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一家人
-
2 # 壞~小子
當時招安勢在必行,因為大部分都是宋江的支持者,結局也看到了,招安後打方臘一站,大部分將領都戰死了,從此梁山已散,所謂一石二鳥,朝廷藉此剷除了梁山草寇
-
3 # 大國布衣
梁山108將中有12人明確反對招安,他們分別是武松、李逵、魯智深、史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李俊、張橫、張順和穆弘。軍師吳用雖然沒有公開反對招安,但他內心其實並不認可宋江歸順朝廷的決定。
梁山義軍坐大之後,基本只剩下三條出路,要麼走出梁山,聯合其他義軍推翻腐朽的北宋統治,要麼佔山為王,替天行道,繼續與官府死磕,要麼接受招安,為朝廷效命。三條出路中,宋江最終選擇了接受招安,這一決定得到了絕大多數梁山好漢的擁護,但仍有武松、李逵、魯智深等十二人明確表示了反對。
《水滸傳》不是杜撰的小說,歷史上確實有宋江起義。根據《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又據《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正史中的宋江義軍,戰鬥力驚人,但實力就一般般了,充其量就是一群流寇,要不然也不至於“轉略十郡”卻連個立足的地方都沒有,同時期的方臘義軍就不同了,方臘不僅稱了帝,而且擁兵數十萬,還佔據了蘇州、杭州等南方大城市。
不過在《水滸傳》中的宋江義軍就厲害多了,不僅好漢從36人擴大到108人,而且還擁有了八百里水泊梁山作為根據地,把前來征討的太尉高俅率領的官軍打的大敗,還抓了高俅上山。宋江義軍還一度攻下北京大名府,打敗宦官童貫率領的前來征討的御林軍,此事甚至驚動了向來極少過問國事的宋徽宗。
至解散梁山義軍,追隨宋江歸順朝廷者還有8萬之眾,可以想象沒解散前的梁山義軍,人數應超過了十萬人,這在北宋末年絕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宋江起義的主要活動範圍,其規模和方臘起義不能比
北宋到了宋徽宗時期,國力雖然急劇衰退,北方的金朝虎視眈眈,但實力依然儲存,除了訓練有素的禁軍,還有大量的地方軍。宋江義軍之所以屢次與北宋軍隊交手都能獲勝,關鍵在於宋江義軍是主場作戰,佔有地形和人和上的優勢。倘若離開梁山泊出去攻城略地,那就只能和《蕩寇志》結果一樣了,兵力越打越分散,佔據城池越多力量越弱,最後有生力量不斷被殲滅,結局自然可想而知。所以,李逵所謂的“佔了京師,讓哥哥做個皇帝,軍師做個丞相,我等做個將軍”就只能當是口出狂言罷了。
再說繼續留在梁山泊佔山為王,與北宋王朝死磕到底,這是阮小七、張順等人一直嚮往的,但他們畢竟長期生活在梁山周邊,對梁山有很深的感情。像林沖、燕青、盧俊義這些本身就是半路上山的好漢,對梁山的感情是很一般的,所以他們認可宋江提出走出梁山,歸順朝廷的主意。再說,梁山的資源是有限的,雖然有八百里水泊,但隨著梁山義軍的壯大,前來投靠的百姓越來越多,單純的劫富濟貧已經難以維繫梁山的長遠生存,而像“智取生辰綱”這樣的好事又豈能經常遇到。所以說,長期依賴梁山泊只會坐吃山空,到頭來還是要下山攻城略地獲得更多的資源,來養活梁山泊十萬多的將士,然而,沒有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梁山義軍要想與裝備精銳、訓練有素的北宋禁軍打硬仗,勝算是很小的。要不然怎麼會被海州知府張叔夜幾千兵輕鬆擊敗,連宋江都落得束手就擒,最後被迫投降。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宋江做出放棄梁山,歸順朝廷的決定,無疑是給陷入兩難境地的梁山義軍指了一條明路。至於高俅、蔡京等人提出陰謀毒計,讓收編的梁山義軍去打南方的方臘,採取“以寇制寇”的方式讓兩股力量互相消耗,這就不是宋江等人所預料的到了,畢竟他們下山之前,北宋朝廷可是給出了豐厚的條件。
那麼,在梁山108將中,為什麼會出現反對的聲音呢?武松、李逵、魯智深、史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李俊、張橫、張順和穆弘這12將明確反對招安。
梁山好漢聚義,宋江力主招安
宋江久有招安之心,攻打曾頭市,擒殺史文恭為晁天王報仇後,梁山兄弟聚義一堂排座次,宋江正式成為梁山首領。重陽節眾好漢在慶功宴上喝酒,宋江藉著酒興作了一首《滿江紅》讓樂和來唱。其中有一句:願天王降旨早招安,心方足!
