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醫明妃傳》中的譚允賢,其原型是明代無錫名醫談允賢,她是史上少有的有著作傳世的女醫。歷史上的談大夫與劇中的明妃譚允賢差距很大,甚至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
談氏乃無錫醫學世家,其源流可追溯但談允賢的曾祖父,因為名字未流傳下來,姑且稱為談某。他入贅在無錫名醫黃遇仙家,從而學習醫術,並踏上行醫治病的道路。
談某的兒子談復繼承了家傳,後又娶妻茹氏。二人都精通醫術,雖家境貧寒,卻有一片濟世活人的善心,對貧寒者免費治病送藥,受到了當地百姓的尊敬。
談復有兒子談經,談綱。二子自幼讀書,並未繼承父母的醫術。
談經於天順四年中進士,後官至戶部主事。談綱後來也中進士,先後擔任過南京刑部主事和任萊州郡守等官職。談允賢正是談綱長女,出生於天順五年。此時代宗朱祁鈺早已死去,而英宗朱祁鎮則在允賢三歲時駕崩,允賢還有個弟弟叫談一鳳。
電視劇中的譚允賢與朱祁鎮,朱祁鈺兩兄弟有很狗血的戀情。但歷史上他們根本不是同時代人。
談綱任刑部主事時,將父母接到任上奉養,此時允賢只是個懵懂孩童。談復因兩個兒子都做官,無人繼承醫學,大為嘆息。見孫女聰慧機靈,便讓她放棄女紅而學醫術,好繼續談氏醫道。
祖母茹氏是談允賢主要的老師,她常親自指導孫女讀醫書。談允賢受到祖父母刻意栽培,故此到出嫁時已熟讀了各類藥書和醫學理論,但一直沒有獲得實踐治病的機會。
她嫁給了同鄉楊氏,故此文獻上又稱她為“楊談氏”或“楊孺人”。
談允賢患有血氣衰弱之症,為丈夫生下兒女後身體更加差。她想到自己從小熟讀的醫書,便試著自己開藥調理,但她毫無實踐經驗,故此收效甚微,最後還是祖母茹氏為她調治,才漸漸康復。
這一階段,談允賢透過自己的身體感受來驗證此前所學的理論,逐漸由理論走入實踐中,為今後成為名醫打下重要基礎。
祖母過世時,將一生行醫的經驗和所用醫具都交給了孫女。允賢傷心過度,舊病復發,臥床不起七個月。母親錢氏以為女兒也不行了,傷心的要為她準備後世。
但談允賢卻在昏迷中做了個神奇的夢:
昏迷中夢太宜人謂妾曰:“汝病不死,方在某書幾卷中。依法治之,不日可愈。汝壽七十有三,行當大吾術,以濟人宜母。”
——《女醫雜言·序》
老祖母在夢中告訴允賢治病的藥方在某部醫書第幾卷中,並叮囑她此後一定要光大其術。
談允賢按照夢中所示,果然找到藥方,徹底治好了自己的疾病,從此更加用功鑽研醫道。當時許多女人生病不好意思找男醫生診治,紛紛來找允賢。她透過自己多年患病經驗,並結合醫書理論,往往藥到病除,名聲逐漸大起來。
這一時期,談允賢完成了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成為名副其實的女醫。
相知女流眷屬,不屑以男治者,絡繹而來,往往獲奇效。
談允賢行醫數十年,慕名求治者不計其數,終於名震四方。
因祖母曾在夢中告訴她壽數七十三歲,故此談允賢在五十歲時將自己的行醫經驗和案例編撰成書,完成祖母的囑咐,光大其術:
謹以平日見授於太宜人及所自得者,撰次數條,名曰《女醫雜言》。
正德六年,談允賢的兒子楊濂將手稿抄寫付梓,正式刊行。
《女醫雜言》採用回憶的方式記錄了三十一則真實醫案,涵蓋了內、外、婦、兒各科病證,對治療方法和藥物也做了詳細記載。該書流傳後世,為醫家所稱道。記錄的患者皆為女性,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很難得的,也彌補了古代醫學中重男不重女的缺陷。
談大夫並未在七十三歲時去世,而是一直了九十六歲。她晚年醫術更是神奇,被人稱為“女扁鵲”。
楊孺人以女醫名邑中,壽終九十有六。生平治人不可以數計。餘在齠齔,目睹其療婦人病,應手如脫,不稱女中盧扁哉!
——《女醫雜言·跋》
談大夫雖治人無數,但兒子卻英年早逝,孫兒楊喬復也受案件牽連慘遭誅殺。談允賢傷心過度,再也無心整理醫案。
嘉靖三十五年,談代夫溘然長逝,結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歷史上談允賢是民間女醫,與帝王貴胄毫無交集。她有著那個時代普通女性的煩惱和無奈,然而在平凡的人生中,談代夫卻透過行醫治病擁有了不平凡的一生。
這樣一位偉大的平民女醫,本有許多可以發掘和講述的故事。可惜在如今崇拜權貴,熱衷緋聞的影視界大環境中,談大夫這樣的民間女醫自然不討喜。所以,《明妃傳》便塑造了一個與帝王談戀愛,劇情與史實嚴重偏離的明妃譚允賢。
《明妃傳》給我的感覺,是為了對標南韓的《大長今》而創作的,服化道雖讓人眼前一亮,的確稱得上是近年難得的還原明代服飾的作品,然而劇情也的確太扯淡。
只有某天,文藝界再次崇尚和讚美平民大眾時,談大夫的一生才有機會被搬上熒幕吧!
