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感溫度百態人生
-
2 # 北大歷史系詹乃德
一句話:利益分配不均。
中國古代王朝都有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人口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
我們中國的疆域主要集中在適合農耕的地帶,往北到陰山、燕山,往西則是帕米爾高原,往南則是嶺南,往東則是東海。
這一帶構成中國的基本版圖。
然而,中國的人口在周朝可能就達到了三四千萬規模,秦朝統一則是三千多萬,西漢末期達到五千六百萬,東漢末年更是超過了六千萬。
中國在唐朝之前,六千萬是人口極限。超出這個數字,意味著嚴重的貧富差距。
大量普通民眾土地被大土地所有者所侵吞,王朝中存有大量奴僕或者流民。
唐朝之後,南方逐漸被開發。江南因為東晉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使得唐朝時候經濟極度繁榮。
再加上大運河的疏通,南方成為經濟核心,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口達到了7500萬,接近八千萬左右。
到了宋朝,商業發達,宋神宗年間人口突破一個億。
明朝到了中晚期,再次超過一個億。這主要是海外貿易發展,外加玉米、紅薯、馬鈴薯傳入的緣故。
清朝人口在乾隆時期突破兩個億,一直直線上升。但是因為人口與土地矛盾,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死亡超過七千萬。
最終,到了清朝滅亡仍然有四億五千萬人口。
王朝所有問題,都是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官僚、特權階層壟斷大量資源;然後民眾起義,建立新的王朝;重新分配資源;特權階層再次壟斷資源;王朝再次爆發起義。
中國歷史迴圈始終如此。西方王朝為解決這個問題,對外擴張。
所以,中國社會內部鬥爭比較厲害,對外妥協和善;西方國家對外鬥爭比較厲害,對內妥協和善。
這就是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差異。
-
3 # 德全不畏
歷朝歷代的統治,都是以軍事力量為支撐而存在的。要覆滅一個王朝,就必須先覆滅這個王朝賴以生存的軍事力量。
中國是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正常情況下,中國的軍隊規模是無與倫比的。這就是說,外敵入侵不是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
所以中國王朝更替的主因,必然是被統治階級因為無法生存,被迫以暴力手段摧毀原統治階級的統治。說的通俗一點,老百姓什麼時候活不下去了,就該朝換代了。
統治階級,必須給老百姓活下去的條件,才能讓自己的統治持續下去。對於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曾經仿古人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至於統治階級是用什麼手段,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我們不妨總結一下。
一,苛政猛於虎:秦與隋。
秦始皇統一天下依賴的是商鞅制定的法律系統,這種法律把社會上的所有人、所有物資全部集中起來,投入戰爭,被現在的學者稱作戰爭法。
戰爭法在戰時有用,在和平年代就會阻礙社會生產的正常進行。秦始皇和他的智囊團,沒有這些法律知識 。他們雖然也意識到了秦法過於嚴苛,有意做一些寬鬆的改動。
但是由於秦始皇好大喜功,急於修築龐大的長城軍事防禦系統,南北同時出動大軍團進攻異族。所以,秦法也就沒有及時改動。
隋煬帝也犯了好大喜功的毛病,雖然從大道理來講,隋煬帝的修運河,徵高麗都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但是隋煬帝太急躁了。
修運河是個大工程,如果慢慢的修,對百姓的勞役徵發有個度,不要竭澤而漁,也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煬帝就是要急不可耐的立馬見成效,讓百姓苦不堪言。同時隋煬帝還舉國征討高句麗,極重的稅負、勞役、兵役,一下子就逼得百姓們反了。
二,飢餓的驅動:西漢、東漢、唐朝、明朝。