武松一聽招安二字就來氣,他當場站出來反對說:“今也招安明也招安,冷了眾兄弟的心。”
而一向說話口無遮攔,動不動就爆粗口的李逵跟著起鬨道:“招安招安,招啥鳥安!”說完就跳起來砸碎了桌子。
武松不是宋江的心腹,他在梁山一直都是無派之人。但李逵只認宋江這個大哥,所以宋江只是當場呵斥了李逵,事後才客客氣氣地對武松說:“兄弟,你也是曉事的人,我主張招安是要改邪歸正,為國家臣子,如何就冷落了眾兄弟的心。”
武松沉默不語,魯智深卻接過話說:“如今滿朝文物俱是奸邪,招安不濟事。”
武松和魯智深都曾在北宋朝廷當武官,武松是都頭,魯智深是提轄,兩人都深受北宋朝廷官官相衛,欲置其死地之苦,他們差點連命都丟了,自然對北宋朝廷無好感。至於李逵,過慣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對於招安後被束縛,連酒都不能喝得憋屈生活,肯定是很不習慣,因此他反對招安也在情理之中。
再說阮氏三兄弟,他們自小生活在梁山泊旁邊的石碣村,個個武藝高強,水性極好,此三人算是梁山泊的原住民,對梁山感情極深,不願意離開梁山。為了破壞宋江的招安大計,阮氏三兄弟中的阮小七甚至不惜和他的手下把放在他們船上的御酒偷喝了,再往罈子裡裝上村醪,使梁山眾人大鬧,導致第一次招安失敗,又引出二勝童貫、三敗高俅的故事。可以說,阮氏三兄弟從一開始就是堅決反對招安,他們更願意待在梁山,佔山為王,過逍遙自在的日子。
李逵怒撕詔書
在宋江決定招安前,與北宋朝廷有過接觸,確立招安之事後,朝廷派專使,送來御酒、綢緞等賞物,在詔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拆毀巢穴,原免本罪。倘或仍昧良心,違戾詔制,天兵一至,齠齔不留。
此詔書口氣極其狂悖汙衊,毫無接受招安的誠意,但宋江等人仍俯首頓拜,唯唯諾諾。一向聽不得壞話的李逵氣敗急壞,衝上前去,從使者手上奪過詔書,將其扯得粉碎,還痛罵宋徽宗是個昏君,這麼一鬧就導致了梁山第一次招安失敗。而當時在場的武松、張順、阮氏三兄弟、魯智深、史進等十一人更是憤然離開,表達了對招安的無聲抗議。
在反對招安的梁山好漢中,其實還有一個人值得一提,那就是軍師吳用,他雖沒有明確反對招安,但內心其實並不認可宋江歸順朝廷的決定。
吳用表面支援招安,但此後便後悔了
軍師吳用在梁山的地位僅次於宋江和盧俊義,排第三把交椅,在梁山掌管機密軍師。吳用最初對宋江唯命是從,曾多次協助宋江爭取招安時機,最終促成梁山義軍與朝廷和解,取得招安成功。然而,在梁山近十萬義軍進駐東京城外的陳橋驛時,朝廷卻不讓他們歇停整頓,而是換了軍裝就南下攻打方臘。吳用對此非常擔憂,他對宋江一針見血的指出這是蔡京、高俅等人的陰謀,妄圖消耗梁山義軍和方臘義軍的有生力量,朝廷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宋江對此卻不置可否,認為既然歸順了朝廷,那就應該陣前殺敵忠君報國,吳用對此面露擔憂之色,開始對招安之事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隱有後悔之意。
結語:梁山義軍招安與否,在當時是一個兩難的決定,千百年來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個人以為,梁山好漢若不招安,一個都活不了,因為同時期存在於南方的方臘義軍,實力要遠強於梁山義軍,擁兵達數十萬,佔據州府十餘城,卻僅僅在兩年的時間裡就被北宋朝廷大軍剿滅,連方臘本人都身首異處。北宋立國一百多年,從宋太宗時期的四川王小波起義,到宋徽宗時期的宋江、方臘起義,沒有一次起義可以撼動北宋的統治,而與朝廷頑固抗衡者,最後無一不落得失敗被殺。由此可見,宋江立足招安,歸順朝廷,算是審時度勢,給梁山義軍留了一條後路,至於這些好漢後面的結局,那就只怪朝廷奸臣當道,不能容下他們了。
