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主流小幹部
-
2 # 半夢半醒歸零者
莊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這是莊子對於學習這件事的總結,他認為當一個人總熱衷於新鮮事物務和未接觸過的知識的時候,是一種自尋煩惱的錯誤想法。
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便對這個人類世界充滿著好奇,想著千方百計的瞭解它,體驗它,並真實的擁有它。這個年齡段應該屬於未成年之前。而當我們學業到達一定的階段,譬如本科或者更高一點點時候,便應該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我們的專長上,譬如:自己的專業或者其他認為自己有天分之處。
從這樣的天分和專長出發,不斷複習和鞏固自己的優勢專案,便如孔子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表達時候,並不專指某一項技能而是從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全部來看待。如此這般,便能夠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也同樣能夠在這個領域裡找到自己的天地。而此後的學習當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也就是說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發現了不懂得或者急著要求補強的漏洞缺失的時候,便進行有方向的學習。這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人生境界。
而對於抱持“學海無涯苦作舟”觀點的人來說,往往是在自己的專業或者自我興趣與方向沒有確定之時,學校畢業以後又隨便的找了一份薪資滿意的工作,無心於挖掘自己的專長或者特長。以至於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迷茫中不知所措之中,會到處去學一些自己偶爾感興趣或者隨著時代風向的知識。人類的知識寶庫裡無窮無盡,各個學科各種分類讓人目不暇給,甚至浩如煙海。所以,即便學習也永遠下不完。
-
3 # 三善周長發
孔丘作為一教育家,教導學生,當然要鼓勵學生勤奮學習,進而獲得知識,這學習是值得高興的行為。孔丘又說:君子憂道,不擾貧。就是教導學生追求大道,不必計較貧苦。與苦作舟不矛盾。主要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古時候能讀書或者說有書讀的人,大部分是大戶,起碼能吃飽不用從事農業生產;有文化的人是特權階級,讀書是一種樂趣也是進階的法寶、身份的象徵,只要你識字多,哪怕書本的知識學得不深入,那也是比大多數人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孔夫子是做教育的,能從原來學過的知識裡,透過再次溫習,發現新的知識點,那自然是不亦說乎了。現代讀書識字已是普遍存在,但僅僅掌握粗淺的知識,是不具備競爭力或者說競爭力低,如果要提高自身知識水平,那就得學好學的深入,就必須下苦功夫;況且所謂的學海無涯苦作舟中的苦,是指下功夫花心思學懂學好,是“刻苦”,卻不能粗淺的認為是“學習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