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好的理財筆記

    讀完《股票作手回憶錄》之後,我最大的感想在於:想要在股票市場盈利,就別像個正常人那樣去炒股。

    01 高智商≠高收益

    很多人以為,高智商高學歷就能在股市賺錢,事實真的如此嗎?大科學家牛頓可以算是世界上頂尖聰明的人了,但是他在股市裡的表現“慘不忍睹”。

    1720年,英國股市迎來了多年難得一見的“牛市”,股民們紛紛跑步進場,深怕落於人後,錯過了暴富的機會,這其中也有大科學家牛頓。

    他拿出了7000英鎊投資股票,在牛市中,這筆錢很快翻倍。作為超級理科生,此時的牛頓保持了極度的理智,將14000英鎊落袋為安。

    然而,人性是貪婪的,和大多數人一樣,看著股市繼續狂飆突進,賺到快錢的牛頓坐不住了。

    1720年4月,被貪念充斥頭腦,想著“一夜暴富”的牛頓,再次籌資入市,買入了當時最熱、漲幅最大的股票之一:英國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的股票。

    沒想到,他的財富夢快速觸礁,牛頓滿倉不久,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泡沫公司法》,英國南海公司首當其衝受到波及,股價快速掉頭下跌。

    結果,牛頓的資產快速縮水,最終不得不在股價腰斬之時,斬倉離場,虧損額度超過2萬英鎊(相當於現在幾千萬人民幣),並且說出那句名言:“我能算準天體的執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無數例項說明,決定一個人投資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不是智商,而是心理。想要決勝股市,必須克服貪婪、恐懼、無知這些人性固有的弱點。利弗莫爾甚至說,一個正常人進入股市,本身就是個錯誤。

    02 人性,是最難克服的“投資障礙”。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主角利弗莫爾曾經是市場的寵兒,他從14歲拿著5美金入市,一路高歌凱旋,在那個年代一度資產過1億美元。

    在他看來,股市的一大生存守則就是,與自己為敵,克服人性的弱點,不要像普通人一樣,想著“天上掉餡餅”,而應該保持獨立思考,控制情緒,而非被情緒控制。

    然而,利弗莫爾的下場依舊是悲愴的,他最終沒能成為那個“戰勝自己的人”。

    1929年,大賺1億美元之後,他再度像普通人一樣變得過於自信,違背了自己的交易原則,甚至妄想控制市場,最終導致財富蒸發,甚至在5年後落到破產境地。

    人性是極難克服的,哪怕你自信自己看透了人性。正所謂知易行難,哪怕是熟知市場生存法則的大作手,也一次次敗給了股市與人性,敗給了貪婪與恐懼,又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

    03 “股票作手”的思想,永不過時。

    《股票作手回憶錄》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頗深,“華爾街從來沒有新鮮事,因為人性永不變”。

    2022年的開年,市場接連3天大幅下挫,不少投資人如驚弓之鳥,四處逃竄,然而,你冷靜想一想,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呢?

    疫情之下,A股市場越來越變成“情緒市場”,貪婪與恐懼的情緒,不斷放大市場上揚或者下挫的幅度,然而,真正理解市場的你,是否問過自己:情況有這麼糟糕嗎?或者,情況真的有這麼樂觀嗎?

    在我看來,在劇烈波動的市場裡,在情緒的操控下,跟漲、殺跌,是很難平穩從股市中獲取收益的。於是,深知與人性作戰困難,也深知自己是普通人的我,選擇關閉支付寶,儘量不要頻繁關注基金淨值的變化,不要在情緒中做出任何草率的決策。

    2022年,沒有那麼好,大機率也不會那麼糟,我們放下對短期漲跌的執著,反而更有可能克服人性弱點,取得市場大趨勢的收益。

    在這個時間節點,我一再翻閱《股票作手回憶錄》,20世紀初的美國股市和當前的A股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當時的人們與現在的亦是如此。

    老話說,讀史使人明智,希望你也能從巴菲特都奉為經典的《股票作手回憶錄》中,汲取更多養分,真正成為財富的朋友。

  • 2 # 麥哲倫講投資

    給我最大的收穫兩點:一、技術分析根本沒用,大起大落,都是在賭桌上數錢,最後拿不走的;二、投資炒的就是心態,心態可能佔比60%,剩下的40%才是知識和經驗,但是心態全靠知識和經驗積累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會對今年中高考的考試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