-
4 # 燭影亂談
很多人印象中,梁山泊中不少好漢都是反對招安的,因為每每提到招安之事,總是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波瀾。然而實際在一百單八將中,贊同招安的更多,不置可否的也不少,明確反對的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步軍三人組梁山第一次圍繞招安而出現衝突發生在大排座次後的慶祝宴席上,這是梁山整合後宋江的一次有意試探。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見碧水丹山,黃蘆苦竹。頭上儘教添白髮,鬢邊不可無黃菊。願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統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這是宋江第一次當著全部兄弟將自己招安的主張擺到檯面,其目的就是觀察各方反應,不過宋江很聰明,他借醉作詞,讓樂和唱出來,而不是正式商議,這也就給後面的斥與勸留出了餘地。
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武松,隨之而上的是李逵。
只見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黑旋風便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只一腳,把桌子踢起,撕做粉碎。
武松是明確反對招安的,他覺得無論怎樣,宋江也不應該在這樣場合說出這樣的話,說白了這叫“掃興”。武松是個直性子,又喝了酒,有不滿自然是要表達的,他這樣的說法或者想法應該不是一天兩天了,或許私下裡,幾個關係要好的也會聊到,比如說“公明哥哥哪裡都好,就是整日招安”。
武松這番話還算有理據,畢竟他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除了表達心聲也有為兄弟說話的意思,這是出於“義”。而李逵純屬隨心所欲的“打攪爛”,什麼依據沒有,只知道“作”,不過這也符合李逵的性格。
李逵是宋江的忠實粉,宋江放個屁都是香的,招安這種大事的利弊他是不明白的,之所以反對一來是他覺得朝廷都是貪官汙吏,皇上也是個糊塗蛋;二來他覺得天天逍遙自在挺好,不願受人管制;第三,他希望把皇上殺了讓他公明哥哥做皇帝。
當然了,李逵本意雖然反對,但是到最後還是會聽宋江的,這也是宋江對李逵喊打喊殺而對武松出言解釋的原因所在。
但是梁山還有一位粗中有細,外邊粗獷但說話有理有據的重量級人物——花和尚魯智深,宋江對武松的說詞顯然無法說服魯智深。
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個曉事的人。我主張招安,要改邪歸正,為國家臣子,如何便冷了眾人的心?”魯智深便道:“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之後,宋江用大道理安撫住眾人的情緒,這件事也算告一段落,但反對招安的想法不是一天兩天的,所以即便眾人不再鬧,後面也隨大軍歸順了朝廷,但不代表贊同。魯智深也好,武松也好,甚至包括李逵,他們只是出於義氣最終選擇了妥協,僅此而已。
