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翼課堂

    消費升級的背後,實際上是消費場景的變化

    在消費升級的大潮中,商業競爭的背後是商業場景的選擇和消費人群的爭奪。傳統的教培行業一直以來都是依託於學校資源,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使用者的消費習慣都是基於在校學生這樣的群體,因此必然就會造成和校內教育整頓學習時間和信任度的問題。

    “雙減”的出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這種蠶食和爭奪,讓學科教育迴歸到學校內。這種前提之下,教培行業的傳統的商業邏輯已經不再成立,無論是你營銷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等等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且隨著政策的落實,執行力度還會進一步加大。

    也就是說原有的商業場景已經不存在了,然而消費人群卻依舊存在,這也意味著教培行業的商業模式面臨著一場巨大的變革。

    而社群是一種市場需求和可延展服務訴求帶動能力都很強的場景,以社群為中心覆蓋了社群居民的衣食住行育樂等眾多商業行為,且現在在單位裡就業的人數不超過25%,有75%的人都是在市場和社群裡面,更為重要的是,絕大部分人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時間都會停留在社群內,這也意味著對於教培行業來說,社群具備了人、貨、場的完整的商業場景。

    事實上,社群經濟所面向的市場範圍極廣,教育、商業服務、物流、零售等等,尤其是針對家庭的生活服務板塊更是充滿著想象力。相對於學校的學習場景,社群就更像是一個屬於消費者個人或家庭的獨立的生活空間,在這個空間之下,無論是成人教育還是青少年的培訓顯然就是一個極佳的入口。

    唯有貼近社群,才能實現小步快跑、小店多點

    在學科類培訓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過程中,更加強調體驗感和興趣的藝術素質教育逐步走上前臺,而藝術素質素質教育對於結果不易量化的特徵對於建立客戶關係這一項就顯得特別重要,而社群也恰恰提供了這樣的便捷的條件。

    以營銷入口來看,便利店的購物群、帶孩子的寶媽群、老年人的廣場舞群以及物業的業主群,這些都已經現實存在的社群組織會更加有助於教培機構的資訊傳播和客戶分類。

    而以線下來看,便利店、快遞站點、理髮店、洗車房、菜市場、飯店等業態同樣也更加容易成為營銷入口。

    另外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是,一個人在社群環境之下的商業行為的變化相對較少,這對於賣家維護買家的關係成本相對會更低。因為搬家的頻率會遠低於換工作的頻率,在社群消費的頻率會遠高於去商場或者學校的頻率。

    舉例,同樣的一家美術培訓機構,放在社群裡明顯會更容易接觸客戶也更容易產生粘性,而如果一週一次課的形式也意味著如果是在商場,家長就不得不花費2-3個小時的時間成本。

    對於商場店而言,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客戶的維護成本太高,因為這些客戶群體時刻都在被社群的同行們在蠶食。且在社群的環境之下,機構的營銷行為最終會帶來何種收益會更容易得到保證。

    社群經濟與其說是風口,不如說是新的消費場景

    相對於商場和寫字樓運營成本以及營銷成本的居高不下,貼近社群和使用者無論是從機構認知度還是客戶關係的維護上都有更明顯的優勢。

    這也更加符合學校和生活兩個不同的場景中的同一類人群的不同訴求,而“雙減”之後的教培行業,已經不可能出現那種全國性的知名品牌,而只能出現以社群為依託的素質教育據點,逐個輻射每一個社群。

    當然具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涉及到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選址、佈局、營銷方式、社群建設、組織架構、體驗流程等都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做具體的調整和最佳化。

    不僅僅是教培行業,餐飲、健身、美容等服務型業態都是逐步的佈局社群,加上疫情的加持,實際上儘可能的提供服務的便捷性會越來越重要。如果放大你的眼界,本身就是熟人市場的縣城區域是非常好的社群經濟的立足點。

    關於教培機構要立足於社群不是今天才有的概念,事實上在多年的機構輔導的過程中,都一直在推進依託於社群的教培機構運營效率的最佳化,很多的思路和經驗都已經在我其他的文章裡有闡述。

    如果你是社群店,實際上意味著你已經佔據了先機,只不過可能還沒有真正利用好這個優勢。如果你是商場店,相對於政策的約束,更多也應該考慮去深耕社群,才有更大的調整空間。教培人,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種了一盆乳酪多肉,總是一臉的菜色,有什麼辦法讓它上色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