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育反思者
-
2 # 味道山西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其次,由此衍生出來的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比如,我們常用的詞語“世界”“信仰”“投機““迷信””方便“等都來源於佛家文化。
-
3 # 上善若水689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中華文化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的根本是生命的智慧。學習傳統文化,智慧幸福人生。
在我看來是 儒 道 釋 三家的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 智慧。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 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蘋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
4 # 取金記
歷經歷史的沉澱和洗禮而能留存和流傳至今的中國文化都應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而那些能引導人們向善、愛人、惡惡,能傳播正能量的傳統文化都應該算是優秀的。只要我們能辯證地對待傳統文化,那傳統文化都會是優秀的;如果我們不能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即使看上去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會成為糟粕。
其實優秀與不優秀,不在於傳統文化本身,而是在於吸取傳統文化養料的人。
-
5 # 御壽草本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它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比如有諸子百家、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節日、語言文字、宗教哲學、民間工藝等等。它具有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徵。
其中諸子百家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萬流同源等特點,其中比較為人所熟知的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他們都有各自所代表的古籍或人物。並且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著屬於自己的光輝。
回覆列表
我們之前的傳統文化是農耕文化,現在進入了工商業時代,農耕文化有所消退。
傳統文化沒有先進與落後一說。或許是我對“傳統”二字的理解與眾不同。我不認為“用了很久”的文化元素都是傳統文化。
文化有三個方面的內涵:習慣、意願與能力。個人和民族都是如此。分別對應著文化的三個分支:傳統文化(習慣)、發展文化(意願)與科技文化(能力)。
傳統文化是基於環境產生的,是一個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與環境的共生而形成的各種習慣,能夠達成渾然一體的協調,就是有利於民族生存的好傳統。因此,這部分文化又稱為地域文化,如: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
你把農耕文化搬到海洋去,把草原文化移出草原,或者讓海洋文化離開海洋,就啥也不是了。
農耕文化關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草原文化關注山那邊的草場,海洋文化關注對面島上的海盜,諸如此類,因此傳統文化之間沒有優劣可比性。
發展文化是人對環境、人與社會體制的反思,欲形成更高階的追求意願。這部分文化元素是人為的,通常由統治者和智者倡導。孔孟之道應該歸入發展文化,而非傳統文化。只是它的發展意願太弱而已。
發展文化好壞取決於進取性強弱,不同的發展文化大致上是可以比較的。
我們之前的發展文化主要是維護皇權、守舊求穩,不思進取,拒絕變革。導致我們歷經2000多年沒有進步,儘管之前產生了發達的農耕文明,終歸落後。
在這樣的發展文化觀念支配下,我們對環境的支配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最終導致守不住自己的好日子。
現在,我們倡導了依法治國與科技創新,有了強烈的發展意願,使我們民族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隨著意願的進取和能力的提升,之前的各個傳統也會發生變化,以適應新時代。
最後強調一點:文化是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創造各種文明的精神驅動力,是用來審視更新的,不是用來懷舊復辟的,那隻會墮落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