馬步水軍齊發作反對派的大爆發發生在梁山第一次接受招安的時候,當時朝廷根本沒把梁山當回事,所以即便招安也不會重視這夥好漢,吳用算到了這一點,於是瞞著宋江和盧俊義,利用反對招安的阮小七和李逵兩個瞎攪和,成功引發了反派招安的十二位頭領集體發飆。
眾人見了,盡都駭然,一個個都走下堂去了。魯智深提著鐵禪杖,高聲叫罵:“入娘撮鳥,忒煞是欺負人!把水酒做御酒來哄俺們吃!”赤發鬼劉唐也挺著朴刀殺上來,行者武松掣出雙戒刀,沒遮攔穆弘、九紋龍史進一齊發作。六個水軍頭領都罵下關去了。
眾頭領以為御酒是糊弄事的,勃然大怒,步軍十大統領中的魯智深、武松、劉唐,馬軍八彪中的史進、穆弘,水軍六大統領李俊、張橫、張順、阮氏三雄集體發作,再加上之前扯碎聖旨的李逵正好十二人。
梁山有一百單八將,接朝廷使者時五虎八彪都在宋江身旁,忠義堂上好漢齊聚,而最終因不滿而付出行動的只有這十二位,說明其他人雖然不滿朝廷的做法,但是對招安一事要麼是支援,要麼是無所謂,只有這十二人從一開始就持反對態度,正好藉著這個機會大鬧一頓。吳用也是想到了這樣的場面與效果,所以才故意設了這樣一個局,某種程度上講,這十二個直爽好漢也是被吳用利用了,因為吳用如此做不過是為梁山增加籌碼,最終的目的還是招安。
綜上所述,我們一直以為贊同和反對招安人數成正比,實則不然,梁山一百單八將中真正明確反對的只有十二位,分別是:
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赤發鬼劉唐黑旋風李逵九紋龍史進沒遮攔穆弘過江龍李俊立地太歲阮小二船火兒張橫短命二郎阮小五浪裡白條張順活閻羅阮小七
回覆列表
梁山108人明確反對招安的12人,分別是:
武松,李逵,魯智深,劉唐,史進,穆弘,際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李俊,張橫,張順。
首先更正一下,這12人並沒有個個慘死。其中:
魯智深是自己坐化昇天,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慘死。武松在南征中失掉左臂,沒有回朝接授封賜,而是在杭州六合寺出家,八十善終。李俊南征結束駕船出海出投化外國,後來成為了䢰羅國之主。阮小七南征回朝,被封授蓋天軍都統制。與同僚不合,被人重提他當年身穿方臘龍袍縱馬狂奔的前科。他一氣之下辭官不作,帶著老母親回石碣村打魚為生去了。關於反對招安一事,有兩個不同的情節。
第一次反對那是梁山英雄排座次之後,宋江在慶功宴上喝酒,藉著酒興作了一著《滿江紅》讓樂和來唱。其中有一句:願天王降旨早招安,心方足!
武松先跳出來反對:“今也招安明也招安,冷了眾弟兄的心。”
李逵跟著起鬨:招安招安,招甚鳥安”!跳起來砸碎了桌子。
宋江不敢招惹武松,只好喝斥李逵。事後才客客氣氣地對武松說:“兄弟,你也是曉事的人,我主張招安是要改邪歸正,為國家臣子,如何就冷了眾弟兄的心。”
武松沒開腔,魯智深在一旁說:如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招安不濟事。
第二次反對朝廷下達詔書,其中有這樣的字樣:
拆毀巢穴,原免本罪。倘或仍昧良心,違戾詔制,天兵一至,齠齔不留。
這明顯是對梁山好漢的汙辱和蔑視。李逵先跳起來,搶過詔書撕得粉碎。魯智深武松劉唐史進穆弘及水軍頭領十二人均提出不滿,致使第一次招安流產。
總結:關於梁山好漢反對招安之事,主要就表現在以上兩次。
可見這十二個反對招安的骨幹,上山前都是與朝廷勢不兩立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