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道彎彎輕鬆

    回答這個問題

    萬世師表—孔子

    最崇拜的是孔子,從古至今,被後人所敬仰:孔子和他的思想。

    孔子何許人也,在時光過去了2500多年之後,人們還在吟誦著他關於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格言?夫子人歟,神歟,21世紀的今天,世界還在尋找著他關於“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偉大智慧?端坐在大成殿裡的孔子塑像頭戴古代皇帝的十二旒袞冕,身著袍服,手捧鎮圭,面容溫和中透嚴厲,威武而不猛浪。那不是真正的孔子,而是被歷代統治者冊封的大成至聖文宣王。時間還早,讓我們先到城南的沂河邊,用孔子當年“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沂河水洗把臉,拂去歷史的塵埃,走近春秋時代的孔子吧。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自敘“十五而志於學”,自十五歲起開始明確了自己學習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統地從事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學習。他學無常師,據說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好學而不厭,鄉人都贊其“博學”。“三十而立”,自三十歲開始獨立地參加社會政治生活,並且創辦了私學,收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脩”(乾肉)的,都收為學生。顏淵、子路、冉伯牛、子貢、冉有等就是孔子較早的一批弟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招收學生的教育家。私學的創設,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當時學術文化的下移,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發展。

    五十歲以後,孔子踏上了從政的道路。他曾在魯國擔任過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建築)、司寇(主管司法刑獄)、相事(以相禮資格參加當時的國君會議)等。五十五歲時,因與當政者季桓子的政見不合,孔子棄官出走,帶著其弟子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在諸侯面前遊說,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可結果是處處碰壁,顛沛流離而不得其志。

    十四年周遊列國的漂泊生涯之後,孔子重又回到了魯國,魯哀公和季康子尊稱他為“國老”,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起用。孔子晚年從事教育活動之外,潛心於整理文化典籍,刪《詩》、《書》,定《禮》、《樂》,贊《易象》,修《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孔子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作為古老中國的精神領袖與思想聖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文化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孔子的思想已沉澱為華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並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對於孔于思想核心的問題,學術界眾說紛紜。簡言之,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與“和”。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

    “和”的主張是“和為貴”、“和而不同”。孔子所謂的志於道(和),據於德(中),依於仁(仁、禮),是把握其思想核心的關鍵。從“和”與“仁”、“禮”、“中”四大範疇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看,“和”是最高理想,“中”是達到“和”的方法,“仁”、“禮”是“和”的表現形式。從“和”與“仁”、“禮”、“中”之間的相互關係看,“和”能夠一貫到底,貫通於“中”、“仁”、“禮”,使四大範疇合而為一。從“和”這一重要範疇本身的內涵看,“和”是指哲學化了的和諧觀,是孔子思想的終極觀點。他認為要實現仁和禮,必須遵循中庸之道。

    此外,孔子的思想還有“忠恕”、“孝悌”、“天命”等等,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孔子思想的理解,千萬人心中,就有千萬個孔子。2000多年來,孔子被追諡為“文聖尼父”、“鄒國公”、“先師尼父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先師”、“萬世師表”等等。孔子思想不僅成為歷代統治者安邦治國的正統思想, 對中國的哲學、倫理學、社會政治理論、教育學、歷史學、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等等都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對於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地位,對於當今的世界和平和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孔子的思想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不僅屬於過去,也屬於現在,而且指向未來。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譽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黃金法則”,鐫刻於聯合國總部大廳。

    孔子的思想是立德立教之本,是萬世之師表,千年孔子萬世之尊。我們應為有孔子感到驕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的新冠病例如果超過20萬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