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子221

    感謝您長久以來無私分享,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請批閱。

    不快樂的是私心。佈施功德要回向眾生,不能有行善功德之想,最好連功德的想法都捨去。有所得就有所住,無所得就無所住,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求即業障,奉獻即菩提。十分與贈人,一毫不留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大自在。

  • 2 # 超然師兄

    這個問題透露出我執、分別、目的性與二元對立.

    離苦得樂與趨吉避凶本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我”之一念一下子開啟了“分別”,上與下、陰與陽、利與害、進退得失、快樂悲傷~~傷不起的“我”呀,無處安放卻又無處不在

    可是若沒有“我”,誰又去體驗“快樂”呢?這個提問不也就不存在了嗎?

    既然暫時無法“無我”,而且明明感覺到有一個“我”呀,那我們就快樂的順勢而為吧,好好把這個“我”玩明白:

    首先,透過佈施想得到快樂,若不明心,操作起來勢必帶著目的性,把佈施當做得到快樂的手段嗎?那就要回過頭來明確一下發心處,你是為快樂而佈施,還是說只要佈施“我”就會感到快樂!

    繼續反&追問自心:

    1.快樂是什麼?是一種心生的感覺嗎?是如何生出來的呢?

    2.佈施又是什麼?你的對鏡是什麼?他會因為你的存在而感到快樂嗎?

    3.佈施的過程中是否快樂?即,是否是快樂的佈施?

    層層遞進,如若親證肯定,那麼“我”“佈施”“快樂”,主謂賓三位一體無有分別,此時當下“我”即是佈施 “我”不是追求快樂! “我”即是快樂~~~

    一家之言 漏洞百出 姑妄言之君且聽之

    那麼石榴菩薩摩訶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女足奪冠這事男足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