西漢建立210年後,統治階級經過長期的發展,人口規模已經很龐大了,他們佔據了幾乎所有的土地。大量沒有土地的人,就成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西漢末年,王莽的各種失敗的改革,又製造了一大批無土地的人。
沒有土地的人多了,就有了改朝換代的力量。赤眉起義,綠林起義一起毀掉了西漢,建立了東漢。
東漢是劉秀與貴族豪強妥協而建立的,社會結構的洗牌不徹底,很快就階級固化。因此東漢的有效統治,僅有159年。
明朝有些冤枉,雖然明朝已經半隻腳踏入資本主義社會,對農業的依賴大為減輕。可是在階級固化,寒潮襲來的情況下,國家仍然無力賑災導致農民起義席捲了中原,境外的滿清又乘勢入侵。內外交困中,崇禎皇帝喪失了應有的冷靜和果斷,拒絕南下,結果自殺殉國,大明也不復存在。
三,民族壓迫,民眾不得不反。
元朝的鐵騎踏破了亞歐大陸,武力強橫無比,卻不足百年而亡。究其原因,是因為元朝的民族政策,把人數最多的漢人放在了最低等,肆意欺辱所致。
清朝的民族政策,比元朝更甚。滿清建立在漢人的累累白骨上,不僅要在政治權力,資源佔有上,欺辱漢人,還要漢人易服剃髮。因此,漢人的反抗伴隨了清朝的整個存在過程。
-
4 # 待曉兒
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明顯分為了兩個時間段,一個是先秦時期,另一個是秦漢及以後。兩者更替的原因是不同的。
在這兩個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看力量對比,還要分析其蘊含的深刻原因。
第一,先秦時期的王朝更替是貴族間利益的重新分配夏朝因為史料有缺,不便詳細論述。從商朝開始,一直到秦代分封制的結束,不論是周代商還是秦滅周,都屬於貴族間利益的再分配。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實,諸侯王國與商周天子的國度之間不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而是國與國的關係,就像以前的中國和北韓半島一樣,是宗主國與藩屬國。天子是沒有權利直接對諸侯國下達命令的,兩者之間的對話是以盟約的形式來進行。
比如,如果周天子說,楚國的白茅是祭祀的好東西,你送點來給我吧。這是不行的。正確的流程是,天子派遣使臣去和楚國談判,然後兩者簽訂盟約,規定楚國每年進貢多少白茅給周國。這一份盟約雙方各留一份,再有一份扔到河裡等地方,象徵著祭告上天,盟約成立,不可違背。這是“刑馬作誓”的傳統,曾經考古發現過在河水中儲存下來的記載著盟約的玉片。
所以,在這一個階段裡,各諸侯國都是貴族子弟,天下事掌控在貴族手中的,包括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嬴”姓本身就是遠古母系社會流傳下來的一個大姓,不比“姜”、“姬”遜色。
這個時間段的王朝更替,是貴族之間的攻伐滅國,從本質上來說,屬於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侵奪,成功者登臨宗主國的位置,但依然要保持與各諸侯國之間的盟約關係。
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是對立的,但又同處於一個國家,這就達成了一種平衡關係。維繫雙方平衡的,就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利益基礎。統治者為被統治者提供保護、管理以及各種便利,被統治者以自身的勞動供養統治者,這是一種動態平衡。
儒家作為統治階級治國思想,維護社會穩定的方法就是保護這一利益基礎,使得雙方不會爆發直接的對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一方面制定禮義標準,使得被統治者遵守統治者頒行的法令;另一方面也強力約束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利益進行維護和增幅。
而此後王朝衰亡的實質,就是這一利益基礎的崩潰,一般是因為統治階級違背了儒家的理念,損害了被統治階級的利益,比如賦稅的增加、政策的暴苛以及貴族集團的非法行為等等,考之古代王朝末世,基本都離不開這種原因。
而新王朝的誕生,恰恰是因為之前的被統治者成為了新的統治者,並且與新的被統治者重新建立了能被雙方所接受的共同利益基礎。
改朝換代不只是對抗雙方的力量對比,其背後蘊藏的深層原因才是值得後世借鑑的經驗。
-
5 # 惠舒旅社老闆
(首)利益。