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遠……
《女醫明妃傳》中的譚允賢,其原型是明代無錫名醫談允賢,她是史上少有的有著作傳世的女醫。歷史上的談大夫與劇中的明妃譚允賢差距很大,甚至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
一,醫學世家談氏乃無錫醫學世家,其源流可追溯但談允賢的曾祖父,因為名字未流傳下來,姑且稱為談某。他入贅在無錫名醫黃遇仙家,從而學習醫術,並踏上行醫治病的道路。
談某的兒子談復繼承了家傳,後又娶妻茹氏。二人都精通醫術,雖家境貧寒,卻有一片濟世活人的善心,對貧寒者免費治病送藥,受到了當地百姓的尊敬。
談復有兒子談經,談綱。二子自幼讀書,並未繼承父母的醫術。
談經於天順四年中進士,後官至戶部主事。談綱後來也中進士,先後擔任過南京刑部主事和任萊州郡守等官職。談允賢正是談綱長女,出生於天順五年。此時代宗朱祁鈺早已死去,而英宗朱祁鎮則在允賢三歲時駕崩,允賢還有個弟弟叫談一鳳。
電視劇中的譚允賢與朱祁鎮,朱祁鈺兩兄弟有很狗血的戀情。但歷史上他們根本不是同時代人。
二,學醫之路談綱任刑部主事時,將父母接到任上奉養,此時允賢只是個懵懂孩童。談復因兩個兒子都做官,無人繼承醫學,大為嘆息。見孫女聰慧機靈,便讓她放棄女紅而學醫術,好繼續談氏醫道。
祖母茹氏是談允賢主要的老師,她常親自指導孫女讀醫書。談允賢受到祖父母刻意栽培,故此到出嫁時已熟讀了各類藥書和醫學理論,但一直沒有獲得實踐治病的機會。
她嫁給了同鄉楊氏,故此文獻上又稱她為“楊談氏”或“楊孺人”。
談允賢患有血氣衰弱之症,為丈夫生下兒女後身體更加差。她想到自己從小熟讀的醫書,便試著自己開藥調理,但她毫無實踐經驗,故此收效甚微,最後還是祖母茹氏為她調治,才漸漸康復。
這一階段,談允賢透過自己的身體感受來驗證此前所學的理論,逐漸由理論走入實踐中,為今後成為名醫打下重要基礎。
祖母過世時,將一生行醫的經驗和所用醫具都交給了孫女。允賢傷心過度,舊病復發,臥床不起七個月。母親錢氏以為女兒也不行了,傷心的要為她準備後世。
但談允賢卻在昏迷中做了個神奇的夢:
昏迷中夢太宜人謂妾曰:“汝病不死,方在某書幾卷中。依法治之,不日可愈。汝壽七十有三,行當大吾術,以濟人宜母。”
——《女醫雜言·序》
老祖母在夢中告訴允賢治病的藥方在某部醫書第幾卷中,並叮囑她此後一定要光大其術。
談允賢按照夢中所示,果然找到藥方,徹底治好了自己的疾病,從此更加用功鑽研醫道。當時許多女人生病不好意思找男醫生診治,紛紛來找允賢。她透過自己多年患病經驗,並結合醫書理論,往往藥到病除,名聲逐漸大起來。
這一時期,談允賢完成了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成為名副其實的女醫。
相知女流眷屬,不屑以男治者,絡繹而來,往往獲奇效。
三,著作傳世談允賢行醫數十年,慕名求治者不計其數,終於名震四方。
因祖母曾在夢中告訴她壽數七十三歲,故此談允賢在五十歲時將自己的行醫經驗和案例編撰成書,完成祖母的囑咐,光大其術:
謹以平日見授於太宜人及所自得者,撰次數條,名曰《女醫雜言》。
正德六年,談允賢的兒子楊濂將手稿抄寫付梓,正式刊行。
《女醫雜言》採用回憶的方式記錄了三十一則真實醫案,涵蓋了內、外、婦、兒各科病證,對治療方法和藥物也做了詳細記載。該書流傳後世,為醫家所稱道。記錄的患者皆為女性,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很難得的,也彌補了古代醫學中重男不重女的缺陷。
談大夫並未在七十三歲時去世,而是一直了九十六歲。她晚年醫術更是神奇,被人稱為“女扁鵲”。
楊孺人以女醫名邑中,壽終九十有六。生平治人不可以數計。餘在齠齔,目睹其療婦人病,應手如脫,不稱女中盧扁哉!
——《女醫雜言·跋》
談大夫雖治人無數,但兒子卻英年早逝,孫兒楊喬復也受案件牽連慘遭誅殺。談允賢傷心過度,再也無心整理醫案。
嘉靖三十五年,談代夫溘然長逝,結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總結:歷史上談允賢是民間女醫,與帝王貴胄毫無交集。她有著那個時代普通女性的煩惱和無奈,然而在平凡的人生中,談代夫卻透過行醫治病擁有了不平凡的一生。
這樣一位偉大的平民女醫,本有許多可以發掘和講述的故事。可惜在如今崇拜權貴,熱衷緋聞的影視界大環境中,談大夫這樣的民間女醫自然不討喜。所以,《明妃傳》便塑造了一個與帝王談戀愛,劇情與史實嚴重偏離的明妃譚允賢。
《明妃傳》給我的感覺,是為了對標南韓的《大長今》而創作的,服化道雖讓人眼前一亮,的確稱得上是近年難得的還原明代服飾的作品,然而劇情也的確太扯淡。
只有某天,文藝界再次崇尚和讚美平民大眾時,談大夫的一生才有機會被搬上熒幕吧!
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