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文學課堂

    河洛人(福佬人)是福建省移居來臺之移民的後代,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兩大支。[1]是近四百年來由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來臺之移民的後代,也是現在通稱的「臺灣四大族群」裡面人數最多的一個族群。

    鶴佬人,是近四百年來由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來臺之移民的後代,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兩大支。在移民初期,漳、泉之間時有械鬥,都自稱為“本省人”、“福佬人”、或“臺灣人”(王明珂 1994,254;張德水 1992,21),不再區分漳泉。在習慣上,Hokloh自稱為“臺灣人”,客家精英往往認為這個語彙太具擴張性。一般的客家人則是將Hokloh稱之為“Ho̍k-lo-ngin”,漢字偶爾根據客語音寫“學佬”或“學老人”。在過去,臺灣官方喜歡用“閩南人”或“河洛人”來稱呼這個族群,帶有源自中國的弦外之音。本文追隨施正鋒(1997,99)的用法,將Ho-lo的漢字以較為中性的“鶴佬人”來表示,借其音而不計較其義。

  • 2 # 雲衫

    福佬人

    又稱為閩南人、Holo人(鶴佬人、河洛人),主要是在清朝時期,由福建省南部遷移而來。又根據原居地,有漳州福佬人、泉州福佬人之分。目前為臺灣四大族群人數最多的族群。語言以閩南語為主。

  • 3 # 1吃貨

    閩南的福佬人在福建和臺灣被稱之為“閩南人”,一般認為這是有福建佬轉行而來的,但有的人認為“福佬”一詞與“河洛”有關,河洛二水之名,其實在古都洛陽一帶 ,從西晉永嘉之亂到五代中原大亂,中原漢族大批遷移到福建,他們從河洛地區帶來的語言沉澱在福建形成了閩南話,亦稱“河洛話”,音轉為“福佬”話,故“福佬”並非“福建佬”,而是講“河洛”(福佬)話的人之意。

  • 4 # 玉壺光轉

    比較二則同出於宋人之筆的描述,陳一新《跋贍學田碑》中言汀州“閩有八郡,汀鄰五嶺,然風聲氣息頗類中州。”而劉克莊《木綿鋪》中言漳州“風煙絕不類中州”。可見在宋人眼中汀、漳二州雖境土相連,但方言文化迥然不同的現象已十分明顯,汀州客民類中州,而閩南漳民卻和中原有明顯差異。早在唐代《泉州刺桐花詠兼呈趙使君》“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可見直到唐代閩南泉州還有大量閩越人。

    南宋時期贛州、汀州大量人口向廣東遷徙《方輿勝覧·卷三十六·梅州圖經》“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借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農田,而田每以人力不給廢。”可知梅州的汀、贛客民僑寓之多,而對旁邊使用閩方言的潮州《方輿勝覽》則描述為“潮州夷獠遂生”。

    而廣西東南成為宋代客家移民遷入的主要地區,南宋為躲避戰亂遷入嶺南西部的移民很多。《輿地紀勝》“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這些移民包括來自中原地區計程車大夫亦包括大量的普通客家人,他們是較早遷入廣西東南的客家移民。《容縣誌》“宋南渡後,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禮度並同中州。”而《南齊書·州郡志》“廣州,鎮南海....而狸獠猥雜。”直到南宋《輿地紀勝.卷八十九.廣州風俗形勢》“逖彼番禺,去都萬里,境接群蠻,地居海淞”可見嶺南不同族群間方言文化等差異很早就已經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夥說說,現在社會是拍馬屁的多,還是不拍馬屁的多,拍馬屁的能活,不怕馬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