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億家講壇
-
2 # 長得快韭菜
我並不覺得中國製造業處於管理紅利階段。更多的處於政策紅利階段。製造業的核心還是要創新搞發展。但是很多的技術壁壘並不是說說就能突破的。尤其是很多核心關鍵技術。即使突破了對方,還有專利問題限制。所以還任重道遠。想形成一個一體化的階段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到現如今為止,至少我們市面上的訊息看下來並沒有很受影響。但是誰也不能保證下一秒是不是就會出現。或者我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問題的出現。不要盲目投資。多觀望一段時間,寧願不掙錢也不要虧錢。
-
3 # 極致的簡單
中國製造業的真正紅利有兩個,一個是過去沒有、現在有的擴充套件紅利,一個是發達國家有但它們產業遷移的外溢紅利。中國全門類的製造業是與發達國家強調科技創新,捨棄加工廠雞肋的戰略邏輯一一對應的;這一點最可怕的地方,是它類似於某種精神鴉片,或者讓中國企業無法擺脫製造業魔咒。
這種時候說什麼管理紅利,我沒聽懂?你覺得比亞迪對抗特斯拉,靠的是管理嗎?中中國產汽車與合資車競爭,靠的是管理嗎?白酒企業,靠管理嗎?
管理沒有紅利,管理是捨本逐末的不可能的任務;何況中國製造業最不擅長的恐怕就是管理。
當然,如果說人話,中國製造業的所謂管理,可以簡單理解為無限制的產能擴充套件和價格戰。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製造業的行業領袖,通常不是因為它的技術有多強,而是它的規模有多大;我們可以從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來感受這一點。
通用裝置和專用裝置領域,我們很難找出像樣的企業,汽車製造集體淪陷,資源型企業沒有亮點,手機制造算是非常不錯的部門,主要依賴於5G帶來的產品更替;醫藥還沒有真正的化工龍頭,新能源有大企業,但大企業的優勢不是管理,而是新能源市場本身的推動。
總之我認為,企業不去搞科技創新而去搞管理創新,不去尋找高附加值而是畫地為牢,恐怕會被時代所淘汰,就像日本企業一樣。
-
4 # 戰狼之利刃出鞘
管理紅利時代來臨
我們這裡說的“管理紅利”是指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透過管理水平提升而獲得的企業效率提升。當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大企業從無到有,且規模不斷擴張,管理方式從粗放向精益轉型的時期,企業的效率能夠得到快速提升,國家整體經濟也將得益於管理紅利而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在現代戰略管理理論的奠基人錢德勒等人研究的大企業發展史中可以看到,大企業的形成通常經歷了從生產規模的投資,到對上游資源及下游市場的控制,再到組織架構轉型這三個發展階段。其中,大企業組織架構的轉型,在美國1880年代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基本完成,並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透過諮詢公司引入歐洲。到1960年代,西方大型跨國企業基本完成了向現代企業管理組織方式的轉型,形成了現代跨國企業的基本管理框架。在這一歷史階段,企業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各國經濟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
可以預見,中國經濟也會經歷這樣一條曲線。過去十五年,中國企業的規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0年,中國五百強企業中,即使是排在最後一位的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年營業收入也達到了142億元;而排在第一位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則超過了1.9萬億元。企業所涉及的業務領域和地域也隨之擴大。令人遺憾的是,企業規模的增長並未帶來明顯的績效提升。(參見副欄“中國上市百強公司與美國上市百強公司利潤率對比”)從副欄中可以看出,中國上市百強公司(如果不將利潤奇高的銀行包括在內)與美國上市百強公司的利潤率存在巨大的鴻溝。而帶來這種差異的,正是雙方管理水平的顯著落差。
我們可以這樣做一個假設:如果中國上市公司透過提升管理水平,平均增加一個百分點的贏利,以2011年中國五百強企業總營業額36萬億計,贏利總額就將淨增3,600億。這就是管理紅利的誘人之處。
