嗣同真的是維新派嗎?我個人的看法即是也不是。譚嗣同是那個時代典型的迷茫者,救國救民的志向不會改變,但到底用什麼手段卻很迷茫。在維新派裡他是激進分子,曾經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反清書籍向學生髮放。這樣宣揚民族意識的書籍,是革命派才會主動傳播的。但他又不是純粹的革命派,1898年光緒詔其入京,他也欣然前往,不符合革命派推翻重建的特徵。

    其實對於譚嗣同這是很正常的,那一代的的目標是救國救民,維新也好,革命也罷,都是手段而已。如果維新能夠成功,就可以避免革命造成的巨大社會破壞,何樂而不為呢?換言之,在1898年之前,譚嗣同的思想是維新和革命之間搖擺,沒有一定的傾向,對於譚嗣同來說這兩者區別不大。

    但是現實潑了譚嗣同一盆冷水,變法失敗了,對於康有為等純粹維新派來說無非是再找機會捲土重來。但對於譚嗣同來說這一切的意義是不同的,他開始隱約明白在中國維新這條路是走不通的,那麼剩下的就只剩下革命。所以他才會不顧一切的鼓動袁世凱起兵,這其實已經是革命派的手段,也就是說譚嗣同的思想或者手段最終還是回到了革命派的行列。

    那麼他的赴死才有了真正的意義,他要用自己的死來警示後來者,維新變法之路是走不通的。他所說的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其實是在說只有流血犧牲才能救國圖強,不要再幻想付出很少的代價就能成功,妄想即不造成社會破壞又要強國富民是一條死路而已。後來懷著救國之志的青年們也果然大多放棄了維新之路,轉而選擇流血革命。

  • 7 # 昌國7504

    1898年的“戊戌變法”己經過去120年了,這次變法震驚了晚清朝野,牽動了各方神經,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變革運動。

    1898年的“戊戌變法”,應該從1895年甲午海戰中方失敗後,即將簽定的“馬關條約”前的“公車上書”開始。當時康有為聯合各省上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向都察院投遞“上皇帝書”,反對“馬關條約”,提倡變法;史稱“公車上書”。

    1898年初光緒皇帝實行變法,“百日維新”後因康有為等變法激進,遇頑固派百般阻撓變法,加之用錯袁世凱,袁世凱加油添醋的透過榮祿向慈禧太后告密;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大抓變法人士,宣告“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等變法六君子在菜市口就義,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有人通知他快跑,他不走,而且還說了一句令後世很多人動容的傳世名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死時年僅34歲。譚嗣同的父親是清朝巡撫,就憑譚嗣同的這句就義名言,也名垂青史了。譚嗣同的這句話,實際上也回答了“悟空問答”的提問了。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出現了很多動人的,感人的,令人終身難忘的史實,史蹟,史情,史詩;為後人提供了大量的認知及研判,也是我輩應該認真學習及好好總結的歷史經驗。

  • 8 # 中國燃水能源曾凱

    問題是:在今天我們的世界裡,應該怎樣去作一個清醒的人!今天我們的世界裡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歸根結底與一百多年前又有了很多相似之處……其實改革也是一場夢……?不!應該是:革命尚未成功……

  • 9 # 大道有李

    最主要的原因是譚嗣同的理想主義和一廂情願。

    譚嗣同是個空有一腔愛國熱情,但是毫無政治經驗的人。為了營救光緒,譚嗣同拿著矯詔去找袁世凱,讓他帶兵圍頤和園,控制慈禧。這一想法太幼稚。先不說袁世凱會不會這麼做,光憑袁世凱的軍事實力就完全做不到這點。袁世凱的部隊只有七千人,但是北京城的駐軍有十幾萬。這七千人,既要圍困頤和園,又要控制北京城,根本就做不到。所以,從這點來說,譚嗣同空有一腔報國之心,但完全沒有政治經驗。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紛紛化妝在外華人的協助下逃跑,但譚嗣同沒有這樣做。按照歷史中的說法,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這意思就是說,要用自己的頸中鮮血去喚醒華人的意識,從而推動變法,推動國家的改革。

    我只能說:太過迂腐。魯迅先生的小說寫得非常好,革命者的鮮血根本就不會喚醒民眾的覺醒,只能拿去做人血饅頭治病。所以,譚嗣同的死就是空留一腔熱忱,而死得毫無意義。

  • 10 # 使用者105069433275

    我來談下自己的看法,我想主要的原因有兩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譚嗣同的家族。因為自己父親在清朝做官,如果自己貿然逃走,可能會惹怒清朝的頑固統治階級將他的家族滿門抄斬。他當時的考慮應該是,自己留下來,或許還能不牽連到自己的親人,但是如果就這麼輕易的離開了,那麼他家族的人一定會受他的牽連。因為當時袁世凱、榮祿等人已經向慈禧太后出賣了他們。所以譚嗣同最終為了家人,朋友不受到拖累,最終選擇自己去送死。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譚嗣同的那顆愛國之心了吧。譚嗣同從小就飽受書籍薰陶,看到中國岌岌可危,被列強欺壓,譚嗣同於心不忍,他想為國家做點事情,他想讓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好。正如他在被處死時高喊的:“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更是表達出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理想的一種無奈。確實,譚嗣同是一個壯士,他甘願為國家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時他也是一個對家人、對朋友十分負責的人。總之他這個人有度量、有責任心、還有能力。想想我們今天祖國昌盛,我們卻不能忘記這些先輩們的愛國情懷啊。我們要銘記歷史,銘記他們的情懷,以一顆赤子之心去報答我們的祖國。

  • 11 # 回首往事不能如煙

    譚嗣同(1865年——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壯麗詩句。戊戌變法中的領導人,看到西方列強踐踏中國,百姓生活水生火熱,民不聊生,內心感觸頗深,希望透過維新變法拯救中國。由於變法觸動慈禧太后為首的利益集團,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維新變法失敗了。但是譚嗣同維新的決心還在,精神還在。他說,古往變法哪次沒有流血犧牲才能成功,今天變法失敗了,我做第一個人,希望透過此舉,激勵後面的人繼續變法圖強救中國。當死亡來臨時,留下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壯語。希望後面有千千萬萬的這樣的人來救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主婦,主管孩子學習,想出去工作,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