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路里公社
-
2 # 手裡沒有致命武器
不是人眼“看到”星星,而是星星持續不斷髮的光進入到你的眼睛裡,你才“感覺到”星星。如果這星星離你五十億光年遠,你看到的星星,還是五十億年前的星星而不是現在的星星。如果星星離你五億光年遠,你看到的是五億年前的星星而不是現在的星星。
-
3 # 何處是家鄉
“眼光”?這是外星生物嗎?眼還能向外發光?眼只是個接收光能的接收器官而已,有人的眼睛透光度很好,被形容成“有眼光”。可本題似乎是科學類,再用“眼光”,就不太合適了吧。
眾所周知,光速是人類現有認知體系裡最快的速度,在空氣中傳播速度近似為3×108m/s,也即每秒可以傳播大約 30萬千米。
這是一種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當然宇宙中也存在超光速的現象。
根據狹義相對論,宇宙中所有物質和資訊的運動和傳播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這也是所有無質量粒子及對應的場波動在真空中執行的速度。
然而人的肉眼能夠看到滿天的星星,它們很多是數百萬光年外的天體。
根據生物理論,正常人的眼睛視線範圍只有幾百米。難道人類的眼速超越了光速?顯然不是。
那麼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人類的眼睛只是一個光敏的器官,只能接受光,根本沒有速度可言。
眼睛成像的原理與照相機基本類似。眼睛的結構包括角膜、晶狀體、玻璃體和視網膜,角膜和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的鏡頭,視網膜相當於照相機的底片。
在正常情況下,外界的光線經過角膜、晶狀體這些屈光介質以後,會形成物像落在視網膜的表面。
視網膜表面存在感光細胞,會把這些訊號透過視覺傳導通路傳到視覺中樞,反饋到視網膜表面以後,就會形成清晰的物象。
這就是眼睛的成像原理。
這樣,人的眼睛就能看到東西。
由此,我們一睜開眼看到的周圍景象,都是因為有光線反射,才使人眼看到。同樣是周圍景象,然而到了漆黑的夜晚,卻難以看清,也就有了“伸手不見五指”的感受。
算上光線照射視網膜細胞,形成化學反應和電脈衝,再透過神經傳到大腦進行分析、產生意識的過程,人眼看東西的速度更比光速慢。
所以,眼速絕對不可能越越光速。
其實,我們看到的是星星的歷史狀態,並非實時狀態。
正如霍金所言:
“我們看到的從很遠星系來的光,是在幾百萬年之前發出的,在我們看到的最遠的物體的情況下,光是在80億年前發出的。這樣當我們看宇宙時,我們是在看它的過去。”
這個話怎麼理解呢?
舉個例子,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時,我們瞬間就能看到太Sunny。
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約為1.5億公里,按照光速30萬千米/秒、利用公式T=S/V,則15000000km/(300000km/s)=500秒,即Sunny到地球需要8分20秒的時間。
也即我們看到的Sunny,是至少8分20秒前的Sunny。
科學研究表明,太陽有45億年的歷史,也即它的光線最遠距離地球的我們有45億光年。
光速和光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光速是速度單位,而光年是長度單位,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為9.46兆千米(9.46×10^12千米)。
同樣,我們看到的月光,也是月光的歷史狀態,並非實時狀態。
人眼能看多遠的距離,取決於光源的強度,以及光子傳播途徑的空氣狀況。
為什麼我們的肉眼可以看到遙遠星空的數百萬光年外的星星呢?
這裡有很多因素。
主要原因是,恆星內部核聚變反應釋放出的光子,以光速經過漫長時間到達地球。
恰好當時你的眼睛正處在光子經過的區域,由此進入你的視野,看到了光子中包含的資訊,就看到了遙遠的恆星。
同時,光是一個統稱,包含不可見光和可見光。
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
不可見光,是指除可見光外的人眼不能感知波長的電磁波,包括無線電波 、微波、紅外光 、紫外光 、x射線、γ射線 、遠紅外線等。
人類肉眼只能看到天體發出或者折射的可見光,而有些天體發出和折射的是不可見光,我們也就看不到。
另外,宇宙天體的光線到達地球的途中,必然會受到地球大氣的干擾甚至遮蔽。因此天文學中有個“視星等”的概念。
所以,宇宙中恆星眾多,經過上述因素影響、層層過濾,最終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卻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其餘的星象,需要藉助天文望遠鏡觀測,但看到的也是天體的歷史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