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者醫心

    大專醫學生畢業後出路不外乎:專升本繼續學習;有門道或者有路子的,改行了,幹其他工作去了,也許和醫沾邊,或者毫不相干;到醫院或者診所上班去了。

    醫學專科學歷教育很快會被本科學歷教育替代,國家已經非常明確這一點。

    這些年,不光是專科學歷就連本科學歷的醫學生沒有當過醫生的也不少。目前,專科學歷教育屬於普及教育,大醫院要的是高學歷人才,一般本科、專科畢業生就業方向是到基層。

    說兩個例項。

    2013年雅安地震,災後本人去了雅安市蘆山縣下面的地震中心所在鄉衛生院,協助抗震救災工作了一個月。衛生院曾經有三十多位工作人員,那之前幾年都跑的只剩下包括院長在內僅七個人。

    該鄉離縣城20多里路,村村通小麵包車從早到晚每五分鐘一趟,很方便,路況不錯。院長告訴我,只要每年出全勤,沒有違規過,每年到手的錢保底五萬元,不夠五萬,年底補齊。衛生院提供免費住、水電不收費、免費洗澡等條件,每天提供午餐、晚餐,自己一頓交兩塊錢,外面一頓肯定得十塊錢左右。當時,就這條件,都很難招到人。

    當時有一位來自涼山州的大專畢業女生,家鄉條件遠不如這裡,就應聘來工作了。平時病人不多,以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為主。就是值夜班也基本上是風平浪靜一晚上就過去了。

    專門在網上查了一下,災後重建,有很多大動作,包括和周圍不太遠的4A、5A景區修建了快捷通道,該鄉所在地域有不少紅色旅遊景點及天然景區和文物保護單位。衛生院也趁機逐漸恢復、發展起來,增加到二十多位工作人員了,知道的情況是個人條件不錯的大專畢業生,人家會要。

    幾個月前去了離本地單邊三小時車程的北部山區縣,因為大部分是路況不太好的狹窄山區公路。說起來群山環抱的縣城有十八萬餘人口,實際居住人口不到十二萬,不少人都以各種理由去了外地,當地經濟欠發達是主要原因。住縣城人口才幾萬人,縣醫院三百多人,年業務收入只有幾千萬元,才三十多歲的中級職稱醫生就可以是縣級專家了,人才還是很匱乏的,人口基數限制了醫院發展。招聘醫生條件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實際招聘有的專業醫生時,專科畢業生也應聘上了。

    城市子弟一般不會願意來這些地方工作,來了時間不長也會走的,因為和自己熟悉的成長環境差別挺大,收入也不高,業務發展又受限,更情願選擇去社群。

    體驗過民營醫院院長工作,比較清楚其運作和管理。才畢業的醫學生去應聘工作,那是一種很無奈的選擇,業務發展上基本沒有公立醫院傳幫帶的傳統,憑能力幹活、掙錢。

    真正業務做得好的醫生都是在公立醫院工作多年學到的本事或者經驗積累,年輕人去大多數民營醫院的結果是,充其量能把一些小技術工作做的更精細而已,很難學到高大上的技術。遇到心術不正的老闆,就可能成為糊弄病人、只管撈錢的幫手。

    確實有大專畢業醫科生,去到比較滿意的市、縣級醫院,那就得有廣泛的人脈或者其他特殊關係,聰明點的不會去醫院裡的熱門臨床大科室,而去小專科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不然會長時間在科裡成為給人家墊背的尷尬角色,很難在一幫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學歷醫生裡出人頭地,始終在追趕的路上,只會倍感壓力,哪裡有那麼多動力,奇蹟不會總髮生的。情商高的就會想辦法在醫院從事管理崗位工作去了。

    各地的縣級以上醫院門診大樓一般每一層都有收費室,安排幾個人的崗位,確實方便了病人交費,其實另外一層作用,大家都應該明白,那就是解決就業。崗位招聘原則當然是先內後外了。如果有關係,不嫌棄非醫生崗位,那大專畢業安排進市、縣級醫院乾點一般行政或者後勤之類的工作,不是難事。

    所以,準確定位,先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並不難,如果好高騖遠,那就很難找到落腳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工地小工一個月能拿八九千,沒有什麼人幹,工資不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