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洛陽人對這個問題也非常感興趣,特意詢問了在龍門石窟上班的朋友,藉助龍門的歷史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龍門,又稱闕塞、伊闕,地處洛陽以南的伊河兩岸。河西為龍門山,又稱天竺山;河東因產香葛,故稱香山。如果從市區方向向南行至接近景區處,即可看到蒼翠突兀的兩座山丘,伊河之從中由南向北穿流而過,這正是古人所描繪的“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的天闕奇觀。
關於伊闕景觀的形成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距今4000多年前,河洛地區是夏民族活動和興國的中心,夏朝的第一個帝王大禹,疏浚開鑿了洛河和伊河。率領人民疏九河、導百川,終於迫使洪水歸流大海,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伊闕也就是這時開鑿的。《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矣。”
現代地質學表明,龍門山約形成於距今20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其山體由中晚寒武紀的白雲岩和石灰岩所構成,內中喀斯特溶洞極多。這些縱橫交錯的溶洞長久被流水沖刷,發生劇烈變化,遂形成一道峽谷,將山體切割開來。伊河之水雖綿流受阻,但尚能透過,又經禹率眾開鑿,才形成了今天伊闕龍門的的地貌形勢。
作為一個洛陽人對這個問題也非常感興趣,特意詢問了在龍門石窟上班的朋友,藉助龍門的歷史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龍門,又稱闕塞、伊闕,地處洛陽以南的伊河兩岸。河西為龍門山,又稱天竺山;河東因產香葛,故稱香山。如果從市區方向向南行至接近景區處,即可看到蒼翠突兀的兩座山丘,伊河之從中由南向北穿流而過,這正是古人所描繪的“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的天闕奇觀。
關於伊闕景觀的形成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距今4000多年前,河洛地區是夏民族活動和興國的中心,夏朝的第一個帝王大禹,疏浚開鑿了洛河和伊河。率領人民疏九河、導百川,終於迫使洪水歸流大海,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伊闕也就是這時開鑿的。《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矣。”
現代地質學表明,龍門山約形成於距今20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其山體由中晚寒武紀的白雲岩和石灰岩所構成,內中喀斯特溶洞極多。這些縱橫交錯的溶洞長久被流水沖刷,發生劇烈變化,遂形成一道峽谷,將山體切割開來。伊河之水雖綿流受阻,但尚能透過,又經禹率眾開鑿,才形成了今天伊闕龍門的的地貌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