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水就如同百姓。歷代新朝的君主都十分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多采取安民措施,手下官員也多清廉,這時,從總的方面說,是上層建築比較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百姓角度上講,他們能夠溫飽,安居樂業。這樣百姓有勞動積極性,國家逐漸富強、昌盛,同時官員趨向於腐敗。官員既肩負著國家職責,為國家、為朝廷、為百姓服務,同時又必須考慮到個人利益,收斂財富,擴大勢力,這樣才會站穩腳跟,為此,他們之中有的不惜損害國家利益,坑害百姓。一個朝代到了末期,國家職能已經基本喪失,官員還在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欺壓百姓,民不聊生,只有反抗才是他們的出路,因此多數朝代滅亡都是平民起義的結果。
歷代明君,都懂得民的作用,他們時刻在國家(包括朝廷的根本利益)、官員與百姓之間進行利益調節、平衡,但是,貪婪加權力,就想一匹難以馴服的Mustang,隨著權力的繼續膨脹,總有脫韁的那一天,失去控制,甚至壓過朝廷,他們只有了自己的利益,哪裡還有百姓的死活,百姓只有反抗才有出路。
王朝更替,表面上看來是權力更替,而實質上是利益再平衡。
-
6 # 辯證思維
王朝更替的原因是盛極必衰。
每一王朝創立時都明白一個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因而能夠做到上順天意,下順民心。收斂欺壓剝削之本性。一旦國富民強時,自以為江山永固、天下太平。皇帝和官員們就開始鶯歌燕舞、縱慾過度、驕奢淫逸、腐敗糜爛、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豪華奢侈、揮霍無度、國庫空虛、苛捐雜稅、喪盡天良、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王朝更替。
-
7 # 人性的規範
這個問題問得好!直接回答就是私有制政權走到階級利益固化,最後民不聊生,必然起來反抗!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些私有制體制,最後都會走到階級利益固化,如果不能及時均衡既得利益,那麼一個國家就會慢慢陷入嚴重剝削,最後老百姓生活不下去,起來反抗!當然目前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採取了兩個方面對付老百姓:
一個是選舉制,沒有世襲制的國王總統,也就沒有固定一幫官員組成的固定政府,如果社會怨氣大了,大不了總統下臺政府解散,然後在選一個上來,在組織一個政府,這樣看似大力出氣了,也換了面孔了,但是換套不換藥,你怎麼換都挑不出那些資本家來掌權,上臺後還是為了資本家利益為中心!這種制度很可惡,也很具有迷糊性!還不如像過去的國王同一個宮廷,一次性被摧毀,然後全國利益均衡一次,在一段時間內老百姓還有幾十年好日子過!
二是用民主自由人權麻醉老百姓,但是這種國家你去看看他真有人權嗎?真的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中之重嘛?民主投票是為了給資本家政權當遮羞布,你再選也跳不出資本家那個圈圈,自由是給老百姓釋放不滿的蓄水池,用自由迷糊老百姓,自由的愚蠢了最好,看看西方老百姓自由的呼吸道傳染病居然說戴口罩沒有用,妨礙自由。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當今最典型的私有制美國,其實這個國家早就階級利益固化,我早就該倒臺了,它的維繫兩個方面,一個是我上面說到的用民主自由來迷糊大家,其實美國早就階級利益固化,之所以老百姓還能拿到救濟,失業了還能有失業金,這些錢都是美國搶來的!就當下,新冠肺炎美國上層建築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一位不採取措施只管資本家的經濟,最後被逼無奈,只好停止一切活動,那麼老百姓沒有生活來源,政府發錢,這個錢全部都是現印出來的,是剝削世界各中國人民的血汗!那麼如果美國沒有這個霸權,美國的資本家願意掏錢讓利出來救濟老百姓嗎?我想那是不可能的!美國就連警察配置都講究富人區多配,窮人貧民區少配,你還想讓資本家去動他們既得利益來給窮人,與虎謀皮!還有西方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他們最近一二十年沒有美國的霸權了,都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都在啃以前的老本,對第三世界搶奪去的財富。所以西方經常動亂遊行,而且還愈演愈烈!
總之一句話,階級利益固化是國家動盪的根源,不能及時把既得利益給均衡一下,你就會越來越亂!