那麼,企業規模做大之後,如何能夠實現管理紅利?答案很簡單。實現管理紅利的基本途徑有三條:第一,企業透過明確戰略方向收穫管理紅利;第二,企業透過最佳化組織架構和管控方式收穫管理紅利;第三,企業透過引入最佳管理實踐收穫管理紅利。
戰略方向紅利指的是企業透過明確戰略發展方向,聚焦企業資源投入帶來的管理紅利。過去十五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面對大量的市場機會和賺快錢的市場誘惑,許多原來主營業務清晰的私營企業開始走上盲目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導致發展戰略模糊,資源分散。江浙一帶的私營企業,大多從原有主營業務轉向介入房地產開發、私募股權投資等。
不光民營企業有戰略方向不明確的問題,國有企業也是如此。由於歷史原因或行政整合的原因,國有資產管理方式的轉變導致國有企業涉及的業務領域混亂,各業務市場表現參差不齊。
與此同時,中國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對各個市場資源投入及專業能力的要求都日益提升。一旦面臨市場競爭,一個多元化的集團往往不如一個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專業化公司有優勢。明確了戰略方向,就能聚焦資源,從而創造價值。
-
5 # 智慧機械雲
個人覺得中國製造業想要品牌崛起,首先需要在思想觀念上有所改變,突破原有的只做代工生產思維,我們來看一下,現在南方的代加工企業,許多國內外知名品牌產品都是從這些工廠生產出來,銷往國內外市場,這已經說明了製造業有足夠的生產實力,可以生產出好的產品。
但是由於自身缺少品牌建設的意識,缺少品牌發展的觀念,以及國內人工成本上長,代工成本提升,以至於很多知名品牌代工業務輾轉越南等地。更使得製造業陷入了訂單馬上減少,工廠進入舉步維艱的發展境地。
因此對於中國製造業業來說,轉變代加工思維,樹立品牌意識,走正向研發道路,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名族品牌,看到了自身發展的瓶頸已經逐步走上品牌發展的路線,這是非常明智的開端。
所以我們不要想著什麼企業東南飛就害怕,感覺我們沒有了優勢。我們要知道,目前中國的製造業水平達到一定水平,我們的人力硬體軟體等都在一定水準之上,也就事說,飛往東南的企業可以做的,我們能做,飛往東南的企業不能做的我們還能做,現在就是我們如何將飛走的企業不能做的東西做的更好,才是我們最該關心的。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來填補各種成本的上升。
正所謂製造業發展雖然面臨了挑戰,但是反過來也是機遇,既然我們可以生產出國內外知名品牌要求代工的質量產品,為什麼我們不能打造自主品牌呢,幹嘛要把生存發展寄託在其他品牌代工的模式上,所以強烈建議製造業企業在維護正常生產的情況下,迅速拓展自主品牌才是長久之計。
製造業企業想要品牌發展,思維上必須有所突破,走打造自主品牌的道路。企業可透過品牌策劃,品牌形象包裝設計等方面,再進行有效的品牌營銷傳播,迅速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從而幫助自身企業從此走上品牌發展的路線。這才是製造業品牌崛起的重中之重。
回覆列表
站在當前時點,製造業盈利能力中週期修復仍未被市場充分認知。當前中國製造業處在類似於日本20世紀70年製造業崛起的關鍵時刻:重工業發展為製造業提供了資本積累和轉型基礎,在政策扶持和經濟結構性轉型需求下,高階製造業精密製造替代傳統粗放製造。在經濟增速換擋期成為一個增長點。同時,製造業行業在1975年至1985年日本股票市場領跑,站在日本肩膀上看,當前中國製造業在“時代紅利”+“內生改善”共同作用下,處在中週期復興之路上,是當前資本市場最應該關注的方向。
政策紅利疊加內生增長,投資製造正當時:(1)製造業是資金“脫虛入實”最直接受益方: 金融工作會議為未來五年“脫虛入實”定調,槓桿轉移的大背景下,政策引導導流動性二次分配不斷往以民間投資為主的製造業傾斜(2)中國製造業處在內生性修復的初級階段:製造業在經過多年投資增速下滑後,處在償付債務週期尾聲+產能週期拐點。本輪以固定資產週轉率衡量的產能利用率上行,體現了供需關係改善,表現為價格水平的上升和企業盈利能力見底回升,製造業盈利能力在行業集中度上升的背景下持續性增強。
1975-1985年間,日本漲幅居前的板塊是通訊裝置製造業、精密裝置製造業、電子裝置製造業等高新技術製造業,其中電氣應用、運輸裝置、資訊通訊、機械裝備、有色金屬和精密儀器的月度漲跌幅均超過日經指數的月度漲跌幅,與製造業重點發展的子行業相對應。戴康建議關注機械:伊之密、大冷股份,電新:國軒高科、創新股份、杉杉股份,通訊:中興通訊、中際裝備、海能達、亨通光電,汽車:銀輪股份、威孚高科,醫藥:長春高新、通化東寶,電子:勁勝智慧、中茵股份。 來源 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