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鮮農家果園
-
2 # 黑娃的鄉村生活
水稻種植有著悠久的歷史,刀耕火種,講的就是種植水稻,後來慢慢的,有了辣椒,西紅柿,土豆,玉米。各種食物和蔬菜都傳入中國。並且得到大範圍的推廣和種植。也有很多反映當時農業經濟現狀的古詩文
“便身羅綺著,不是養蠶人。”這是養蠶,發展織造
“開軒麵廠圃,把酒話桑麻”這是在談論桑樹的種植。看過一個電視,也是為了養蠶織布把水稻田改種桑樹養蠶的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是種黃豆吧。草多了沒種好。
還有很多一時想不起來了。古代天災人禍太多,戰亂頻繁。農業發展緩慢。
-
3 # 燕窩果匠人1
一、農業
1.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農業的起源:原始社會即形成南稻北粟的農作物種植格局。
(2)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其中:
①早期/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種——石器鋤耕,基本模式:奴隸集體耕作,大規模簡單協作。
②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自耕農經濟,開始形成於春秋戰國,基本模式:精耕細作,小農經濟。
(3)耕作方式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①生產工具的改進:原始社會:石器、骨器——商周:出現青銅農具,但極少,仍以石器、骨器為主——春秋:鐵器牛耕出現——戰國:鐵器牛耕推廣——西漢:犁壁、耬車——三國:翻車(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轅犁(傳統步犁基本定型)、筒車(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設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戰國:都江堰、鄭國渠——漢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兒井、治理黃河。
③耕作技術的成熟:春秋至秦漢:兩年三熟,代田法,區田法——魏晉:《齊民要術》現存最早的農書,綠肥和輪作早歐洲1000多年——宋元:精耕細作全面成熟,稻麥複種制,南宋江浙為經濟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經濟作物面積擴大。
(4)經濟重心南移:①過程:魏晉時開發江南;安史之亂後開始南移;南宋,江浙成為經濟重心(“蘇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遷,帶來勞動力與技術,南方穩定,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重視。
2.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代表:商周時期的井田制:①演變:商代出現,西周盛行,春秋後瓦解。②實質:名義上國有,實為貴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戰爭使勞動力減少;各國稅制改革,立法確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響:封建剝削方式產生。
(3)封建社會: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農私有三種;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導地位,土地兼併(將公田轉為私田、賞賜、買賣等)是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土地兼併嚴重影響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盪不安,統治者常採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
②封建土地國有制:
A.三國:屯田制,軍屯、民屯;保證軍糧,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北方經濟發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內容:按性別、年齡把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
-
4 # 鄉村螺絲釘
(1)農業的起源:原始社會即形成南稻北粟的農作物種植格局。
(2)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其中:
①早期/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種——石器鋤耕,基本模式:奴隸集體耕作,大規模簡單協作。
②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自耕農經濟,開始形成於春秋戰國,基本模式:精耕細作,小農經濟。
(3)耕作方式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①生產工具的改進:原始社會:石器、骨器——商周:出現青銅農具,但極少,仍以石器、骨器為主——春秋:鐵器牛耕出現——戰國:鐵器牛耕推廣——西漢:犁壁、耬車——三國:翻車(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轅犁(傳統步犁基本定型)、筒車(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設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戰國:都江堰、鄭國渠——漢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兒井、治理黃河。
③耕作技術的成熟:春秋至秦漢:兩年三熟,代田法,區田法——魏晉:《齊民要術》現存最早的農書,綠肥和輪作早歐洲1000多年——宋元:精耕細作全面成熟,稻麥複種制,南宋江浙為經濟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經濟作物面積擴大。
(4)經濟重心南移:①過程:魏晉時開發江南;安史之亂後開始南移;南宋,江浙成為經濟重心(“蘇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遷,帶來勞動力與技術,南方穩定,自然條件優越,統治者重視。
2.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代表:商周時期的井田制:①演變:商代出現,西周盛行,春秋後瓦解。②實質:名義上國有,實為貴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戰爭使勞動力減少;各國稅制改革,立法確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響:封建剝削方式產生。
(3)封建社會: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農私有三種;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導地位,土地兼併(將公田轉為私田、賞賜、買賣等)是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土地兼併嚴重影響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盪不安,統治者常採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
②封建土地國有制:
A.三國:屯田制,軍屯、民屯;保證軍糧,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北方經濟發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內容:按性別、年齡把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
-
5 # 大新說房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有“水稻,蠶,桔,茶,溫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術,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國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頭山發現了宇宙中最早的稻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大概3000多年前傳入北韓、越南、日本等國。
2.蠶:蠶絲是古代絲綢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傳入日本、北韓、越南,後傳入希臘和歐洲諸國。
3.柑橘、枇杷、荔枝、紅杏、李子,商周時期,桔在唐代傳入日本,後傳入其他國家。
4.茶: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在商周時期就有培育,唐代傳入日本。
5.溫室栽培:一直以為是國外的技術,沒想到在中國秦漢時期就有,古人還是相當有智慧的,這項技術比國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製成的,使穀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中國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嫁接技術:一種植物人工繁殖的技術,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這項技術始於魏晉時期。
7.海塘工程:自漢、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為防禦潮水災害而開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開發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海塘從區域性到連成一線,從土塘演變為石塘,建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
6 # 睿智天真動漫
中國古代經濟包括糧食作物交易、牲畜繁育、農業使用器具製造以及交易,不同時期的農業技術不同,農業經濟也有非常大的差異。
古代農業 -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瞭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鍊鐵技術的發明標誌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複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
7 # 大合肥吃喝玩樂
中國古代經濟包括糧食作物交易、牲畜繁育、農業使用器具製造以及交易,不同時期的農業技術不同,農業經濟也有非常大的差異。
古代農業 -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瞭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鍊鐵技術的發明標誌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複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從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程序可以看出各個朝代主要的農業經濟。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經濟包括糧食作物交易、牲畜繁育、農業使用器具製造以及交易,不同時期的農業技術不同,農業經濟也有非常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