-
8 # 海哥歷史雜談
引用唐朝名臣魏徵對唐太宗李世民一句千古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執政的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載著船安穩的行走,也能化成滔天巨浪,把船打翻,淹沒。
一、統治者腐敗、階級壓迫
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都有一個通病:開國的皇帝經歷過戰亂,帶領跟隨他的將士們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才打敗競爭對手,取得勝利,對這來之不易的皇位非常珍惜,也懂得民間的疾苦,對貪官汙吏比較疼恨。所以開國時期的朝廷法度,一般都是以給民休養,安定民心為主。新到任的官吏們,也是官場新手的多,還比較幹練,以做實事造福百姓為主,沒有養成那些貪汙腐敗的壞習慣。
自古以來,升官跟發財就是掛鉤的,當體系完善,人心安定,很容易就會形成各種階層,層與層之間的壓迫,貪汙腐敗就不可抑止的產生。處於底層的是人數最多的百姓階層,經受層層壓迫剝削後,老百姓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苦,直至活不下去了,只能局旗造反一路可走了。統治者們壓迫得越厲害,老百姓們造反就越快。
土地是老百姓賴以生存之根本。古代王朝,社會商業活動不多,加上朝廷政策都是重農抑商,用土地把老百姓世代“圈禁”在同一個地方,方便管理。老百姓除了耕種土地,以期收穫更多糧食,其它的別無選擇。可惜的是,古代的糧食產量都不高,老百姓們一年耕種下來,交完各種稅收,只能勉強養家餬口,並不會有多少剩餘。
歷史名言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建立,其執政風格多是由第一代的建立者們制定的,後代子孫都是沿著這些先人制定的規則在行事,雖有更改,都萬變不離其宗,根基是很難改變的。但是人類社會是時刻都在進步的,一個朝廷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還是沿著祖宗定下來的宗旨去發展,不能審時度勢的改變國家的發展方向,用100年前的制度、理念、想法來治理髮展了100年的社會,你覺得合理嗎?
漢武帝設立太學,造就了大漢400年的強盛傳承。
王安石變法,緩解了北宋的社會矛盾,使國庫變得充盈。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集權制度,讓中國有了“站起來”的基礎。
-
9 # 蔡小松001
自古以來,中國古代中原王朝更替頻繁,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土地所有制!
一個王朝新建立,因為剛經歷兼併大戰,人口損失嚴重,土地荒蕪,世家大族力量最薄弱的時候!新皇帝頒佈詔書,人人都有田耕種,這時候的詔書力度最大阻力最小。老百姓能夠切身得到利益,所以新王朝就會迅速安定下來。
隔了幾代,人口就開始爆棚起來。古時候的糧食產量有限,龐大的人口增長不是農耕王朝的紅利而是催命符!
人們吃不飽飯,只能賤賣土地,投身大地主,世家門下過活!因為士紳有的是辦法逃賦稅,朝廷發現稅收越來越少,就無節制地加稅。古代稅收主要就是糧食稅。那些勉強有點土地過活的農民,本就填不飽肚子,這下,最後一點口糧也要被強徵。於是,事態愈演愈烈,最終農民暴動。進而被有心人利用,發起大規模農民起義!
農民軍起義初期,一路燒殺搶掠,裹挾民眾!大片的土地再次荒蕪,農民軍造反殺人,官兵平亂也殺人,人口在戰爭中大量消耗。地主豪強成為農民軍初期的主要攻打物件!
等到地主豪強消滅的差不多了,人口也死的差不多了,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殺人魔王,領導群雄,稱帝建國!
於是,又一個周而復始的新王朝建立了。建立在無數森森白骨,血流漂河的中原大地上!
-
10 # 卿家
史學界把中國王朝更替的規律,總結後定義為“週期性定律”。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逃脫不了“治亂迴圈”的宿命呢?
