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桑榆落照
-
2 # tanglengshan
從器物看,良渚是玉文明,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
良渚文明宗教性很強文明,比較偏執些,以水稻種植為主,很大可能是水稻傳染病原因造成持續糧食問題。
華夏文明比較實用和理性,種五穀,因此一種作物出問題,還有其他,文明比較持續。
-
3 # 鄰家有女2000
良渚文化的消亡到今天還是一個迷,不過大部分的專家認為是太湖流域的“大洪水”,造成了良渚文化的消亡。
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60多年前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到上世紀60年代,夏鼐先生將此命名為良諸文化,後人一直沿用。
建國以來,關於良渚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取得空前的成果,目前己發現遺址達100多處,已發掘的有30多處,墓葬100多座,良渚文化分佈範圍大體是南自浙江的杭州灣,北跨長江到達蘇北的海安,東起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寧鎮山脈,為長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晚期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從發端、興盛,最後走向衰亡,前後經過了大約1200年,具有中國新石器時代最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這一文化卻在最輝煌的階段,突然從太湖流域消失,至今找不到一個可資證明其後裔的承續文化。
文化面貌相去甚遠的馬橋文化的出現,己是良渚人失去蹤影的近千年以後。考古學上的斷層,使古代太湖地區的人文歷史呈現一段空白。在1986年紀念良渚文化發現50週年的學術討論會上,有學者率先提出了“良渚末期太湖平原上發生嚴重水浸,使良渚文化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劫後餘生的良渚先民於是舉族離開了這塊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的土地”的說法。還有的學者認為,海侵迫使良渚先民大規模遷移。上海博物館張明華先生根據奉賢江海遺址良渚文化層上有洪水沉積物,贊同“水災說”。他認為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區曾經有過大範圍水浸的”水災說”是比較可信的。
因此題主所懷疑是不可能成立的。
-
4 # cai才758
炎帝黃帝都是古帝號,不止一個人的,炎帝又有連山氏,烈山氏,神農氏,他們不是一個人來的。第一個稱國的叫伊,繼位是耆,合稱伊耆氏,其後代是殷商朝代的黎侯。炎帝世系表我們族譜都有記載。
-
5 # 閒雲平兒
良渚長江,崑崙鬼方,東夷射日,三苗牛虻,萬族皆尊華夏王。
控鶴兮擒龍,伏虎兮遛熊,巫祝兮吼風,踏浪兮雲夢,神鬼兮頭顱幾種?
天高兮蒼穹,有法像可以通。
星辰兮魂種,辟穀服氣守窮。
養萬物兮一抱,你我有何不同?
逐水草而放牧,攀山岒殺牲祭祖,
植五穀兮建城郭,熔五金以煉兵戈
定婚嫁兮求媚好,有烈女兮妖嬈
日月兮相交,陰陽兮人道
南北兮連山,東低兮西高
錦雞兮報曉,才知道夢的好
回覆列表
華夏民族的文明始祖是炎帝和黃帝,炎帝起於姜水,黃帝起於姬水,均為陝西附近。炎帝一脈逐漸擴充套件到兩湖,黃帝則進駐中原。
炎帝發展較早,炎黃大戰時,與黃帝作戰的是十一世炎帝榆罔,可見第一代炎帝姜延年要早於黃帝幾百年。
良渚文化早在7000年,是否為炎帝一脈所建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尚玉的觀念是有關聯的,據此就認為亡於中原文化(不是中原華夏文明)無考。從發掘的情況看,其消亡大概與史前洪水有關。