首先,土地兼併與人口激增
秦國變法時,秦孝公雖然將土地分配給了農民,但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土地最終還是集中到了官紳地主的手中。官紳地主們利用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制,使得農民最終失去土地後淪為佃農,只能通過出賣勞動力依附地主,而長此以往,自耕農越來越少,佃農越來越多,而佃租也越來越高,一遇到天災人禍,就會產生大量的流民,當流民遍地的時候,就會嚴重影響政權的穩定。
除此之外,人口激增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中國古代王朝大多都有這麼一個特點。即新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們一般都會吸取歷史教訓,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比如西漢“無為而治”,唐太宗“輕徭薄賦”。但王朝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進入繁榮時期,也就是所謂的“盛世”時,人口激增。本來人口的增長,會讓國家財賦稅收勞役也相對增加,但問題是,古代社會盛夏裡低下,開墾的耕地有限的同時,產量也並不理想。由此必然會造成人口無節制增長下的人地關係緊張。這種緊張關係成為了王朝統治的隱患,由此王朝更替的迴圈也就由此開始。
其次,嚴刑峻法與吏治腐敗
如果說土地兼併和人口激增是社會生產力的問題,那麼政權的嚴刑峻法和吏治腐敗就是制度的問題。
家天下的古代王朝,皇帝代表法律,由此歷朝歷代的法律哪怕再健全,再詳細,都缺乏穩定性。加之古代帝王們為了加強皇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告密制度、特務監督、株連制度,由此就會造成官僚和百姓們的驚恐不安、互相猜疑和防範,人人自危。
這種“人治”社會下,法律往往成為了統治階層既得利益階層攫取更多利益和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而非是社會公平的保障,長期以往,自然就會造成種種律法變成了“惡法”,正義得不到伸張,醜惡得不到制裁,人們對律法毫無信任,最終王朝公信力徹底喪失。
同時,中國古代史,實際上又是一部觸目驚心的貪汙史。中國古代吏治在世界史上獨樹一幟,特別是吏治腐敗,當官貪汙簡直就成為了主流價值觀,無論是“政治清明”的“盛世”,還是走下坡路的王朝中後期,吏治腐敗的隱患總是不斷滋長,統治者們對此毫無辦法,畢竟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潛規則,權力再集中,也無法徹底解決的終極問題。
而吏治腐敗不僅僅體現在貪汙腐敗、賣官鬻爵這類挖國家牆角上面,其更大的危害還在於巧取豪奪。官員們可以利用制度的漏洞,玩弄律法,仗勢欺人,對百姓巧取豪奪,橫徵暴斂或者是侵佔土地。特別是中國宗法制的社會背景下,這種情形更加氾濫。王朝土地兼併的重要原因,就在於這種官本位價值觀的導向,使得民眾們深刻意識到做官——侵佔土地——巧取豪奪成為了個人或者家族奮鬥的終極價值觀。
然而官員的數量是有限的,大家族的繁盛也並不是永恆的,由此就會造成更多的流民,更多的“官逼民反”的事例。如此缺乏社會公平的制度之下,自然王朝難逃“治亂迴圈”的宿命。
封建王朝制度,經過兩千年的發展,統治者們窮盡一切辦法,想要逃脫這種宿命,但遺憾的是依然無法。歸根結底,實際上就著眼在兩個方面。一則是農耕社會的生產力有限,無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人如果能夠正常活下去,是不可能鋌而走險走上殺官造反的道路的。二則是社會公平的問題,更詳細點說就涉及到制度設計中的社會財富分配,監督,以及權力的約束和法制的穩定性。社會公平說到底,就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不會因為強權,社會地位而受到侵犯,而絕大多數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相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要實現這樣,還在於制度的完善,最起碼要脫離人治的範疇。而皇權社會,從皇帝的幾乎不受制約的權力,到官員們一級又一級的權力濫用,早已經將自身利益跟權力緊密掛鉤,肆意破壞社會公平。這樣的制度,自然不可能長久。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王朝更替的原因有這幾種型別:1、中國王朝很大程度上是家族王朝,所以原因之一是家族成員之間爭權奪利導致王朝更替。
2、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矛盾激化,不能調和,最終被自下而上的農民起義推翻,這是中國絕大多數王朝更替的原因。
3、外來民族政權滅亡當朝政權,如金滅北宋。
4、異族政權滅亡當地政權,如二戰時日本滅亡北韓,德國滅亡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